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坚持正确价值取向 变革政治学习方式]

    时间:2019-02-11 03:23:4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学习方式是学习者在长期的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相对稳定、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学习偏爱或倾向,反映学习者以什么样的行为和认知方式去完成学习任务的习惯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养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习惯,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能否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是本次高中新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笔者认为实施高中政治课程改革,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应当坚持五个正确的价值取向:
      
      一、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的学习生活化。
      
      新课程指出,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因此应当在教学实施中贯彻生活化的理念。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该通过学生观察、比较、调查、探究等方式实现学生的自主建构,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将生活与知识融会贯通,以提高主动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能力,提高在社会生活中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关系的能力,培养为未来生活而自主学习、选择、探索的能力。通过课堂各种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探索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关注社会发展,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诚实守信,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民主法制观念,培养公民意识;热爱生活,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如在思想政治必修2中,讲到政府的职能时列举抗震救灾;如讲到中国共产党时,所列举的优秀共产党员都是学生所熟知的周国知、任长霞等。
      此外,教师一方面要对现行教材进行“二次”创造,包括对教学内容的改造、充实和重组;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和发掘教材外的教学资源。例如,在经济生活中,讲解信用工具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时,一个较好的方法就是向学生演示使用支票、信用卡、外汇的情景,或者让学生走进生活中去观察,通过学生亲身体会来掌握知识。
      学生缺少真实的体验,所掌握的也不过就是空洞的理论,因此,按照生活化的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自主活动以及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例如,政治生活中讲到公民的民主权利时,可以通过活动的形式,让学生从各种媒体的报道中,从对所在的社区中,收集公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的积极表现。在讲到社会听证制度时,可以就实际情况模拟一次听证会。总之,教师要发挥创新的思维,善于运用灵活教学策略,或讨论,或活动,或讲座,或探究,或借助多媒体技术等,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的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的过程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规范分析中展示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
      
      二、发挥师生的协同效应,加强合作中学习。
      
      团结合作是人类生存、发展的要求,也是当今时代的要求,学会合作是21世纪人才的必备素质。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有助于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通过开展合作学习,学生之间可优势互补,集思广益,寻求答案。同时还可以完成学生之间的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合作的乐趣和成功的愉悦,从而培养了学生合作能力和探索精神。
      我校积极建立以“学习―实践”为主的综合性合作学习小组,并强化合作学习小组的整体功能。合作学习小组负责人采取轮换制,使小组每名成员都有机会成为管理者或被管理者,在完成学习任务和参与社会实践中形成了团结合作、积极向上的氛围,使同学们树立了合作意识,增进了彼此间的友谊,增强了集体荣誉感。
      
      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
      知识既是结论,也是过程。“满堂灌”现象的症结所在就是把课本知识当作一种真理,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不注意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地压缩学生对知识的思维过程。这种教学方式,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阻塞了学生积极探索的通道。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重视知识的获取过程,尽可能地鼓励学生自主地探索,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
      问题是创新的基础。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可能有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使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更高质量的问题走出教室,构建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关键是创造良好课堂气氛和教育环境,鼓励学生敢于批判,鼓励学生质疑。
      
      四、展示学生个性,让学生自主学习。
      
      赞可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指出:“所谓真正的教育,就是指不仅让儿童完成教师的要求,而且使他们的个性、他们的精神生活得到自然的成长。”教师的工作不是教给学生什么,而是努力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并用种种方法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这样,学习对学生来说,就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了。自主学习的重要表现就是“我要学”,“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这种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只有当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责任时,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的自主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不动情感的脑力活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要实现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根本转变,教师必须做好引导工作。第一,引导学生自主确定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自主确定学习目标,就是由过去那种教师提出课堂学习目标,要求学生被动达到的方式转变为由学生自主确定学习什么、学到什么程度的方式,从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学习。第二,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每个学生的认知风格是不一样的,比如有的学生喜欢独立思考,而有的学生喜欢与人交流,不同的认知风格并不影响学生认知发展,我们不应该强求一律。第三,鼓励学生自主解读课文内容。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鼓励学生求异、求新,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到见解,努力寻求独特的认知、感受、方法和体验,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从而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
      根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和学生自主学习的特征,笔者在开学伊始,就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在老师的指导下,制定出“学生个人学期成长计划”,计划中确定出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学习策略,充分发挥“学期成长计划”在学生学习中的“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控制”的作用,学期末,每名学生对照学期初的计划写出自我总结。这种做法既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又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凸显了学生的主体精神,受到了学生、家长的欢迎。
      
      五、重视整合课程资源,让学生综合性学习。
      
      在传统的教学论关照下,“课程”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被界定为学科式各门学科的总和,更多地被理解为教材,是专家们研究和关注的事,与老师无关。课程是在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处预定的,教学成为忠实传递课程的过程。这样,教学变得死板、机械、沉闷,师生只是课程的消费者,而不是课程的生产者、生成者,师生的生命力、主体性得不到充分发挥。
      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走向教师,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教师应该深入挖掘教材,从以往消极和被动的忠实执行者,向课程资源的自觉广泛的开发者转变,做课程发展的创造性研究,利用我们身边的地方资源,设计地方性教材,也可将科学的、历史的、事实的等内容充实到教材中,也可和其它科目领域相结合构成一种新课程,也可根据教师的特长添加有特殊性意义的课题。总之,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要积极地开发新的课程资源,自由、灵活地运用已有的课程资源。
      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课程的创新与开发,从而使课堂焕发生机与活力,实现课程资源的整合便是其中一条有效的教学策略。通过课程整合,可以腾出许多时间和空间,从而给学生更多的活动余地,提高学生的生命活动质量、学习质量和学习准备效率。
      重视整合课程资源,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把握三个方面:一是加强学科的综合化;二是设置学科性综合课程,如“艺术”、“科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等都是新课程体系中的“综合课程”;三是增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社会实践四个活动领域。
      以上几个价值取向虽从不同的视角提出,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价值观,高度重视学生的伦理观,全面依靠学生的行为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前提是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实践中,在教师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为学生创造出有利于改变学习方式条件的同时,把学习方式的改变内化为学生的自主要求,并辅之以必要的学习方法方面的指导,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方法上的支持,才能把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在真正意义上确立起来。

    推荐访问:变革 价值取向 正确 政治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