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王农:人生几十才开始 人生从五十岁开始

    时间:2020-08-15 07:21:5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忘记“人生八十才开始”是谁讲过的名言,以前总想人生怎么80岁才开始,太晚了吧?采访过王农老先生,却觉得这话没错。春节前,台湾85岁高龄的画家王农先生在北京举办《落笔生花情牵两岸王农画马:85岁回顾展》,同友人一同去观赏。看着展厅一幅幅群马奔驰的画作,仿若从这迅疾如风的气势中听得到“快哉斯作”的呼喊,感受到画家如狂的激情。不免猜想,这位画画的老先生怕也是个飘逸潇洒、直来直去,游戏人间的老者吧。
      后来见到王老先生,果真画如其人,挥挥洒洒,无拘无束,在平淡中给人快意和天趣。一见面,听力不好的老先生,就大声打趣道:“过了农历新年,我就是86岁的人喽!这辈子糊里糊涂,我居然成了古稀的人,古稀的人就是老大爷啦!”由于老先生听力不好,采访一开始就犯了难,还好老先生指了指桌上的纸笔,让我把问题写在纸上,我问他答。采访中涉及的细节多了,纸笔俨然成了累赘,索性扔了纸笔,趴在老先生耳边我问他答。这次采访倒成了做记者这些年颇有意思的一次经历。
      采访中,老先生讲道,他这一生有两条命,一条是母亲在沈阳生下来的,另一条是恩师徐悲鸿给予的艺术生命,他对恩师一生怀念。而采访也围绕王老先生和他的恩师展开。
      
      恩师赠语“天生的艺术家”
      
      如果入学考试8门功课,5门零分,还能考取吗?若可以,怕是遇见了一位难得的伯乐,才能慧眼识得千里马。在王农的人生中,这伯乐就是徐悲鸿,千里马自然就是他。正所谓“世有伯乐,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926年,王农出生于沈阳,少时曾游历长城内外、黄河两岸、大江南北,遍历大漠风光、塞上景致,尤爱奔驰骏马的自由与性格。1946年,王农被报纸图片上徐悲鸿身后一副骏马奔腾的画作,深深吸引。也正因为这副新闻照片上的画作,让当年刚满20岁的他,决定赴京学画。出身农家的双亲自然反对,画画怎么能养家?但他还是瞒着家人只身前往北京决定一考北平艺专。“当年,徐悲鸿是北平艺专的校长。我从沈阳坐夜车赶到北京报名考试,结果8个科目中有5个科目考了零分,但在录取榜单中我却发现了自己的名字。我就问徐老师,为什么会录取我?他说,他最看重的就是同学们在画素描时的表现,其他的化学、英文、数学等科目并不去理会。在我看来,徐悲鸿是一个唯美术第一的人。”在徐悲鸿的赏识下,王农进入艺专进行学习。这也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经历。
      因材施教,这就是徐悲鸿。他的学生,他要自己挑,挑中的学生,他就会负起完全的责任,教好学生;但反之,对于没有天分的学生,他也不客气地希望学生不要继续艺术之路。1989年,王农时隔40年回到大陆举办画展,那次画展中也见到了近半个世纪未见的师长、同学,其中就有徐悲鸿的夫人廖静文。那次他和师母谈起当年入学时,恩师不吝赐教招他入学。师母告诉他,当年他入学时还有位文人政治家的儿子也要入学,但徐悲鸿觉得他没有天分,便写信给学生父亲,希望他的儿子改念较专长的科目,不要再学没有天分的艺术。王农感叹,“恩师对学生一视同仁,只重天分,不怕得罪人的个性,是对学生最大的负责。”
      谈及向恩师徐悲鸿习画的过程,王老先生说,“谁知进了艺专,学画很苦呵!徐老师每天要我们研究画理,比如画马,就要研究马的各个部分的肌肉、骨骼,姿态,并且全部要背下来,当时觉得很枯燥乏味,可是现在想来,后来自己的进步和成就,就是从那时打下的基础!”
      原来,当年王农入北平艺专第一年,徐悲鸿并未教授学生如何动笔画马,而是先教解剖学。他教导学生要画好马,就要知道马的结构、肌肉、骨头,在奔跑时,马全身的形态会如何律动,才能画出“动”的马。但第二年后,徐悲鸿又要求学生,不要和他画出一样的东西,就像教婴儿走路,在教会走路之后,就让他走自己的路,而不是教他走向哪里。艺术就是要有自己的风格,否则,学老师,就是死!此话虽言重,却也道出艺术独创的重要。“恩师始终告诫我们,不要跟他学画马的笔墨,因为学了还是他的画,要学的是马的架构和内在精神,他要求我们有自己的独创风格。”
      粗看王老先生的画作多有徐悲鸿的遗风,仔细品味,却又有明显差别。如徐悲鸿夫人廖静文所言,与“悲鸿马”的“双勾”笔法不同,王农的马每一条腿都是一笔画成、着力写意,在粗放中显示精神,激发想象;“悲鸿马”着力在写实,在肌肉、骨骼上下功夫,以神态栩栩如生慑人心魄。而王老先生谈及自己的画作,是以速度创造艺术。“同样一匹马,别人画10分钟,我却用5分钟就完成,迅疾如风,让我画出马的动感,画出我的风格……”
      1948年,因时局变化,工农辞别恩师转赴杭州艺专学习,分别时,恩师对他说:“你可以离开我,但永远不要离开艺术。”徐悲鸿还赠语,说他多才多艺,是天生的艺术家。如今,早逾占稀的老人王农,常常感叹恩师徐悲鸿在58岁即辞廿士。“当时,大陆因为政治因素,让许多学者蒙难,恩师不怕得罪人、择善固执的强硬个性,让他这么年轻即辞世,如果他能像我活到85岁,相信他的艺术成就一定会更高。”
      直到今天,王农始终记得恩师的教导,“要了解中国美术的根,一定要到敦煌莫高窟去,要了解世界美术,一定要到法国巴黎。”王老先生说,这些地方他都去过,恩师徐悲鸿对他的一生来说,具有格外的意义。
      
