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往事回首

    时间:2021-07-12 00:01:4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空余旧迹郁苍苍
      
      1919年7月20日,袁世凯任命张勋为江北镇抚使。9月1日,张勋攻陷南京,率部在南京烧杀掠抢三天。12月15日,袁世凯任命张勋为长江巡阅使,冯国璋为江苏都督。
      张勋复辟抢劫南京,父亲周兆山(号熙培)参加经营的设在中华路的绸布店也被抢劫,小康之家没落了。1914年1月3日(即中华民国二年阴历十二月初八),我出生于中华路旧宅。
      祖父是织缎子工人,从原籍安徽族德移居南京,曾住在三元巷,在最后一进房子里设有织缎子的木机操作。父亲参加经营的绸布店关门后,曾在营口盐务局和苏州厘捐局任科员一类职务。他兄弟二人,姐妹五人。伯父早丧。他属老二,亲属中习惯称他为二舅舅。亲戚朋友中遇有难于解决的纠纷,常请他排忧解难。经其调解,无不折服。可见在亲戚朋友中威信之高。父亲喜爱古典文学,常吟诗作赋。从中华路旧宅移居殷高巷,我们住两间房子,楼下一间,供父母居住,楼上一间,我和兄姐居住,堂屋共用。1927年北伐战争后,父亲长期失业,赋闲在家,郁郁不得志,不能尽其所长,靠典当借债度日。抗日战争前一年,因患食道癌,无钱就医,溘然去世。
      母亲王氏,是家庭妇女,禀性慈祥,操持家务,扶养子女,于1944年11月逝世,时我在延安,后去重庆新华日报社工作,未能奉侍在侧,更未能见最后一面,终身遗憾。
      我原名周祖式,周而复是笔名,少年生活是在贫困中度过,贫无立锥之地,家无隔宿之粮。父亲有个朋友,朱华先生,执行律师业务,在殷高巷有一幢房子,租给我们两间,总算有个安身之处,但房租—直拖欠。南京一般人家总是论石买米,一买数石,可吃数月。我们家买米是论升,买一次米只够吃三两天,有时就无米下锅,发生断炊。
      无钱买米,就典当家中衣物。幼年常随父亲或母亲到当铺典当。稍长,大概十岁左右吧,父亲有时叫我去典当,当时我的个子还没有当铺的柜台高,朝奉(当铺掌柜)的面孔也看不见,把衣服送上去,他翻来翻去看,然后定价,当两元或三元。拿了洋钱和当票回来,交给父亲,再去买几升米,糊几天日子。这还算是幸运的。有一次,我拿父亲的夹袍子去当,朝奉翻了一下,嫌旧,把衣服往铁栏杆外边一推,不要。夹袍子给推到地上了,我从地上捡起来,用包袱皮包好,欲哭无泪,空手回到家里,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了。母亲看到衣服带回来了,不用问,知道没有当成功。这回没有钱买米,只好把家里剩下的一点米,熬成稀粥喝,对付一下辘辘的饥肠。第二天一早,父亲便出去向亲友借钱,才买来几升米度日。
      典当衣服,经常感到换季困难。冬天当夏天的衣服,夏天当冬天的衣服。夏天换季比较容易,因为冬天棉衣皮衣比较值钱,当了赎夏天的衣月陋可以有些多余的钱买点柴米度日;困难的是夏天单衣不值钱,当了单衣的钱不够赎出冬季的衣服。几乎每年冬季,我都要穿着夹衣挨冻一些日子,等父亲向亲友借了钱来,才可以赎出冬季的衣服,穿到身上,感到特别温暖。
      俗话说,冷饭冷菜好吃,冷言冷语难受。我是相信这句成语的。只要不馊,任何冷饭冷莱都吃,而且吃得千干净净,颗粒不剩。穿衣服也非常爱惜,新做的衣服,或者料子比较好的衣服,平时都不穿,留到节日和重要场合才穿。平常穿旧衣服,并且是补了又补的旧衣服,也不以为寒酸。亲戚中长辈和父亲的朋友逢年过节给我一角钱两角钱的银币,我绝不轻易花掉,总是积蓄起来。幼年是用“扑满”,积蓄的大半是铜板,即铜元,等到家里无钱买米的时候,便打开“扑满”交给父亲。稍长,收到银角子,更不随便花,积蓄起来,用纸包好,放在墙角上,家里缺钱买米买菜,我便取出交给父亲或者母亲。每当家里穷得丁丁当当响的时候,母亲总私下问我,你还有钱没有?我便将积蓄全部交给母亲。这习惯伴随我到老年,总不忘记过去贫困生活的艰难。
