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离心性”与“向心性”:冷战期间中法外交进程及其启示

    时间:2021-07-06 12:01:5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xbxk/xbxk201704/xbxk20170415-1-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xbxk/xbxk201704/xbxk20170415-2-l.jpg
      摘要:自冷战开始以来,中法关系发展历经波折却又屡创先例。在美苏两极结构的影响下,中法两国从两个“一边倒”逐步向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转型。凭借戴高乐与毛泽东对国际形势的正确认知与对本国外交政策的合理定位,1964年1月,中法两国实现和平建交。本文试图通过对法国的研究,梳理冷战以来中法关系发展的历史进程,以现实主义的视角分析与总结处于国际系统中的两个互动单元,即中国与法国在双边关系发展中所呈现出的特点——“离心”或“向心”趋势,并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战略提出可行性的启示,这就是运用“离心”与“向心”理论,在所谓“意识形态”、“文明归属”、“伊斯兰世界”等新的体系层次影响下,积极发挥单元层次作用,突破体系的约束,求同存异,发展同不同国家的交往,以单元层次的作用对冲体系层次的反作用,实现发展中国国家的利益,实现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
      关键词:中法关系;独立自主;国际体系;结构与单元;离心性
      中图分类号:D8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自二战结束以来,世界上形成了以美苏为代表的两大阵营彼此对抗的国际冷战格局,中法两国作为两大阵营中的次级国家,在双边关系的恢复与发展进程中始终受到所处阵营因素的制约,中法关系进展相对缓慢甚至处于对立状态。20世纪50年代,随着涉及国家利益冲突的和平解决,两国关系走入正常化进程,频繁的民间往来与高层接触为中法两国正式建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两国相对于各自阵营的离心性与本国领导人独特的外交思维使得中法关系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尽管曾经存在中国国内“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革命外交与法国“五月革命”等阻碍因素,两国关系始终处于总体趋势上的正向发展。
      本文通过梳理对冷战局势开始以来中法两国外交历史进程,将这一时期中法关系大致总结为四个阶段:对抗期,缓和期,确立期与调整期。在回顾这四个历史阶段的同时,本文也探讨了对于中法关系进程影响较大的几个因素,试图对两国关系发展的特点加以总结与解析。在此基础上试图总结它对当今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意义与启示。
      一、冷战时期中法关系的历史回顾
      (一)对抗期(1944-1954):关于法国的殖民政策
      随着冷战的开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逐步激化,对处于相应阵营内的次级国家间的关系也产生了恶性影响。作为两大阵营中的次级国家,中南半岛地区是中法两国的冲突之所在,法国方面国内(殖民政策)与国际两个形势最终使得中南半岛地区成为两国关系恶化的导火索。
      1944年,以戴高乐将军为首的法兰西第四共和国成立。作为仅次于英国的世界第二大殖民国,战后初期的法国始终坚持本国原有的殖民政策。1945年,盟军统帅部发布了日本宣布投降后的第一号命令:中南半岛及中国境内的日军军队,需向中国的蒋介石投降。[1]128蒋介石借此契机,以越南归属为条件力促废除中法以往不平等条约。然而,随着国共内战以来国民党的节节颓势,法国政府于1946年12月单方面撕毁了法越协定,发动对越南的全面武装进攻,越南人民抗法战争爆发。
      与此同时,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法国国内经济倒退,政治形势严峻,1947至1958年间法兰西第四共和国共更迭了24届政府,对外政策难以保持应有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国内政府的无力使得法国全方面倒向其阵营领导者——美国。具体体现在为了维护本国在中南半岛地区殖民地的利益,法国与美国在不承认新中国的一系列行动中保持一致,执行反华亲台的政策;同时,法方支持越南地方势力与中国敌对势力分裂中国的系列举动。与此同时,中国也实行了对苏联“一边倒”的外交政策,阵营间的固有矛盾加上两个“一边倒”的现状使得中法两国处于严重对立阶段。
      两国间的对抗在越南抗法战争中得到进一步体现。对于资本主义阵营而言,虽然法国是中南半岛殖民战争的直接参与国,但英美两国同中南半岛局势也有密切的利害关系。美国国内所盛行的“多米诺理论”①使得美国政府决心插手与越南事务,以防止共产主义阵营的进一步扩张。1954年3月,越南人民军在中国派驻的军事顾问团协助下组织了奠边府战役并取得了辉煌胜利,成为越南人民抗法战争进入全面胜利的重要转折。
      (二)缓和期(1954-1958):政府更迭与“日内瓦协议”
      国内政府的更替与对外政策的转向为中法两国关系的缓和提供了可能。法国在中南半岛殖民地的失利推动了国内主战派拉尼埃政府的下台,随着孟戴斯-弗朗斯领导的新一任政府的上台,法国政府开始倾向于结束战争与达成协议。弗朗斯认为,当前法国的主要任务是恢复本国的大国地位与民族独立,因此要在殖民地问题上有所收缩,而重点应当转移到法国实力发展与欧洲地位的提升。
      1954年5月8日起,日内瓦会议开始讨论恢复中南半岛和平问題,而越南奠边府大捷则推动了中南半岛和平问题的解决。7月21日,各方最终通过了《日内瓦会议最后宣言》。“日内瓦协议”则是《宣言》和在此会议基础上停止中南半岛地区敌对行动的三份协定与有关文件的总称。然而美国对于此协议心怀不满并拒绝正式参加,使得这一系列协议的效用性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了。日内瓦协议的签订以及新一任法国政府的上台意味着阻碍中法关系进程的中南半岛问题逐渐淡化,为中法两国的进一步交流与双边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关系确立期(1958-1964):民间推动与外交斡旋
      1958年6月,戴高乐重新执政,法兰西第四共和国终结。同年10月,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正式成立,戴高乐担任首任总统职务。他一直不满于第四共和国时期法国对美国的依附地位以及对德国采取的绥靖政策,意识到不能坐视宿敌德国的重新武装。因此,“重振大国地位”与“独立自主”成为了戴高乐执政时期的外交基本方针。
      与此同时,戴高乐也十分重视处理同正在崛起的中国的关系。1964年,中国代表访问法国时,戴高乐曾表示“只有像中国这样的大国参与,建立世界和平才有可能。因此我们必定能够相互理解与相互协调。”②两国在对外政策上存在着一系列共同点,戴高乐政府希望通过中法关系的发展来制衡美国的权力,拉动中南半岛问题向法国的目标递进。另外,在重返东南亚的进程中,法国也难以忽视中国在此地区的带头作用。中国开阔的市场也成为法国接近中国的重要动力。[2]

    推荐访问:心性 离心 冷战 中法 外交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