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从广播讲座到图书出版

    时间:2021-05-24 00:02:2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jycm/jycm201704/jycm20170412-1-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jycm/jycm201704/jycm20170412-2-l.jpg
      【内容摘要】从媒介间互动角度考察,报刊、广播和图书出版有着密切的关系,早年有报刊连载小说后集结出版的,而广播方面的先行者当属上世纪三十年代吴光杰的《国民军事常识》,该书系历时三年八十余次广播教育节目讲座的整理出版物。为中国军民抗战做了军事知识上的准备,也开启了广播传播与图书出版互补共进,扩大综合效益的媒介联动新模式。
      【关键词】民国广播;讲演节目;图书出版
      不同媒体间融合及不同媒体对文本的兼容具有悠久的历史,如20世纪20年代开始,著名言情小说家张恨水的《春明外史》《金粉世家》等作品,都是从报纸副刊连载开始,后结集出版,开启了一种新的出版模式;广播也具有同样的路径和模式,先有连续播讲的内容,后整理出书,这在当下已是平常事,而其发端可追溯到1933年至1936年,一位名叫吴光杰的军校教官,在广播电台所做的80余次讲座,其间1935年、1936年有过两次出版,1939年1月再由中华书局完整出版,书名为《国民军事常识》。本文就当时的广播节目、讲座者及内容与出版价值进行相关探析。
      一、民国时期的广播教育讲演类节目
      民国时期的广播从无到有。1923年美国人奥斯邦在上海开办电台,从此一种新媒体的传播在中国出现,1928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开辦了“中央广播电台”。与中国幅员辽阔、文盲半文盲人口较多所需的传播手段相匹配,广播超越时空、超越文字的能力,有着其他媒体所无法企及的传播优势,社会各界对广播抱有极大的热情和期待,广播事业发展可观。1932年,“中央广播电台”的发射功率达75千瓦,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三,至1937年抗战前,国内广播电台数量达91家,仅次于美国,为世界第二。①
      广播内容是借助节目载体得以传播的,广播的栏目如同报刊的版面,使内容有序化,与听众建立起稳定的联系。通过广播实践及与听众间的磨合,民国时期的广播节目形成了宣传、讲演、教育、新闻和娱乐等五大类型,当时的“中央广播电台”台长吴保丰曾撰文对广播节目做过探讨,认为:“关于常识科学及其他各种社会问题之讲述,则属于讲演类。至教育节目,其内容多属于有连续性之教材,而须逐字逐句讲解者。”②讲演类侧重播讲形势判断,教育类侧重播讲知识,而节目之间还存在不同程度的交叉状况,有所谓教育讲演类节目。
      在不同电台与节目关系方面,当时广播主管部门的国民政府交通部(作者注:早先交通部设有电政司主管电报通信,后无线电广播出现,作为技术业务延伸故归口交通部管理)曾出台规定:“关于教育演讲及新闻报告方面,公营广播电台应占多数,民营广播电台亦不得少于20%,但以转播中央广播事业处所属各电台之节目为限,其娱乐及广告节目至多不得超过80%。”③可见教育演讲类节目是当时的“中央广播电台”的重点和特色,而当时《广播周报》《播音教育月刊》等刊登的有关讲稿则更显示,电台成了“百家讲坛”,孙本文的“我国民族的特性与其他民族的比较”、马星野的“如何研究国际新闻”、竺可桢的“气象与人生及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顾颉刚的“清代汉学家治学精神与方法”、邵元冲的“中华民国开国史”、苏步青的“研究数学的基本工作”、丰子恺的“图画与人生”、翁文灏的“科学与现代文化”等等,都纷纷在当时的“中央广播电台”开讲,可谓名家汇萃,竞显风采,一场场知识的盛宴,令人欣赏不已,由此,广播成为教育的利器。当时就有研究者注意到:“我国文化落后,民智未开,文盲既极众多,交通又甚阻滞,故藉印刷品传播知识之缺点,在我国尤为明显,播音教育之推行,在我国尤感需要。”④这里所谓的“播音教育”即通过无线电广播媒介进行的教育,类似后来的“电化教育”及“广播电视空中学校”的概念,其特点有三:一是“不受人数的限制”,二是“不受空间的限制”,三是“不受时间的限制”。⑤教育既是广播电台义不容辞的任务,又构成了广播节目的重要内容。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中国的野心昭然若揭,国难当头,国防虚弱,国民的军事素养不高,有识之士备感责任重大,当时的“中央广播电台”从普及军事知识出发,特邀中央军官学校编译处教官吴光杰开设“军事常识”广播讲座,讲座从1933年5月至1936年4月,持续三年,共80余次,每次半小时,并在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所办的《广播周报》上进行节目预报,便于听众收听。
      二、吴光杰先生简介
      吴光杰(1886~1970),军事教育家,安徽合肥肥东湖滨乡六家畈村人。1908年保定陆军速成学堂第一期毕业,后任清政府陆军部京畿近卫旅排长,1911年秋毅然随部参加武昌起义。1912年被陆军部派赴德国学习军事,1914年考入德国柏林陆军大学学习,在学期间曾任中国派驻欧洲观察第一次世界大战代表团的武官,代表中国与美国、巴西、阿根廷、葡萄牙等十几个中立国武官一同观战,遍访欧洲战场之比利时、法国、俄国、意大利等国,在其《国民军事常识》书中附有多张“一战”考察资料照片。
      1918年回国后,任北京政府陆军炮兵指挥官等职,1929年经卫立煌、张治中推荐,任南京中央军
      官学校高级教官及校训练总监、军官留学预备班主任、校编译处少将处长等职,主持德国军事理论及训练教材的编译事宜。抗日战争爆发后,随军校迁移成都,1940年兼任军事委员会高级参谋。⑥
      吴光杰毕生主要从事军事教育和研究工作,出版《联合兵种之指挥与战斗》《装甲防卫》《太平洋战争之研究》《第二次欧洲大战史略》等译著、专著20余部,涵盖兵学思想、军事常识、国防政策、建军典范、战史研究等诸多领域,洋洋数百万言,此外还在《军事杂志》《青年与战争》《黄埔》《广播周报》等报刊发表大量军事方面的文章,所编译的外国军事理论与步兵炮兵操典规范等,成为各军事学校教材与参考资料。吴光杰作为教官军阶不高,算不上显赫人物,但经历独特,军事学养深厚,得到学员的敬重,也被电台讲座倚重。
      三、《国民军事常识》的内容和广播、出版意义

    推荐访问:讲座 广播 出版 图书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