      过着无法温饱衣食不周的日子,上学读书不过是少年时美丽的幻想;我父亲对中国古典文学有相当修养,亲友中关于文墨的事,常找父亲帮忙,赚到一些微薄的报酬,养家糊口,不无小补。父亲赋闲在家,教我读书识字,开始是读《论语》、《中庸》、《大学》、《孟子》这些书。接着,又读《古文观止》和《千家诗》、《唐诗三百首》一类的选集,讲解每篇诗文以后,要我背诵。最初,感到背书是件苦事;背多了,反而发生了兴趣;背熟了,进一步领略它的内容,欣赏它的文采,理解诗与散文的创作方法。读书之后,父亲规定我每天写一张字,临柳公权和颜真卿等名家的帖,以后又学欧阳询和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字写多了,兴趣浓了,可是家贫无钱供应必需的文房四宝,怎么办呢?就找一块大方砖,用清水在上面临字,等水干了;又写。我还喜欢创作美术字,双钩字体,空白处填上圈、点、横竖笔画。当然,这算不上什么美术字。
      看到和我年纪差不多的孩子都上正式学校读书,我也希望跨进正式学校的大门,可是连吃饭穿衣都顾不上,家里哪里有钱送我上正式学校呢?正好,朱华先生在我们所住殷高巷的前院左侧一间三十平方米左右的平房里开办私塾,收了二十个左右少年读书,也收学费,不过比正式学校少,论月交纳。父亲向朱先生说情,让我进私塾读书,不用说,学费是欠着的。进了私塾,读的是四书五经。四书,在家里读过,文字也不十分深奥,容易理解;五经就不同了,有些字也不认识,含意深奥,听了朱华先生反复讲解,仍然似懂非懂,却也要背诵,好在已经有了点背书的底子,凑合着都能应付过去。朱华先生桌子上有“板子”,很少落在我的手上和头上。有一次,大概是背《易经》吧,正像韩愈所讲的“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文句艰涩简古,读起来不顺口,记不住,背了上句,忘了下句,手心也挨了朱华先生的“板子”。
      这些“正经书”,对—个少年来说,没有多少兴趣是可以理解的。背书也有它的好处,即使当时不完全懂,背了,记住了;以后也有用处。我现在记住的—些诗文,大半是少年时候背诵过的。
      我不满足在私塾里读的那些书,凡是能借到的书就贪婪阅读,在10岁前后,就看《粉妆楼》、《儿女英雄传,》、《小五义》、《七侠五义》等。看了《水浒》、《三国演义》等以后,对武侠小说和《济公传》、《包公案》这类书兴趣就减少了。当时,读《红楼梦》不大懂,看不下去,大概看了第三次,才算是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并不完全懂。《水浒》对我的影响较大;赞赏梁山英雄好汉劫富济贫。
      当时读的一些旧小说,正文前面都有图,大半是小说中的人物像。我喜欢用油光纸蒙在上面,依样画葫芦,照着描绘,加上原来不断写字,还写什么“美术字”,对绘画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曾经希望将来当一名画家。
      朱雀桥边野苹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这首有名的七绝,早在我五六岁的时候就背熟了。每读了一些古代著名的有关南京的诗句和散文,就到那些名胜去看看,绘点画,写点短小的文章。
      1927年3月24日,共产党参加领导的北伐军第六军、第二军击败孙传芳部队,占领南京。英美帝国主义的军舰炮轰南京,发出加紧干涉中国革命的信号。蒋,介石利用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的职权,命令第六、第二军开往江西,他调嫡系部队进驻南京。
      蒋介石于4月12日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缴了工人纠察队的武器,逮捕和杀害了工人和共产党员。广东、江苏、浙江等省也相继发生反革命大屠杀。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反革命的“国民政府”,同武汉国民政府对立。
