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现象学教法探究

    时间:2021-07-08 00:00:5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在新形势下,社会思潮五花八门,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容易遭到侵蚀,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也日益显现。本文以教育现象学的观点来分析如何让学生进一步自觉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观点,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一条值得探索的道路。
      现象学是20世纪初期由胡塞尔创立的一套哲学理论,关注意识现象描述,强调意向性。其本质上是一种先验主观唯心主义哲学,随研究深入,现象学也作为一种方法论被广泛应用到心理学、历史学、社会学、宗教学、教育学等人文学科。除先验研究以外,作为方法论的现象学也重視体验式、情境化的研究。而传统的方法论受到实证主义的影响,多强调概念、量化、逻辑;在自然科学领域,实证主义引领造就了不胜枚举的智慧成果,而在人文社科领域,实证主义容易忽略一个元素:人。现象学恰恰填补了实证主义的这一个缺陷,这也为现象学形成交叉学科产生了契机。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教育学发生了一次研究范式转换,以马克思·范梅南教授为代表的教育现象学先驱,将教育学从研究普遍的教育规律转到关注教育情境化的教育意义。
      1 教育现象学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结合的合理性
      1.1教育现象学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指导思想的兼容性
      现象学研究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先验式研究,二是体验式研究,三是解释性研究。 先验式研究和解释性研究围绕在本体论和认识论上,其本质上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兼容度较低,故不曾引入到课程之中;而体验式研究被教育现象学大量借鉴,探究的是教育情境和教育参与者的心理活动,是将教师、学生、以及课程内容融为一体,进行实践、体验、反思的研究方法。因此,这类研究与我国所倡导的主流意识形态兼容度较高,也使教育现象学能够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
      长期以来,思想“进头脑”始终是党上层建筑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求,“将党的理论精神和学生们的认知特点和思想困惑结合起来,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与挑战结合起来” 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迫切要求,鉴于意识形态的思想性和实践性,教育现象学成为了探究意识形态教育的强大理论。
      1.2教育现象学同思想政治理论课结合的必要性
      第一,“进头脑”的要求决定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把“人的意识”考虑进来。传统教学法偏重于讲授知识,演绎理论。教师、课程内容、学生作为教育活动中独立个体存在,且相互间界限清晰,学生能区分课程内容与既有观念的差别。作为思想主体的学生会根据自身的理解,有意识地筛选信息,因此课程内容的内化率很低。教育现象学以情境化的教育意义作为研究对象,以同情性理解的方法引导学生产生“爱屋及乌”效应,更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化,真正做到“进头脑”。
      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定位决定必须运用高效且非严密逻辑的教育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的目的是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培养可靠的建设者,并不是培养大学生成为思政理论专家,此类课程与政治的相关度远远大于学术的。因此强调演绎推理、严密、直陈、统计归纳、概念和量化等的实证主义式的教学法是不适宜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那样反而会给人以机械、僵化、灌输的感觉。而强调情境和体验的教育现象学能高效地使学生产生对课程内容的认同感。
      第三,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长期影响学生。上层建筑要求的思想政治理论“三进”中,“进教材”、“进课堂”在形式上不难做到,保持其长期性也非难事,但“进头脑”就存在“怎么进?”“进多少?”“进去了能留多少?”“进去的东西能不能生根发芽?”等问题。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学者的风度、学识面对学生,即便深入浅出、句句在理,可是教师与学生无论是言语上还是思想上的交流却是很少的。这样的结果是:第一,学生获得的仅是课程内容字面的意义,得不到践行;其次,这是输血式授课而非造血式授课,学生并不能自发生成符合课程精神的其他知识,即不能“自觉”。而教育现象学认为“理解是置于一定情境之下的,情境的构成要素具有丰富的意义,而且每一个情景的要求又有所不同,因此每一个教育学理解的机遇都是不同寻常的。” 情境在不停地发生变化,如运用得当,教师和学生能获得许多教育时机,课程容量和理解深度都非传统讲授法可比。
      因此,将作为方法的教育现象学引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来是一条值得探索的道路。
      2 教育机智在高校政治理论课中的重要作用
      教育机智是教育现象学的重要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学付诸实践绕不开的话题。范梅南认为: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一种瞬时反思和深切关注能力。
      2.1教育机智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监控的重要手段
      教育情境时刻发生着变化,教学计划和教案能大致确定课堂的走向却无法限定人类日常互动的不确定性和开放性。况且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相比别的学科存在特殊性,同时也面临着制约因素,这决定着在授课过程中必然存在师生之间潜在、大量的思想交锋。如要践行教育现象学,探究情境化的教育意义,进行同情性理解(sympathic understanding),授课教师就必须有更多的教育机智来实现教学监控。
      2.2教育机智为师生提供学中学的机会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涉及方面广泛,有历史学、经济学、哲学、政治学、伦理学、心理学等,教师除了要在本学科上精于业务也需要熟悉这些相关学科的发展历史和基础知识,而这些前期积淀正是为了教育机智的展现,是学生“敬而受学”的前提。
      范梅南在描述教育机智的特征时说:“机智意味着指向他人的实践,机智是具有他者性的实践”。 在课堂内,教师指向学生的实践就是教育。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每当教师在课堂内展现出教育机智的时候,就是对学生进行又一序列的教育。这不同于课程序列的教育,机智的教育是全新的,可能与课程序列的教育有关也可能无关。相同时间内,学生受到更多量、更多方面、更多形式的教育,更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在学生头脑中扎根。另一方面,教育机智的展现也能增进教师对自身教学能力自信和对情境的掌控自信,有利于教师的进步。

    推荐访问:现象学 教法 政治理论 探究 思想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