•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20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农民五次大解放及其特点

    时间:2021-07-12 04:02:0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20世纪50年代以来,农民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处理好农民问题有利于处理农村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的关系问题,解放农民即解放和发展农村的生产力。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的土改,到80年代的农村家庭承包制的改革,再到90年代的全面推行村民自治制度和直接民主制度,以及21世纪初农村城乡协调发展改革等举措,使得农民获得五次大的解放。本文就我国农民的五次大解放进行总结与回顾,并分析了每一次农村大变革的基本特点,这对完善农村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特点 自主权 农村变革 农民解放 城乡二元结构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09)01-0082-08
      
      一、20世纪50年代初的土地改革,把农民从封建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
      
      旧中国的农村,封建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占农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全国土地的70%-80%,而占农村人口90%的贫农、中农及其他农民只占有20%-30%的土地。中国农村根深蒂固的封建土地关系,严重束缚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因此,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乃是反帝反封建的基本内容,是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到新中国成立前,领导各根据地和解放区土地制度的变革,以解放农民、赢得农民,取得了民主革命伟大胜利。
      由于革命进程的急速推进,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广大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的任务尚未完成,还有3亿多农民尚未分得土地。为此,中国共产党又领导了新解放区农民实行土地改革。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从1950年到1953年春,占全国人口一半以上的新解放区农村进行了土地制度的改革,彻底摧毁了农村的封建土地制度,完成了民主革命尚未完成的任务。这是近60年中国农民的第一次大解放。
      第一,新中国成立初的土地改革,是对中国农村封建土地制度的彻底颠覆,使广大农民从封建土地关系中解放出来,成了土地的主人。这场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猛烈地冲击了几千年来的封建土地占有制度,打碎了几千年来套在农民身上的沉重枷锁,全国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获得了7亿亩土地和大量生产资料,免除了过去每年向地主交纳700亿斤粮食的苛重地租。从而改变了农村旧有的生产关系,占农村人口90%以上的贫农和中农占有了90%以上的耕地,原来的地主、富农只占全部耕地的8%左右,农村各阶级占有的土地大体平均,中国农村延续了2000多年之久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摧毁,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从地主土地所有制向农民土地所有制的转变。这一翻天覆地的变化,使亿万农民翻身得解放,政治上成了新国家的主人,经济上成了土地的主人。
      第二,由于广大农民从封建土地关系的束缚中获得解放,所以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改善,农村社会安定,创造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大辉煌。与1949年比较,1950年粮食产量增产17%,1951年增产28%,1952年增产45%,平均每年增长15%。1952年全国粮食总产不仅比1949年大为提高,而且超过了抗日战争前最高水平的17%。棉花产量增长更为突出,与1949年相比,1950年增产60%,1951年增产135%,1952年增产191%,已经超过了抗日战争前最高年产量的50%。1952年,全国其他农作物也都超过了解放前的最高产量。[1] (P638-639) 这就为新中国成立初三年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全国财经工作的根本好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世纪50年代初的农民解放是以土地改革为先导的,在这场农民解放的土地改革中,坚持有领导有组织的放手发动群众,建立最广泛的反封建统一战线,严厉打击不法地主对土地改革的抗拒和破坏,保证了农民解放有组织、有计划、有秩序地进行,正是这场农民解放的主要特点,特点表现如下。
      一是坚持了有领导有组织的放手发动群众的方针。各新解放区普遍组织土改工作队进村(全国每年达30万人以上),召开土改动员大会,和群众见面,讲明来意和政策;同时访贫问苦,扎根串联,并以诉苦方式,让农民自己教育自己,广泛地把农民组织起来,成立农民协会;还组织农民学习土改方针政策。在此基础上组织群众与地主进行面对面的斗争,对罪大恶极的恶霸分子由人民法庭依法严惩。
      二是建立广泛的反帝反封建统一战线。主要是改变对富农的政策,即由解放战争时期允许农民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财产,改为保存富农经济。这主要是新中国成立初,国家的主要任务是迅速恢复和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并在政治上争取和团结最广泛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孤立和打击封建地主阶级,更好地保护中农及小土地出租者;同时也为了进一步争取和稳定与土地问题有密切联系的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中间力量,建立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秩序。
      三是上世纪50年代初的土地改革是一场激烈的阶级斗争。改革几千年来农村封建地主土地占有关系,一些不法地主必然采取种种手段和方式抗拒和破坏,如分散和转移土地及其他应被没收的财产;杀害耕畜,破坏农具;收买干部或派代理人混入农会;打击和谋害农村干部和农民积极分子等等。为保卫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各新解放区农村不得不打击不法地主的进攻,进一步扫除土地改革的障碍。
      
      二、20世纪50年代前半期的个体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使个体私有制农民向社会主义新型农民跨越
      
      新中国成立后,到1952年底,中国社会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是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完成,农村生产力获得了解放;二是国民经济恢复工作胜利完成,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人民生活开始得到改善;三是人民民主专政得到了巩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并在国民经济中担负起了领导的责任。在这种形势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国人民开始了新长征,那就是开始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实现国家工业化,这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目标,是中国摆脱落后走向繁荣富强的关键所在。但是,中国是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农业国,实现国家工业化没有原始积累,当时的中国一是没有钱;二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实行禁运封锁,完全靠当时的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援也不现实;三是不能像早期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向外发动战争或贩卖奴隶积累资本。我们只能靠自己为工业化进行原始积累,也就是说需要5亿农民为国家工业化提供源源不断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支撑。而这种原始积累靠分散的农民个体私有制的小农经济很难完成。同时,考虑到土地改革完成后农村阶级关系开始发生新变化,防止农村贫富两极分化。正是出于上述原因,1953年以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为主要内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公布。这条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经济基础,也就是说是解决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从此,中国农村开始了新一轮的社会大变革,把个体私有制的农民解放出来,引上集体所有制的社会主义道路。这场大变革是通过互助合作道路、坚持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采取逐步过渡的办法,在自愿互利基础上,引导农民首先组织带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互助组,再过渡到以土地入股和统一经营为特点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最后再引导农民从初级社过渡到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1956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基本完成,农民实现了从个体私有制农民向社会主义集体有制农民的历史性跨越,成了社会主义新农民。其特点有:

    推荐访问:中国农民 解放 世纪 五次大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