      “我纯是个游于艺的人”
      
      王老先生在绘画领域,既酷爱传统水墨,又涉足漫画、版画,对腊染、石雕等工艺品也深有钻研。平素尤癖好京剧艺术,曾多次登台客串大花睑,声韵非凡,神全而气足。采访中老先生还即兴唱了一曲《四郎探母》,声音洪亮,气势不凡,看上去哪里像是耄耋老人。
      由于对京剧的熟悉,京剧自然也成为王老先生热衷的题材。他画起来自然得心应手,毫不费力,寥寥数笔,剧中人物即惟妙惟肖跃然纸上了,笔下的人物画,常带几分调侃和幽默。他笔下的高土,也摘下风雅的高冠,平凡一如常人。京剧的衷演的确与中国写意画相通,极度的简约,极大的夸张,极强的写意,极浓的韵味,极深的内涵,这何尝不是艺术的共通之处?对艺术各门类的兼爱,无疑增益了他的绘事素养。老先生言道,“我给自已定位,纯是个游于艺的人。”
      回望走过的80多年人生,老先生自觉非常庆幸。用他的话来说,即幼年时,生在地主之家,宦门少爷;少年时,历经战乱,四处流浪;中学时,上过火线,下过农田;成年时,做过老师,当过画家,也曾贵为“总统”坐上客。但人生80多年的历程,都是一种人生历练,是珍贵的财富,因拥有而骄傲。
      或许也因有着异常丰富的人生历程,老先生作画时,旧日情怀,常涌现心墨,成为美好的创作题材。画纸上,挥洒出往日的情景,是情的描绘,亦是情的发泄。这作品,纯是自我表现,当然,有独树一帜的个人创作风貌。
      “当年,我因爱好艺术,选择了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徐悲鸿恩师,以及中国最优秀的老师都在艺专。在校时,恩师说过,有熟练的美术基础和技巧,才能知道什么是艺术。尔后,我慢慢的摸索到艺与美的内涵,惊觉到艺术的深奥,心领神会这博大精深美术哲境,领悟到这世界万物都是美,唯以艺术技巧的提炼,才能产生艺术作品。也因此,终生全情投入其中。这迷人的美域,很自然的决定了我这一辈子。”
      “艺术是韵律变化,是视觉美与感性美的组合,图画、音乐、歌唱、舞蹈、戏剧,各种文艺都是韵律的变化体。高低、大小长短、深浅浓淡、强弱快慢的变化,无一不是产生艺术的韵律体,亦如人生一般。我的一生,充满了韵味,大笔一挥,水墨淋漓,气韵万千,笔简意浓,一匹骏马跃然纸上;我唱京戏,高音的导板,大吼一声,全身细胞在跳舞,神经在颤抖,血液在奔腾。一生甘苦韵味,自己欣赏自己的创作,多创作,多创新,即是永远的追求,也是永远走不完的路。”
      1978年,王农被推荐角逐台当局文化艺术领域最高奖项“中山文艺奖”,最终荣获国画类创作奖,蜚声岛内外。然而,他并不满足于已有的成就,时时惕励着“自己不能输给自己”,继续不断,奋笔进取。1989年,王农回到阔别40年的大陆,举办“返乡特展”,此时恩师已逝,画展开幕时他与阔别40年的师母相拥而啼。大时代的悲剧曾阻碍了中国艺术的发展,但随着两岸开放交流日益频繁,中国艺术也将再度崛起,这次在北京的画展,王农亦将画展定名“落笔生花情牵两岸”,其义不言而喻。
      王农在台湾定居,但还是喜欢回大陆旅行。兴致高时,就提笔随兴作画,可以是农家一景,也可以是大漠风光,虽年事已高,却创作不辍。一如当年离别,恩师徐悲鸿赠言:“你可以离开我,但永远不要离开艺术。”
      王农一生都记得恩师的教诲,如今他依旧走着艺术之路,或许也正应了那句“人生八十”才开始,他的艺术之路才刚起步。

    推荐访问: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