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英国对华政策新思维

    时间:2021-07-02 20:04:3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gjyw/gjyw201601/gjyw20160105-1-l.jpg
      提要 中英关系近来的发展突破了西方各国传统对华政策的困囿,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尤其体现在英国对西方传统的对华经济外交和价值观外交“阴阳两张皮”的超越,不但在经济上加强对华合作,而且在政治上大胆与中国靠近。英国对华政策突破性变化既有其对中国的经济需要,更体现了深刻的战略格局和外交思维变化。英国在对亚太和新兴国家外交战略大转型背景下,反思了对华意识形态大棒政策的有效性,重新调和了对华外交的经济诉求和价值观诉求,逐步形成自成体系的新战略逻辑。英国的对华政策可能对其他西方国家产生影响,甚至起到某种风向标的作用。
      关键词 中英关系、西方对华政策、价值观外交、大国关系
      中图分类号 D822.35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452 8832(2016)1期0063-14
      近来,中英关系的快速升温引发世界瞩目。按照英国财政大臣奥斯本的话就是,英国成为中国“在西方最佳的伙伴”。英国这种突出变化,是完全由个别因素(如经济需求、政党轮替甚至政治家个人偏好等)导致的、并应该作为一个个别现象来看,还是预示了西方世界内部将出现广泛变化?英国的做法将对西方国家的对华政策产生什么影响?这些问题超越了中英关系的双边层面,涉及到冷战后西方对华战略思维的演变、当前国际格局转型等宏观因素,值得深入思考和辨析。
      一、西方对华政策的传统特征
      英国对华政策长期受到西方冷战思维的影响。只有首先分析西方对华政策的一般特征,才能够更好地理解英国当前对华政策的突破性意义。大致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西方的对华政策普遍包含了接触和压制两个侧面。一方面,西方国家都不断加强和中国的经济联系,同时鼓励社会和文化往来;另一方面,西方始终保持对中国的意识形态敌视,将在“人权”等问题上敲打中国作为维持其外交的“道德水准”的一个标志。吊诡的是,这表面上矛盾的两个方面通过一套在西方深入人心的自由主义理论统一起来,其逻辑是:“自由国家”的对华接触将推动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思想变化,从而最终实现西方在人权、民主等方面对华“促变”的目标。换句话说,利益层次上的对华政策最终会为“道德”层次上的对华政策服务。这个逻辑把“接触”和“促变”统一起来,构成了西方国家长期对华政策的理论基础。在实践中,经济外交和价值观外交两条轨道,可在所有西方国家对华政策中找到对应的体现,但最集中、最典型的样板是美国。其他西方国家都不同程度受到美国的影响、或干脆追随美国。因而不管西方各国的对华政策有什么区别,总体上我们仍可以说最近四十年的西方对华政策有一个“华盛顿共识”。其中,和法国等欧洲国家比起来,英国在价值观上同美国最为接近,在政策上对美国的追随较紧。当然,现实的走向是中国不但没有完全步入西方期待的轨道,反而越来越成为不可忽视的大国。于是,西方国家对华政策近年来出现一些普遍的矛盾特征,主要包括:
      第一是西方国家的对华外交越来越呈现“阴阳两张皮”。在表面上,西方国家不时地在人权等问题上挑衅中国。这些挑衅行为常常是宣示性的,如口头指责、接见反华人物等,一般虚多实少,更多是在媒体上曝光度高、甚而掀起轩然大波。而实际上,西方国家纷纷大力推动和深化对华经济合作。如今这些双边经济合作无论是从数量上和质量上,实际上都构成了双边关系的主体,但往往做的多、说的少,或者即便在媒体上有报道,也不那么吸引眼球。长期来看,西方各国对中国经贸需求越来越大,经济问题在外交中所占的比重增加,又导致主要由政治部门垄断的外交权力,越来越被经济部门、文化部门、甚至企业和非政府组织所分享。西方对华政策的“两张皮”,由此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政府内部的“两只手”,一手是经济部门不断深化经贸关系、往前冲,另一手是政治部门不时挥舞人权大棒,把双边关系往回拉。这导致冷战后多年来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关系总是反复波动。
      第二是“意识形态大棒”成为西方国家对华政策弃之不下的鸡肋。在上述“阴阳两张皮”的对华政策架构中,西方各国的外交部门地位尴尬。一方面,在对华“接触”的轨道上挤满了权力的分享者,经济部门、文化部门、甚至社会机构都有对华接触的独立渠道,经济部门的权力甚至有时会压过外交部门。英国就是其中的典型,现任的财政大臣奥斯本几乎取代了外交大臣成为对华外交的主心骨。另一方面,“价值观外交”仍然主要是外交部门的责任,议会、非政府组织、媒体等还常常在意识形态问题上对外交部门施加压力。在重重挤压之中,外交部门为了避免在政府内部权力争夺中被边缘化,有利用人权问题彰显存在感的冲动。甚至更吊诡的是,有时对华经济合作越是深度发展,“价值观外交”有可能越需要增加调门。这不只是因为前述经济部门和外交部门之间的权力竞争,更源于普遍深植于西方世界的自由主义外交观。如果在发展经贸关系的同时,停止指责中国的人权问题,不但西方的外交部门在政府内部将进一步失去话语权,其外交在总体上也会失去方向感和优越感。正如英国前外交大臣黑格所说:“人权是我们国家DNA的一部分,而且将交织在我们外交政策的决策过程中。”人权外交越来越成为西方对华政策中放不下的一项“面子工程”。
      第三是在政治姿态上对华保持距离成为西方各国的一种集体默契。从西方世界整体上来看,不管在经济关系上跟中国走多近,各国都始终刻意保持着对中国某种程度上的政治疏离姿态,以免受到道德层面的攻击。近年来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西方国家元首在推动与中国经贸合作的时候常常全力以赴、好话说尽,但转脸就会在意识形态问题上反手一推,给良好的双边氛围泼冷水。对于西方政治家来说,过度向中国示好似乎在政治上是“不合规矩”的。在西方各国和中国之间,仿佛总是拉着一道“安全警戒线”,西方国家历任政府和政治家都难以越过雷池一步。双边经贸关系积年累月不断发展,但政治关系却仿佛面对一个“玻璃天花板”;国家间关系似乎一直在变好,却总好不到哪里去,也坏不到哪里去。
      二、英国对华政策转变的突破性

    推荐访问:新思维 英国 对华 政策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