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执政党与民众关系论析

    时间:2021-06-02 00:01:1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判断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与民众的关系,应站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来考察,这种关系,既有作为无产阶级政党与生俱来的与民众保持密切联系的内在特质、理论根据及历史积淀,是我们继续搞好执政党与民众关系的前提和基础;又有作为执政党随之而来的与公共权力、政党功能体现的密不可分,是新时期做好执政党与民众关系应关注的重点和关键。因此,执政党与民众关系,既是先锋队与基本群众之间的关系,又是委托与代理关系,还是利益诉求与利益满足关系,同时是认同、授权、监督与被认同、被授权、被监督关系。执政党与民众关系的状态,将会在一致与冲突、和谐与震荡两端之间摇摆。
      关键词:执政党;民众;关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D0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92(2013)03-0030-06
      执政党与民众的关系,不但在政党政治理论中是一对极其重要的研究范畴,而且在政党政治实践中更是直接攸关执政党生死存亡的根本问题。因此,深入探讨执政党与民众关系,不仅具有重要理论价值,更具重大实践价值。从政党政治的实践活动看,在任何政治制度环境下,执政党与民众的政治关系都是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抽象与具体的统一。也就是说,执政党与民众的关系是具体时空条件下的关系。因此,对执政党与民众关系的准确把握离不开时间和空间这两个分析维度。据此,我们可以建立一种关于执政党与民众关系的分析框架。本文就是以此来展开中国共产党与民众关系的探讨与分析。
      一、执政党与民众关系的内涵
      探讨分析执政党与民众关系的内涵,必须首先对执政党、民众、关系等几个概念作一科学界定,这是准确把握执政党与民众关系内涵的基础。所谓执政党,顾名思义就是掌握政权的党。党是一个集体概念,党在实践中是通过党的方针政策、党的组织、党员等来实现对政权的掌握的。所谓民众,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就是指人民大众。其中,人民是指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大众是指群众。可以看出,民众与群众基本上是同义词。要说区别,“群众”一词可能政治化色彩更浓一些,在共产党执政的国家更常用;而“民众”一词更加中性化,适用范围也更广,不但适用于共产党执政的国家,也适用于资产阶级政党执政的国家和地区。所谓关系,是指:①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②人和人或人和事物之间的某种性质的联系;③对有关事物的影响或重要性;值得注意的地方;④泛指原因、条件等;⑤表明有某种组织关系的证件;⑥关联;牵涉。①在对关系的以上各种解释中,适用于执政党与民众关系中“关系”的,是①和②的含义。也就是说执政党与民众的关系既是某种性质的联系,又是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通过以上概念的分析,执政党与民众关系的内涵可界定为:通过政党整体组织行为、政策、取向等及政党成员个人行为、作风等,而与社会团体、公民、以及自治性组织等之间产生的某种联系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本文中执政党与民众关系,是指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与民众之间的关系,它实际上是指执政条件下的党群关系。
      明确了执政党与民众关系的内涵后,一个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分析判断这种关系的性质及状态。我们对党群关系的判断就曾有过“鱼水关系”、“血肉联系”、“亲人关系”等表示党群密切联系的描述;也曾有过“油水关系”甚至“水火关系”等描述来警告党群之间可能或已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作出何种判断固然重要,但更为关键的是得出这种判断的依据和来源是什么?也就是说,探讨执政党与民众的关系,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理论分析框架。由于,任何一种政治关系的形成,都应是一个历史演变的结果,服从于一种历史的逻辑。同时,这种政治关系又都应是适应现实社会变革、适应关系双方当前各自功能定位的结果,服从于一种空间的逻辑。因此,对任何一种政治关系的判断都应建立在时间和空间的分析维度上。判断、把握中国共产党与民众的关系自然也不例外。下面,本文将以此展开中国共产党与民众关系的逻辑分析。
      二、中国共产党与民众关系的
      时间维度分析探讨当前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与民众的关系,必须把这种关系放在历史的纬度上,从党建立以来的全部历史中去考察。因为党与民众关系的形成,是一个历史演变的结果,服从于一种历史的逻辑。所以,当前党与民众关系现状自然无法脱离历史传统和时间维度下党及民众历史演化的影响。
      1.历史传承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与民众关系的内核
      第一,党群关系的理论传承,主要是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对共产党与民众关系的论述,这是中国共产党与民众关系内核的理论支撑。
      我们党历来重视党群关系,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伟大实践中,积累了密切党群关系的宝贵经验。早在1922年,党的二大就提出“到群众中去组成一个大的‘群众党’”,“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90页。在长期革命战争中,党对人民群众在革命中的重要地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1934年1月,毛泽东就明确提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并强调“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11页。1945年,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深刻指出“应该使每一个同志懂得,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6页。1945年,刘少奇在党的七大上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进一步指出:“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这一切,就是我们的群众观点,就是人民群众的先进部队对人民群众的观点。”《刘少奇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440页。这个表述全面概括了党的群众观点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体现了我们党当时作为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革命党与人民群众应当保持的基本关系。而在我们党实现全国执政之初,邓小平、陈云等就一方面指出了执政党脱离群众的危险,而且执政时间越长,这种危险系数就越大,越容易产生脱离群众的倾向。另一方面,邓小平又反复强调:“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8页。他告诫全党,要始终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江泽民在总结世界上一些政党兴衰存亡的规律时指出:“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必须高度关注党同群众的关系问题、人心向背问题。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亡的根本性因素。”《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85页。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同志多次指出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并强调全党“要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9-09-28(1).。2011年7月1日,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党的十八大报告又强调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再次从根本上强调执政党要处理好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可以看出,我们党对党群关系的认识是一贯的、持续的,始终强调政党与民众之间的须臾不可分离。这也是当前我们认识执政党与民众关系的理论源泉及发展新形势下党群关系理论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推荐访问:执政党 民众 关系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