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论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_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时间:2020-03-29 07:25:4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适应国际经济环境新变化的迫切需要,是国内经济发展条件变化的客观要求,是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主线之所以要由经济结构调整转换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其原因主要在于,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方式是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包含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面临发展条件、发展阶段、制度和观念等方面的困难。需要正确处理经济增长、结构优化、深化改革、维持稳定与方式转变的关系,创造有利条件,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转变。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主线
      中图分类号:F1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11)11-0005-08
      中国在2000年制定的十五规划中提出新世纪的中国经济发展要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2011年在十二五规划中则提出,我们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为主攻方向。为什么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主线为何要由经济结构调整转换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如何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是真正做到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特别需要全面深入探讨的重要问题。
      一、为什么要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
      所谓“主线”就是能够对其他各个方面发挥决定性带动作用的主要线索、关键环节,也就是“纲举目张”中的“纲”、经济社会发展的“牛鼻子”。为什么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呢?
      1 适应国际经济环境新变化的迫切需要
      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资源短缺日益加剧,资源价格呈现上涨趋势,特别是石油、铁矿石、稀土等重要矿产资源表现更为突出。比如原油的价格,1970年沙特出口原油官方价格为每桶1.8美元,1990年国际油价突破40美元,2008年1月2日国际原油价格突破100美元,2008年7月份世界金融和经济危机发生前达到最高的147美元,上涨了近80倍。环境污染严重,气候变暖危害日趋增大,旱灾、洪灾、高温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中国以前只有武汉、重庆、南京等三大火炉城市(高温地区),现在火炉城市遍布全国,连北京都成了火炉。与此相应,国际经济交流中的资源环境国际限制不断增多,严重制约着各国经济增长,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成为人类社会的大趋势。
      许多新兴国家、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步伐,世界制造业供给能力不断增强,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绿色壁垒、技术壁垒等各种贸易壁垒日益增高和增多,外贸摩擦不断,出口受阻。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和经济危机加剧了这种状况,更对中国的出口、就业和经济增长造成严重的冲击。现在,与中国发生的贸易摩擦是世界上最多的。2009年中国的出口占全球的9.6%,但遭受的反倾销案占到全球的40%,反补贴案占全球的75%,遭遇的贸易调查数占同期全球案件总数的43%。
      国际经济环境出现的这些新变化,尤其是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和经济危机造成的新情况表明:中国主要靠出口、高消耗、高污染、低消费的方式难以为继,逼着中国转向以内需为主、低消耗、保环境、积累与消费协调的新方式。世界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压力成为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
      2 国内经济发展条件变化的客观要求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高速增长,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和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适应原来的状况和条件的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改变,需要转变为能够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中国经济发展现在面临的新变化、新情况、新问题主要有:
      (1)劳动力成本出现上升的趋势。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占的比重过低,使得内需不足、扩大不易,减弱经济增长的动力,要求提高工薪收入;收入差距扩大,贫富差距悬殊,发展成果不能共享,严重挫伤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难以维持社会稳定,要求增加劳动收入;农民工收入太低、待遇较差,是“民工荒”反复出现的重要原因,也要求增加农民工的工资、改善农民工的待遇。由此可见,劳动力成本上升是中国现阶段的大势所趋,主要依靠劳动力充足价廉、低成本取胜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必须改弦易辙。
      (2)资源短缺加剧,必须节约资源。中国人均资源拥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消耗多、利用效率低下、短缺状况日趋严重,重要资源越来越依赖进口,国内资源价格不可避免要大幅度上涨,迫切要求改变人为压低资源价格,以高投入、高消耗为特征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
      (3)环境形势严峻,必须大力保护环境。中国现在处于环境污染多发的时期,环境压力加剧,必须加大环境保护投入,使得环境成本必然增加,而且环境成本必须内部化,也要求改变以往环境保护投入低、环境成本外部化、先污染后治理、甚至牺牲环境的经济发展方式。
      (4)依赖出口推动经济增长的倾向产生许多新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靠出口来带动经济增长,虽然实现了30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增加了就业和外汇收入,但是现在也出现了外贸依存度过高、外贸顺差过大、外汇储备过多、风险较大、合理有效利用不易、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加,输入型通货膨胀调控困难、进出口贸易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低下等新问题,必须尽快把依靠数量扩张以形成规模优势、通过低要素价格导致低成本以维持低价格而形成国际竞争力、以量取胜的外贸发展方式,转变为依靠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而形成竞争力、进出口贸易结构合理、以品牌质量取胜的外贸发展方式;把主要依靠出口带动经济增长转变为主要依靠内需推动经济增长。
      (5)国内需求不足,经济增长动力减弱。长期实行的高投资、高消耗、高积累和低消费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造成城乡居民消费不足,导致国内消费需求难以扩大,减弱了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也迫切要求根本转变这种经济发展方式。
      3 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国总体处于工业化中期、开始向工业化后期转变的发展阶段。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历程表明,工业化中期正是以重化工业为主导、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推进、大规模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的时期。重化工业消耗的资源和排放的废物更多,城镇化加速意味着要建更多的城镇和更大的城市,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也要消耗更多的钢材、水泥、机械设备等,所以工业化中期也是消耗资源最多、对环境影响最大的时期。再加上当前国内外资源供应日益紧张、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气候变暖加剧,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尽量节约资源、减少消耗和排放、保护环境,否则很难顺利有效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
      中国现在产业结构不合理、档次低、不优化,简单加工制造业重复过剩,农业落后,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不足,装备制造业落后,主要处于世界产业价值链低端,经济效益低,已经难以为继。造成产业结构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是经济发展方式存在严重缺陷。
      部分国家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在人均GDP为3000美元-5000美元即中等收入水平时,往往可能出现原有优势丧失等所谓“中等收入陷阱”现象。中国2008年人均GDP为3313美元,2010年人 均GDP为4283美元,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需要防止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而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就是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4 实现科学发展的唯一选择
      科学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中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以粗放型为主,以数量规模扩张、外延扩大、高投入、高积累、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经济增长为重要特征,存在高消耗、高污染、低消费、经济结构不优化、对外依赖性过大、国际竞争能力不强、经济效益不高、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等严重缺陷,只有根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科学发展方式,中国才可能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关系和主线的转换
      中国在2000年制定的十五规划中提出要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2011年在十二五规划中则提出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那么,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究竟是什么关系,主线为何要由经济结构调整转换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呢?
