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完善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行为研究

    时间:2021-06-08 12:03:5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政府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主导力量。文章分则从经济学、福利经济学、管理学、行政学、公共政策理论及公共预算理论等多个角度,探讨研究如何在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完善政府的主导行为,从而加速现代农业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政府;主导行为
      [作者简介]刘丽伟,中共辽宁省委党校基础部副教授,管理学博士,辽宁 沈阳 110004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07)12—0112—03
      
      我国“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第一个重大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新农村建设的首要着力点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紧扣信息时代的旋律,必须依靠科技。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推进农业科技革命,要在广泛运用农业机械、化肥、农膜等工业技术成果的基础上,依靠生物工程、信息技术,使我国农业科技和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逐步建立起科技创新体系”。信息技术广泛运用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以及农村社会、经济各个领域,即农业信息化,将加速改造传统农业,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生产力水平,全面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信息化是一个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传统农业逐步发展到现代农业并进而向信息农业演进。因此,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现状,进一步研究并促进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从而加速现代农业的实现,是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本文从农业信息化的主体建设入手,探讨研究如何结合中国实际,多方位发挥、完善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并从多角度给出理论支持。
      1.按照福利经济学理论和公共政策理论,强化政府的信息公共管理与服务职能。统筹城乡信息化发展。依据福利经济学理论,政府投资农业信息化建设是理所应当的。首先,农业信息基础设施是一种公共产品:它不但具有经济效益,而且具有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它所提供的服务不仅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而且外部正效应明显;它不仅使农业和农民受益,而且使城镇居民受益;它不仅有利于农业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其次,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相对于其他建设项目而言,具有需求迫切、基础薄弱、覆盖面广、受益民众多等特点。是符合世贸组织“绿箱政策”要求的公益性及基础性的投资项目,应作为政府优先支持的重点项目之一;最后,农业信息产品多具有纯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的特性,并且我国农村地域辽阔。对信息产品的需求规模较大,所以,政府应在投资和发展上发挥主导作用,安排一定比例的农业发展资金和支农资金来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但现实的中国城乡二元的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对于农业信息化建设而言,具有一定的阻滞作用。向相对富裕的市民供给的公共产品进人了国家公共财政体系,而收入远低于市民的农民享受的公共产品仍是千百年来的制度外供给,农民不管收入高低,平均分摊乡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成本。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后,中央与地方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上的责任划分更不合理,把有些本应由中央提供的事权交由乡镇政府承担,而财权未下放,无形中将部分应由国家承担的职能转嫁给了乡(镇)村和农民。这种非均衡的城乡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制度安排,导致农村公共产品特别是农村信息产品供给的严重短缺。
      此外,从现阶段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状况看,农村公共产品供需矛盾突出且公共资源配置低效。农村许多公共产品不是根据农村和农民的实际需求来决定,而是源于各级政府和部门的政绩考核和经济利益的驱使,从而导致基层政府热衷于投资见效快、易出政绩的短期公共产品,而不愿提供类似农村信息系统建设这样的见效慢、期限长但具战略性意义的纯公共产品;热衷于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硬”公共产品,而不愿意提供农业信息服务一类的“软”公共产品。同时,由于当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采取“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缺乏有效的需求偏好表达机制,使得农民尽管急需农业信息服务,也难以在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决策中体现出自己意志,从而导致农村部分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村的现实及农民的迫切需求发生错位。
      依据公共政策理论,公共财政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使不同地区和不同职业的公民和法人主体都能够享受相当的公共服务。农民集团再也不能因其身份只能享受远低于城市居民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继续如此,将谈不上对农民在国家工业化中所受无偿剥夺的追偿,更谈不上对农民公民权的维护,有悖于社会主义的公平主旨,也使我国公共财政的公共性大打折扣。因此,当务之急是从社会稳定和公平的角度出发,使体现均衡化的公共产品供给城乡一体化的区域和范围由小到大,逐步向更具广泛意义的公平推进。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已明确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大力加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正是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一个良好契机。
      那么,具体就提供农业信息发布与农业信息服务这种公共产品而言,政府该如何作为呢?答案是政府应进行积极有效的干预。当前的政府及有关部门掌握着最为丰富的农业政策、农业科技以及农业市场等方面的信息,而信息产品中多数是纯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因为公共产品具有外溢性、消费者“搭便车”心理及存在交易成本等特征,自发的信息市场无法使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所以,政府干预就必不可少了。具体而言,对具有纯公共产品特性的信息,政府负有直接投资和发展责任,应向公众无偿提供,并且也只有政府才有能力建立权威性的农产品市场信息统计、分析与报告制度。为农民提供及时、全面、准确的信息服务;对具有准公共产品特性的信息,市场机制可发挥一定作用,但因农村公共产品的基础性、效益外溢等特征,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对具有俱乐部产品特性的信息,因其外部收益溢出的群体规模小且相对固定,可通过俱乐部的形式将受益人群组织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由它提供有关服务;对具有私人产品特性的信息,政府可以从体制、机制等角度将其推向市场,鼓励科研、推广、教育等机构以及中介组织、农民经纪人、种养大户等面向市场,按市场规则提供相应的信息服务。
      2.按照公共预算理论及经济学理论,明确政府公共财政资源支持重点。提高农业信息资源的配置效率。依据公共预算理论,在信息服务方面,政府的公共投入主要是解决现实市场中不符合完全竞争条件的下述三种缺陷,从而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一是解决竞争失灵,比如通过全国性的供求信息交换解决由于地域分布造成的市场竞争不充分的问题;二是防止信息失灵,主要是通过政府对市场供求平衡的信息支持和分析预测,减少决策与其偏差,解决仅靠价格调节造成的滞后损失;三是提供外部效应,包括通过公益性的信息服务解决生产

    推荐访问:主导 信息化 完善 农业 政府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