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青少年犯罪现状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1-06-16 12:00:0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当今社会,青少年犯罪问题日趋严重与普遍,与毒品犯罪、环境污染并列为世界三大公害。青少年违法犯罪率居高不下,其现状在我国愈演愈烈,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现状;预防;对策
      一、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一)我国青少年犯罪的主体特征
      1.低龄化趋势
      据有关资料统计,青少年犯罪的高峰年龄 1958年为25岁,1980至1981年为18岁,1986至1987年为16岁。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犯罪主体的年龄又有所提前:10至12岁开始有劣迹,13至14岁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14至17岁成为犯罪的高峰年龄18岁以后成为犯罪主力军。违法犯罪的低龄化趋势潜伏着巨大的社会危害。
      2.女性犯罪增多
      女性成员在整个青少年刑事作案成员中的比例不断增加。据有关研究材料表明,“文革”前,女性与男性的犯罪比例为1:9;“文革”后,特别是进入80年代末以来,女性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绝对数增加,且增长速度大大超过男性。90年代,女性与男性犯罪的比例已达3:7。过去,犯罪女青年往往依附男性作案,处于从属地位。90年代以后,女性作案依附性减弱,支配性增强。据对武汉的 13 个犯罪团伙调查,女性起支配、控制作用的有6个,占 46%。
      (二)我国青少年犯罪的性质特征
      青少年犯罪呈现随意性、突发性、偶发性、反复性、多发性、再犯性等特征。青少年发育尚不成熟,受心理、思维、法制知识等方面的限制,辨别是非能力弱,具有较大冲动性,最容易忘乎所以,遇事后往往不三思而行,又不善于控制自身的言行,导致在情绪不稳定、不顾后果的情况下进行违法犯罪的活动。更有甚者,犯罪手段残忍,暴力性加重,社会影响恶劣。有的青少年违法犯罪分子在看守所、监狱被劳改劳教后,心理、行为上受到交叉感染,使其学会了更多的犯罪“技术”,由“单面手”变成“多面手”,并且胆子更大,反侦查性更强;有的青少年犯罪时为从犯,在被抓获判刑后拒绝改造破罐破摔;有的在被劳教时表示要痛改前非,但劳教释放后经不起团伙的引诱、威逼又旧病复发;有的劳教释放后,由于不能适应社会,带着报复社会的畸型心态重新走向犯罪。
      二、我国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
      犯罪原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犯罪行为是一系列因素的表现,这些因素既是个别的,又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并且交织在一起,如果孤立地看待这些因素,就一定会歪曲其性质。“任何孤立的引起犯罪的决定性因素,都不能发生犯罪,犯罪的产生不仅要具备许多决定性的引起犯罪的因素,而且要具备一定的环境条件、个人的人格特征,尤其是不同类型犯罪的巨大差异。” 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而又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时期。这一时期心里比较脆弱,容易受外界干扰。因此,青少年犯罪行为受多种因素的干扰。
      (一)家庭因素
      家是人永远的港湾,家庭教育与环境直接影响到人的一生。一个充满爱的家庭对于社会,总是阳关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们感情最基本的纽带。青少年走向犯罪到道路很大程度上源于家庭因素,特别是出现问题的家庭环境以及不注重教育方式的家庭。有时,家庭对于青少年犯罪甚至起决定性因素。家庭对于青少年犯罪的影响主要体现以下两个方面:
      种种事实表明,家庭教育观念与方式错误,很有可能促使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家庭教育直接关系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父母对青少年的教育应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使青少年在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远离犯罪。
      家庭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主要阵地,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良好的家庭环境的熏陶以及青少年对父母言行举止的耳濡目染,对于青少年各方面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家庭关系不和谐、父母离异或丧失、家庭暴力的频繁出现、婚外情的增多等等,都会使处于成长发育期的青少年失去家庭的温暖,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没有父母的爱所培养起来的人,往往是有缺陷的”。犯罪学者伊文·雷尔在对青少年犯的家庭进行研究后指出:“父母双方的冲突是比破碎家庭更为明显的青少年犯罪的先兆,子女对其父母婚姻状况的幸福与否的感受是青少年犯罪的一个更为有意义的因素”。娜妮·西格尔在其论著的《青少年犯罪》中指出:“在一个有病态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由于他们目睹暴力和冲突等,其犯罪的驱动力比其他青少年要大得多”。在家庭关系紧张,即父母感情不和、经常发生冲突或是支离破碎的家庭,大多数青少年的人格都畸形发展,产生犯罪意识并走上犯罪道路。
      (二)学校因素
      学校肩负着培养、教育青少年的历史重托,“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教师的基本准则。学校是青少年实现社会化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场所,作为青少年成长的摇篮,青少年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思想道德建设与学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于学校对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优势,因此,强化目前学校教育能够有效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现象的发生。
      当前应试教育盛行,学校与社会都是以“分数”论英雄,急功近利,片面追求升学率。许多学校分文理科的同时又分重点班和普通班,而地方上又把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这种极端追求教学成绩的同时无疑打击了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造成一些青少年厌学、辍学,流落街头,堕入犯罪团伙中。
      (三)社会因素
      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常常对涉世不深、判断能力较差的未成年人起导向作用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都起着极度腐蚀的作用,极易诱使其走向犯罪道路。
      青少年社会化的过程就是角色学习和认同的过程,而大众文化是影响青少年自身认同发展中的重要因素。青少年群体是大众文化的主要消费者和影响最深的社会群体,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层次。人们重经济利益轻精神文明的同时,不良的影视作品、书籍报刊中展现的淫秽色情、凶杀暴力、警匪、爱情等画面镜头以及色情广告、色情手机短信、笑话“荤段子”等文化垃圾侵蚀着缺乏分析、辨别能力的青少年,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抵御不了这么大的诱惑力从而出于好奇、乐于模仿的心理而实施犯罪行为。

    推荐访问:现状及 对策研究 青少年犯罪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