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正解活用《三十六计》连载之第二计:围魏救赵

    时间:2021-05-25 16:03:1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三十六计》不是就军事谋略讲军事谋略,而是着力揭示军事谋略的哲学底蕴及其内在规律,所以具有哲理性很强的特点。本系列文章的结构是以《三十六计》各计为篇,各篇均由“计文”、“今译”、“解说”三部分组成。为了便于读者在对照中理解《三十六计》的计文,本书在各计“解说”后附“原书‘按’及‘按语今译’”。本书“解说”注意根据各计义理,从古今中外不同时期和地域,从战争战略、战役战术等不同层次,从军事和非军事不同领域,从正反不同角度,从理论和实践不同方面纵谈横论,尽量讲得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强一些,“活”一些。其中突出现代,突出战略,突出军事,突出正面,突出运用。
      【计文】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今译】让敌人集中兵力,不如设法将他们分散开,然后各个歼灭;与强大的敌人正面交锋,不如乘虚取胜。
      【解说】“围魏救赵”的实质是避实击虚。
      “围魏救赵”这个成语来源于战国时齐、魏为争霸而进行的桂陵之战。其经过大体是这样的:
      周显王十五年(前354 年),魏惠王派将军庞涓率兵8万围攻赵国都城邯郸(今属河北),两军相持一年之久,双方实力都有很大消耗。应赵国的请求,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8万去援救赵国。起初,田忌想率军直趋邯郸参战,孙膑根据“解杂乱纠纷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撠(jǐ,音己)”的道理,提出了“批亢捣虚”、“围魏救赵”之计,建议田忌率军直捣魏都大梁(在今河南开封西北),以调动庞涓之军回师自救,齐军在其回归途中对之进行伏击,这样,既可以解赵国之围,又有利于击败魏军。田忌采纳了这一建议。庞涓在攻破邯郸之后,得到齐军攻大梁的消息,果然在留下一部分人守邯郸之后,带领另一部分疲惫不堪的魏军急急忙忙地回救大梁,部队行进到桂陵(在今河南长垣北),遭到齐军伏击。齐军以逸待劳,以饱待饥,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又据有利地形,因而轻易地打败了魏军,并擒获庞涓,迫使魏国同赵国讲和,将邯郸归还赵国。齐国达到了“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的双重战略目的。
      “围魏救赵”谋略的实质是避实击虚从以上介绍的齐魏桂陵之战的简要经过中,我们不难 看出,“围魏救赵”之计的实质是避实击虚,必攻不 守,致人而不致于人,也就是此计正文所说的,是 “分敌”,而不是“共敌”,是“敌阴”而不是“敌阳”,即用计先让敌人分散兵力,而不是让敌人集中兵力;不与强大的敌人正面公开接战,而是“先夺其所爱”,打其虚弱而又要害之处,使敌听我调动,迫其入我彀中,从而达成“胜于易胜”之目的。
      避实击虚、必攻不守是战争指导的一个重要原则。《管子●制分》中揭示了这一原则的奥秘所在:“攻坚则瑕者坚,乘瑕则坚者瑕。”意思是说,攻打敌人坚强的部位,敌人虚弱的部位也会变成坚强;攻打敌人虚弱的部位,敌人坚强的部位就会变成虚弱。桂陵之战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庞涓所率攻赵之师是魏军主力,是其“坚”、“实”所在。如果按照田忌起初的想法,率军趋邯郸与庞涓直接交战,那就是“攻坚”,或者叫“击实”、“共敌”、“敌阳”,庞涓以逸待劳,以实击虚,处于主动地位;齐军长途行军,被动趋战,未必有取胜的把握;即使齐军能够打胜,也必会付出重大代价,而魏之“瑕”者——大梁等地则因受不到攻击而变成了“坚”者。这是致于人而非致人之计。后来齐军采取了孙膑的“围魏救赵”之策,做到了“乘瑕”、“分敌”、“击虚”、“敌阴”,情况就不同了。大梁是魏国的都城,是其虚弱而又要害之处,大梁一旦失陷,魏便国将不国。因此,庞涓必定回师急援,如此,齐军就将长途趋战之劳转嫁给了庞涓。庞涓既已攻破邯郸,则必定分兵留守,这样,其兵力就被分散削弱了。这对齐军来说,就变“共敌”为“分敌”,从而使庞涓这个魏军之“坚”者也变成了“瑕”者。有朋友问道,我对敌避实击虚,敌人的实处受不到打击,那我方并没有真正取得胜利呀,敌人还可以用其“实”打我们呀?我们说,“避实击虚”并不是说对敌之“实”就一味地避而不打,而是通过击敌之“虚”,调动、分散、削弱敌人之“实”,使其“实”转化为“虚”,然后再集中力量歼灭之。这样,就可使自己始终处于以实击虚的有力地位。孙膑围魏救赵不就是这样的吗?
