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康有为的欧洲游记实为政论

    时间:2021-07-01 16:00:3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康有为是近代著名思想家、改革家,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旅行家,所到过的国家之多、旅游路程之远、游记著作之多,无人能比。1898年9月,戊戌變法失败后,康有为被迫流亡海外,直至1913年11月才得以归国。康有为把国外流亡生活当成了环球考察之旅的绝佳时机。在这16年中,他曾游历法国、英国、德国、美国、加拿大、意大利以及日本等国,也到访过印度等曾经有过文明辉煌但近代以来逐步走向衰败的殖民地国家。回国后,他请著名篆刻家吴昌硕刻过一枚朱文小字印章,上刻:“维新百日,出亡十六年,三周大地。游遍四洲,经三十一国,行六十万里。”他还以略带自嘲的口吻审视自身的流亡经历:“两年居美、墨、加,七游法,五居瑞士,一游葡,八游英,频游意、比、丹、那,久居瑞典,十六年于外,无所事事,考政治乃吾专业也。”(康有为《共和平议》,1917年)
      康有为曾打算将对欧洲的游历著为《欧洲十一国游记》,但后来只有第一编《意大利游记》和第六编《法兰西游记》成书。除这两部游记外,康有为还写了不少游记刊登在报章杂志,有的游记则仅有手稿,岳麓书社将这些材料汇集起来,编成《西班牙等国游记》《英国游记》《德意志等国游记》,收入《走向世界丛书》出版。
      康有为所写游记的最大特点是不仅仅记名胜古迹、风土人情,而是着意考察各国政治。这一点,康有为之女康同壁作过简明扼要的概括:“其考察着重于各国政治风俗,及其历史变迁得失,其次则文物古迹,凡关于掌故者,无不考核研究,摩挲殆遍。”康有为的游记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从以下介绍可见一斑。
      《意大利游记》:对西方文明的反思
      《意大利游记》系光绪三十年(1904)五月二日至十四日游历意大利时所记。游记的主要内容是:
      一、实地考察欧洲,颠覆了他对欧洲文明的认识,开近代中国人反思欧洲文明、文化之先河。他游览了那不勒斯、庞贝古城、维苏威火山、罗马、佛罗伦萨、威尼斯、米兰等地。他发现意大利人“至贫,多诈,而盗贼尤多”,目睹意人“褴褛之情,颠流之状”,深感“未游欧洲者,想其地若皆琼楼玉宇,视其人若皆神仙才贤”,“岂知其垢秽不治,诈盗遍野若此哉!”“故谓百闻不如一见也”。他还说:“吾昔尝游欧美至英伦,已觉所见远不若平日读书时之梦想神游,为之失望。今来意甫登岸,而更爽然。”他深有感触地说:“故吾国人不可不读中国书,不可不游外国地,以互证而两较之,当不至为人所恐吓。”
      二、康有为的游记,慧眼独具,常常能看出一般人难以看出的重要问题,挖掘其深刻价值。以游邦渒(庞贝)古城为例,他乘坐肩舆,仔细游览了庞贝古城,参观了戏园、神庙、磨店、官署、富室,舞室、大浴房、妓馆、牛肉店、面包店等,其突出印象是庞贝古城“神庙甚多,富室甚多”。之所以花数千字的篇幅详细记载庞贝古城观感,是因为具有独特价值,“欲知大地进化者,不可不考西欧之进化。欲知西欧进化者,不可不考罗马之旧迹。欲考罗马之旧迹,则莫精详于邦渒矣”。他认为庞贝古城“此为地球第一之大古玩。而所关于政治、文化、风俗之法戒,以为进货退化比较之具,亦莫大之鉴矣”。
      三、康有为实地考察并进行中西比较研究后阐述了他的文明观。其一,他认为统一促进了文明,分裂不可能促进文明的发展。“中国号有文明,皆进于汉唐宋一统久安之世。”那种认为欧洲分裂导致竞争,竞争进而促进文明的发展的观点是不值得一驳的,印度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印度由一统自裂为二百馀国,遂永沦灭而为奴,再复兴之无日。若欲分裂也,呜呼!其为罗马、印度哉。”其二,他将罗马文明和中国古代文明进行比较,认为罗马宫室不如中国秦汉时,但中国保存古物不如罗马。原因是一方面“我国人不知崇敬英雄,不知保存古物”,另一方面则是中国古建筑大都是木结构而不是石头所砌,容易失火,导致“中国文明,不得追埃及、印度、雅典、罗马之后,真可愤也”。为弘扬中华文明,他提出一要保存古物,“各省府州县士大夫,宜处处开一保存古物会”,二是“建筑用石”。
      《法兰西游记》:对法国大革命的追问
      《法兰西游记》系康有为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七月廿三起赴巴黎时所作。全书分四部分:法兰西游记、法国之形势、法国创兴沿革、法国大革命记。实际上只有第一部分是游记。
      全书开篇记其对法国的观感:“学问、技艺,皆远不如德、英。”“若夫览其革命之故事,睹其流血之遗迹,八十三年中,伤心惨目,随在多有”。“而今议院党派之繁多,世爵官吏之贪横,治化污下,逊于各国”。
      游记的重点是记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惨痛教训,以作为中国的镜鉴。他说,法国大革命“流血尤多,震惊欧土,波及东洋,罢弃君权,改行宪政,大地数千年来,为升平之第一关键。则其波澜浩漫,殆世界近事,未有大于是者也。惟路易十六自开议院,究非暴君,乃遭滔天之大祸,而为专制君主之永鉴,斯为不幸也”。肯定法国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上的大事件,但路易十六的遭遇可为专制君主之“永鉴”。
      他认为法国大革命的原因是:“法国何为而起大革命也?法封建僧寺之贪横,税敛刑法之苛重,民困苦不聊生,其可骇可悲,实中国人所未梦想者也”。另外,“法之召大乱也,以初开议院之制未善也”,拉飞咽(今译“拉法耶特”)助美国革命成功,“欲以美国之政施之法国,而不审国势地形之迥异”,“于是在美行之而治,在法行之而乱也”。他认为美国的治国药方“人权平等”“主权在民”“普通选举”,“实天下公理之至也”,但要移植到法国,则要注意时机,“苟未至其时,实难躐等”,“拉飞咽不审先后缓急之宜,见义勇为,遽以权理案,乃以暴毙焉。吁!其可伤也。”
      他极力渲染法国大革命之血腥与恐怖:
      妄行杀戮,惨无天日。始以除王党,继以除异己。不择善类,不论民党,互相争权,流血遍地,断头台上,无能免者。首创变法、倡始革命诸功人,莫不戮屠无遗种,以是酿成恐怖之世也。
      面对当时中国方兴未艾的革命局势,他一方面承认这些革命者的正义性、必然性:“皆因目击国弱,积愤牝朝,无所发抒,郁极生变”,“盖忧国至极,以为舍此无由,故不得已而出此也”,另一方面提醒和警告革命者,革命可能导致西方列强的干涉,“假定乱之名,以行其瓜分之实”,那样的话,“岂止流血百廿九万哉”?“不尽杀四万万人不止。即幸能存者,亦留为白人之奴隶马牛而已。”并且革命还可能导致内乱,“夫经革命之后,全国散漫,控御无方;内乱并起,而外侮乘之,中国之亡亦速耳”。上述观点,以往通通被人贴上“反对革命”“开历史倒车”标签,其实是精华和糟粕并存,有相当多的合理成分。

    推荐访问:政论 欧洲 实为 游记 康有为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