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中国劳动法史学的起源

    时间:2021-04-11 12:02:5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劳动法史学是对国内外劳动法律制度、劳动法律思想、劳动法学科等劳动法相关历史事实变化的研究及其对中国社会、中国文化有关影响的分析。本文所称“中国劳动法史学”是指中国学术界对国内外劳动法律制度的产生与演进、劳动法律思想的变迁与碰撞、劳动法学科的形成与发展等劳动法相关历史事实的研究及其对中国社会、中国文化有关影响的分析。中国劳动法史学既是中国法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劳动法学不可或缺的模块。现有资料显示,中国劳动法史学诞生于20世纪初、辛亥革命前后。本文试从社会基础、思想基础和学术基础等多个角度来探求它的起源,既意在填补我国法史学领域的劳动法史学研究的空白,更期待为我国劳动法的未来发展路径提供精准导航。
      一、社会基础:源自社会剧变和工人运动的激发
      从1840年鸦片战争后到1911年辛亥革命前的70年,中国社会所经历的巨大变化在某种意义上甚至超过了之前两千年的变化之和,“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1.西方国家的商品输入量急剧增加改变了中国社会经济基础,为中国劳动法和劳动法史学诞生提供了丰富的社会对象
      鸦片战争前,以英国为主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入规模一直较小。据统计,年进口总值不过1000万两左右。造成进口值很小的原因之一,是这些进口商品除鸦片外主要是毛织品、金属制品和棉花等物,与广大居民日常生活关系不大;第二,由于税收高和其他附加费用较多,从西方国家输入的商品缺乏市场竞争力。
      鸦片战争之后情况突变。首先是通过不平等的《江宁条约》及其附约的规定,税收大大降低,商品价格在中国市场上必然大为下降。其次,由于英国为主的资本主义国家在这段时间里,劳动生产率大为提高,产品价格大幅度下降,其中尤以棉纺织品的生产率的提高导致产品价格的下降;第三,资产阶级的倾销政策,也是价格下降的重要原因。以上三个因素,就决定了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在中国市场的竞争能力大幅增强,商品输入量急剧增加。
      2.中国个体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的大量破产动摇了中国社会关系结构,为中国劳动法和劳动法史学的诞生提供了调整和研究的依据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开始全面走进清朝百姓的日常生活,同建立在封建自然经济基础上的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的小商品生产者进行全面较量。在猝不及防的情况下,沿海地区土制纺织品遇到国外价格低廉同类商品的强有力竞争,很快就溃不成军。
      3.中国工人阶级的经济和政治权利意识日渐觉醒为中国劳动法和劳动法史学的诞生提供了丰富的社会内涵
      由于种种不堪忍受的剥削与压迫,中国工人阶级还在它形成的过程中就不断地掀起了反抗斗争。为了摆脱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的压迫,工人们展开了多次的斗争。斗争一般是由于封建把头克扣工资、厂主企图延长劳动时间、外国工程师、工头、监工欺压工人等等原因而引起的。这种斗争在19世纪末年发生了十余次,20世纪初年达数十次。所有这些斗争,都带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正在形成中的中国工人阶级,首先不得不反抗那些不把工人当人的帝国主义分子和封建势力,为维护自身的人身自由和免受人身伤害而奋斗,还来不及更进一步提出改善经济生活和民主待遇的更高要求。
      辛亥革命后,伴随着整个国家的更新,中国工人运动也呈现出旭日初升、蓬勃发展的新鲜气象,因要求增加工资、减少工作时间而发起的罢工较辛亥革命之前有了明显增加。这有力地说明了中国工人运动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到辛亥革命后的新趋向,即从单纯地维护自身人身权利的斗争走向维护自身全面经济、政治、权利的斗争,劳动法学、劳动法史学及其研究对象恰恰始终处于工人运动的斗争聚焦点。可以说,70年间中国工人运动的不断升级,为中国劳动法史学的诞生源源不断地提供着脐带般的给养。
      二、思想基礎:源自救亡图存和民主共和的感召
      进入16世纪以后,曾经始终走在世界先进文明最前列的中国,前行的脚步变得沉重而缓慢,被一系列后起的西方国家纷纷超越。面对多场战争的节节失败、多个不平等条约的城下之盟和国家主权的日益沦丧,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自信降至冰点,中国思想界充满了苦闷、迷茫和无助的空气,处处是“万马齐喑究可哀”的悲叹。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一部分率先觉醒的知识分子发出了“我劝天公重抖擞”的怒吼,迈出了“睁开眼睛看世界”的第一步。中国思想界的观念更新及其在社会变革中的实践应用,奠定了中国劳动法以及中国劳动法史学诞生的思想基础。
      1.救亡图存和民主共和思想的首要之义是提升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自信需要包括劳动法史学在内各类新兴学科的有力支撑
      恢复对中华固有文化的自信,可以说是近代中国思想家们苦苦追寻的首要目标。在他们中的大多数看来,民族的文化传统是民族自强的源头活水。革命先驱孙中山强调:“我们现在要恢复民族的地位,除了大家联合起来做成一个民族团体以外,还要把固有的旧道德先恢复起来。有了固有的道德,然后固有的民族地位,才可以图恢复”。由此,近代思想家和爱国者们达成了共识:欲救亡图存,必先提升本民族文化自信。
      那么,如何才能提升本民族的文化自信呢?近代思想家们虽然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但至少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要全面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要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就要建设一整套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知识体系。要建设一套不同于以往的知识体系,就需要发展繁荣一批新学科。为此,我们可以看到,清末民初的数十年间,中国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界诞生了一大批新学科,其中又包括了大量的交叉新学科。劳动法史学就是由劳动法学和法制史学两门学科相互交叉而形成的交叉新学科,而劳动法学和法制史学本身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诞生的崭新学科。
      2.救亡图存和民主共和思想的核心之义是改善民生,改善民生需要劳动法学和劳动法史学研究成果的献计献策
      作为近代中国救亡图存和民主共和思想代表人物的孙中山,他认为,国家“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民生问题是百姓的根本,“因为民生不遂,所以社会的文明不能发达,经济组织不能改良和道德退步,以及发生种种不平的事情。象阶级战争和工人痛苦,那些种种压迫,都是由于民生不遂的问题没有解决。所以社会中的各种变态都是果,民生问题才是因。”因此,孙中山坚信民生问题是历史前进的原动力。

    推荐访问:史学 劳动法 中国 起源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