      “围魏救赵”谋略在战略术等不同层面上都可应用战自孙膑创“围魏救赵”战法以来,此法广为流传,成为后人常用的迫敌就范的重要谋略,不但用之于战役、战斗指挥,而且还用之于战略谋划。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说,如果敌人在我根据地内久踞不去,我可“以一部留在根据地内围困该敌,而用主力进攻敌所从来之一带地方,在那里大肆活动,引致久踞之敌撤退出去打我主力,这就是‘围魏救赵’的办法。”这是将“围魏救赵”之法运用于战略指导的范例。
      “围魏救赵”谋略在古今中外都有广泛的应用。
      1. 李泌献计平叛军。唐肃宗时,为打败安史叛军,李泌献“以两军系其四将”、“复其巢穴”之计。此计的战略目标是收复两京(长安、洛阳),彻底平叛;但实施步骤却不是直接去打两京,而是分成四步走:一是“疲敌”。建议由李光弼出井陉(在今河北石家庄市西),郭子仪进河东(治所在今山西太原西南),肃宗驻扶风(今属陕西),使叛军首尾难顾,疲于奔命。二是唐军乘机直取叛军巢穴范阳(今北京),造成叛军内部混乱。三是收复两京。四是乘胜彻底平定全国叛乱。此计的基本原理就是“围魏救赵”,以覆范阳达收两京之目的。可惜唐肃宗眼光短浅,对敌我力量对比估计有误,没有彻底采纳此计,而是派兵直接进攻都城长安。这一决策是使敌“共兵”,而不是“分兵”,是“敌阳”,而不是“敌阴”,结果,唐军以重大代价克复两京后,不久又陷入了李泌在事先就预料到的“贼必再强,我必又困”的境地。这从反面证明了李泌“围魏救赵”策略的高明。这是在战略层面对“围魏救赵”谋略的应用。
      2.《三国演义》中的官渡之战四用“围魏救赵”。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熟知官渡之战。从袁、曹两家在此战中的决策看,其中至少有四处演绎了这一战法,对我们理解在战役战斗层面应用此计多有帮助。其一,决战前,谋士许攸曾向袁绍献计,认为袁、曹两军在官渡(在今河南中牟境)相持,许昌(今属河南)必然空虚,若分一军星夜掩袭许昌,则许昌可拔,曹操可擒。这是运用“围魏救赵”的一招绝妙之计。如果袁绍采纳了此计,官渡之战的历史很可能就不是我们今天见到的这个样子了。但袁绍“不足与谋”,他不但不听,反而要治许攸的罪,结果逼反了许攸,此计未被采纳。其二,曹操劫烧袁绍乌巢(在今河南封丘西)之粮,则是对“围魏救赵”之谋的成功运用。“敌阳不如敌阴”,明打不如暗袭。曹操此计得手后,袁军因此军心焕散,根基摇动,曹军则由此逐渐变劣势为优势,为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打下了基础。其三,在袁绍得知曹操劫乌巢之粮后,谋士郭图又向袁绍献计说,曹操率兵劫粮,其寨必然空虚,可纵兵攻击曹寨,迫使曹操回救,“此孙膑‘围魏救赵’之计也。”此计并非不善。但只因曹操又谋高一筹,事先有备,因而未能得逞。其四,后来,曹操又采纳了荀攸之计,让军中谣传说曹兵要分两路分别攻取邺郡(在今河北磁县南)和黎阳(在今河南浚县东),断绝袁兵归路。袁绍听说后,不分真假,赶紧分兵20 万去营救这两地,致使袁绍在官渡的兵力因此大减。曹军在达到“分敌”的目的后,乘机一齐出击,直冲袁绍营寨,从而大败袁军。荀攸此计,也是对“围魏救赵”之策的灵活运用。

    推荐访问:围魏救赵 活用 正解 连载 三十六计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