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当代中国价值观指导下的中国外交

    时间:2021-07-02 20:02:0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在国际格局调整时期,伴随着中国的崛起,大国之间的国际较量,不仅在硬实力上进行竞争,更需要用以价值观为代表的软实力来抢占道义的制高点。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提炼和阐释,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方方面面。”当代中国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文化思想的有机结合,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与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的有机结合。当代中国价值观指导下的中国外交的逻辑体系是:以“文明多元”为基本出发点,以“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理念,以“正確的义利观”为指导原则,以“合作共赢”为主要实践途径,以共同构建“命运共同体”为追求目标。“一带一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全球伙伴关系网、共同体外交等一系列外交实践,提升了中国的道义感召力,展现了当代中国价值观在外交上实现的过程。
      从对当代中国价值观的研究史看,经过了对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溯源、内涵的解析、历史的变迁及国际传播的一系列过程。十八大以来,中国当代价值观正在走向进一步构建和凝练的阶段,学术界对当代中国价值的认识也逐渐集中和统一。那么,如何对这一价值体系进行归纳总结,又通过何种方式让这一价值体系为国际社会所认识并认可,是目前面临的重要任务。关于对价值观外交与中国外交价值观的既有研究中,学者对中国是否应该采取价值观进行国际交往有着较大的分歧,持中国目前不能以输出价值观为目的进行与其他国家交往的观点认为,这有文化霸权的意味;潜在支持中国运用价值观进行外交的一种观点提出中国例外论,即中国与历史上的传统大国政治以及霸权政策是不同的,中国在道义、政治、伦理以及秩序等方面存在着道德优越感,均体现出对自身的历史荣耀以及现实地位的考量。这种价值观外交的基础不是自私的利益和战略考虑,而是有着仁义包容的深厚道德情节,以及天下观思想下对传统中华地位追求的动因;肯定中国通过文化和价值观的对外输出的外交战略来“影响”、“吸引”、“说服”别国的观点,尚需继续深入研究为什么要在外交战略运用价值观等软实力的输出,采用什么样的价值观、以什么方式进行外交,效果又如何。在中国崛起导致与外部世界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研究以当代中国价值观为驱动的中国外交,有助于提升中国对外行为的道义感召力,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外交政策和行为的理解和支持,化解中国外交实践中引发的价值困惑,有效应对发达国家对中国实施的“价值观外交”,为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理论提供支持。
      一、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源流
      当代中国价值观既不抛弃传统,又不断追求创新;既不以偏概全,又不一概而论;既是继承传统的创新,又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1.当代中国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文化思想的有机结合
      马克思主义哲学蕴含了“世界的多元性和多样性”的唯物辩证法思想,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形成了“兼容并包、和而不同”的思想,当代中国价值观对二者的结合,形成了“和睦、和平、和谐”的基本价值理念;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包含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规律,中国道家思想孕育着“相互联系与依存”的朴素辩证法,当代中国价值观把二者融合,形成了“共建、共赢、共享”的共同体理念。
      2.当代中国价值观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与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的有机结合
      当代中国价值观的中国元素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经历了中国四重历史传统叠加化合而来,这四重历史传统分别是100多年的民族复兴传统,60多年的社会主义传统,30多年的改革开放传统,以及作为上述传统基础底蕴的五千年中国文化传统。当代中国价值观的世界元素是人类共同价值体系,是人类不同群体价值观的重叠部分。当代中国价值观正是中国元素和世界元素的结合,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与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的重叠共识正如习近平2015年9月28日在联合国总部出席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所说,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
      二、当代中国价值观引领中国外交的
      必要性和可行性
      1.西方国家对中国的误读、曲解和偏见
      “中国崩溃论”的理论支撑是新保守主义捍卫者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提出的“历史的终结论”。1990年日本防务大学学者村井友秀(Murai Tomohide)在日本保守派月刊《诸君》发表《论中国这个潜在的威胁》一文,从国力的角度分析中国是一个潜在的敌人,这篇文章成为“中国威胁论”最早的一篇论文。1992年后,“中国威胁论”一度甚嚣尘上,后又相继出现“中国责任论”、“中国强硬论”等抹黑中国的国际话语,近几年西方媒体和学者又把中国所采取的外交实践以“中国版的门罗主义”、“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中国新殖民主义”加以误读。2015年3月6日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沈大伟(David Shambaugh)在《华尔街日报》发表题为《中国即将崩溃》的文章,预测中国共产党已经步入其生命的最后阶段。以上都是仍然占据国际话语主导权的西方国家从自身的文化传统、国家利益、思维方式出发,对中国的错误认知而形成的关于中国片面、狭隘的想象、理解和言说。
      2.外交不仅需要物质交往更需要精神支撑
      面对形势复杂的国际社会,中国要从理论、政策和行动上给予正面积极的回应:一方面,国家间的外交仅仅注重经济交往是不够的,虽然各国之间能够通过平等互利的合作形成相互依赖的伙伴关系,但更需要建立相互认同的情感纽带,所以,外交行为既要强调利益的共赢,更要强调价值的正当性,只有这样,才能从利益共同体到责任共同体再迈向命运共同体;另一方面,外交不仅是国家间的交往,更是国家内部的人民对另一个国家(包括人民)的情感认同,普通民众更容易受到情感和道义的影响,一个国家能担当、重情义、扬正义,才能获得其他国家人民的情感支持,这是取得国际民意基础的重要前提。
      3.当代中国价值观指导下的中国外交的逻辑体系

    推荐访问:指导下 价值观 当代中国 中国外交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