      4月20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为蒋介石屠杀革命、民众宜,言》,号召人民起来打倒蒋介石;隔了两天,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团于汉口发表宣言,谴责蒋介石是民族叛徒、帝国主义的工具。
      8月1日,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在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和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下,党所掌握和影响的国民革命军等武装部队两万多人,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斗争和创建人民革命军队……
      这些大的消息,在蒋介石统治下的南京出版的报纸刊物上不会发表,我当时只是13岁的孩子,根本一无所知;就是父亲,恐怕也不完全知道真实的消息。但他在旧社会生活时间长,见多识广,不轻易相信当局的话,所以采取“等着看看”的态度。
      父亲的教导,使我有些了解,事情不是那么简单。对人,要听其盲,观其行,不可轻信花言巧语;对部队,对社会,对政党,也应如此。因为家庭贫困;仿佛低别人一个头,有一种自卑感,不愿抛头露面,和别人比个长短;另外,我也有强烈的自尊心,不愿看别人的脸色过日子,更受不了别人的冷眼或者无端的训责。遇有富有者和做官的;我都避而远之,从不趋炎附势,宁可清贫自守、,绝不看别人的势利眼,乞求什么。从小养成了这个个性,长大了,也没有改变。亲戚中长辈,说我人虽小,但有志气。
      南京的变化,在我幼小的心灵上,只落下了淡淡的痕迹,我还是每天读书;写字,绘画。正式学画是结束私塾学习生活,走进青年会中学初中一年级的时候。这时,我已经15岁了。除在学校听顾先生国文课以外,寒暑假,顾先生还为我们少数学生补习国文和数学。顾先生还是中医,我少年时,曾患过两次疟疾,都是顾先生免费亲自登门给我治好的。他每次来给我看病,父亲只是请他吃两个殷高巷三泉楼的有名的烧饼罢了。不是顾先生把我的病治好,我也不会活到现在。
      我没有进过小学,直接进入中学。对于自然科学的课程,毫无基础,如数学、物理、化学等,我是一窍不通,成绩很差,几乎交白卷;对美术、国文、英文、历史、地理等都有兴趣,特别是美术,兴趣更浓。父亲也鼓励我学美术,还给我买了画架、颜料、炭笔、维纳斯的石膏头像等,在家中学习素描。
      青年会中学朱锦江先生,是国文和美术教员,他是画家,写得一手好散文。他推崇朱自清、俞平伯散文,给我们讲解《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和《背影》这些名篇。他发现我对美术爱好,要我加强学习素描,先画一些静物。每画一幅就请朱先生指教,他有时指点,有时动笔修改,改得比较像点样子,我的兴趣更高了。我的绘画成绩常常是A,当时青年会中学有的老师用A、B、C、D等来判分数,表彰学习好的,朱先生还要我到名胜古迹去写生。一到星期天,我便背上画架、画板、三脚凳以及颜色和画纸等工具出去了。
      钟山原名金陵,汉时才叫钟山。因为山上很多地方露出红紫色页岩,给阳光一照,便闪耀着紫金色光芒,东晋时又名紫金山。山上有三峰,北高峰、小茅山和天堡山。我沿着山脊耸立的悬崖峭壁,看到山势雄伟,气象万千,怪不得北宋王安石辞去宰相以后,隐居在钟山附近,欣赏钟山:“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香柔,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我家住在南京城南,到钟山去相当远,去清凉山的次数多,因为路近。清凉山山上曾经筑城,又叫石城山。南唐时候,在山上建筑过避暑宫,以后改称清凉寺。宋以前,长江曾经流过清凉

    推荐访问:回首 往事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