      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结构是决定社会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两者是互为条件、互相制约、相辅相成的关系。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和外延更加全面、丰富,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是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发展方式包含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包括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只有根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真正优化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十五规划之所以提出经济发展要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是因为中国存在的诸如三农问题、城乡和地区差距扩大、就业问题、收入差距扩大、劳动收入比重过低、社会稳定问题、公共品供给不足、停留在世界产业价值链低端、经济效益不高、资源环境等许多深层次问题都与经济结构有关,经济结构不调整优化,这些深层次问题就无法最终得到解决。
      十二五规划之所以提出主线要由经济结构调整转换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其原因主要在于,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更全面、更广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方式只是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包含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虽然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是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的重要条件,但是经济发展方式不转变,经济结构不可能优化。根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有效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的根本途径。
      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困难
      从1987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经济发展要从粗放经营为主逐步转上集约经营为主的轨道算起,中国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有20多年;1995年又明确提出实行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2007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报告则提出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式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提法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际上从改革开放初期就开始了,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至今还没有发生根本转变。要想根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深入分析方式难转的原因,这样才能采取有针对性的有效措施。导致中国经济发展方式难转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 经济发展条件方面的困难
      经济发展条件不仅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且是决定经济发展方式类型的重要因素,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不是无条件的。比如:采用集约型发展方式必须具备技术先进、劳动力素质高、管理科学的前提条件。粗放型方式向集约型方式的转变,必须拥有先进的技术、科学的管理、高素质的劳动力,否则,这种转变不可能实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技术、劳动力素质、管理水平和资金等经济发展条件方面存在不足,这是经济发展方式难以根本转变的重要原因。
      2 经济发展阶段方面的困难
      经济发展所处阶段是制约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因素,因为,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发展的目标和任务不同、拥有的发展条件也不一样、产业结构也具有不同的特点,这些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又会导致经济发展方式不同。从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来看,如果人们主要追求数量扩张、高速发展,采用的发展方式也必然与这种要求相适应;如果人们更加注重质量改进、效率提高,则会采用与追求数量和速度不同的发展方式。从产业结构来看,产业结构的状况也是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因素,以传统农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高度化程度很低的产业结构、主要发展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或者资源消耗型产业,往往采用的是粗放经营、数量扩张、高消耗、低效益的发展方式;以高新技术产业或者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高度化程度较高的产业结构、主要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或者资源节约型产业,必然采用集约经营、以质取胜、低消耗、高效益的发展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总体上处于工业化中期,主要发展目标是解决温饱问题、基本实现小康,劳动力充足价廉,资本在更多的时间内是严重短缺,技术通过引进有了较大提高但总体水平仍然不高,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为主导,产业结构层次比较低,这些阶段性特征是使得中国经济发展方式有所变化但又没有根本转变的重要原因。
      3 制度方面的困难
      经济制度和经济运行机制或管理体制是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和演进的关键因素,广义的经济发展方式甚至包括经济制度和管理体制。经济发展方式属于人们的行为方式,制度直接制约人们的行为或决定人们的利益进而影响人们的经济行为,从而制约发展方式的选择和转换。制度缺陷是经济发展方式不合理和转变不顺的深层次根源。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取向的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实行,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国有国营的企业制度向现代企业制度的变革,使得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改革的任务还没有完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健全、不完善,这种制度缺陷又是造成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困难并且还没有根本转变的深层原因。
      4 发展观念方面的困难
      发展观念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形成和转变也具有重大影响。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早期,由于物质产品极端匮乏、技术也极其落后、自然资源丰富、基本没有人为的环境污染,人们迫切要求尽快增加产品数量以解决温饱问题,又只能采用人力和资源的高投入、高消耗的方式来扩大规模、发展生产,与此相应地形成了追求数量扩张和高速度、忽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传统发展观。传统的发展观维护传统的发展方式,而且一旦形成,还会产生惯性,短期内还难以消除,极不利于发展方式的转变。改革开放前30年,中国形成了与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相适应的传统发展观,使得追求数量扩张、高速增长、不重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发展观念难以改变,严重阻碍了发展方式的转变。
      传统发展观念虽然在改革开放中不断转变、在进入新世纪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但是传统发展观念的束缚还没有完全摆脱,发展观念还没有根本转变,科学发展观还在真正树立和落实过程之中。这也是造成经济发展方式难以根本转变的重要因素。
      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要澄清的两种误解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发展方式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同发展阶段的发展方式都不完全相同,没有一个抽象的理想的优化的作为终极目标的发展方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 以人的意志而转移,条件不具备,想转也转不了,条件具备了,不转也不可能,所以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主观的空洞的不着边际的任务。我认为这种看法值得商榷。的确,经济发展方式是会随着经济发展条件和情况的变化而不断演进,可能没有一个完美理想的终极模式,但是,经济发展方式的演进并不是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寻的,而是存在可以认知和把握的演进趋势。而且,经济发展方式的演进或转变,人们也不是无能为力、只能听天由命的。经济发展方式的演进是通过人的活动实现的,人们通过实践,认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条件和趋势,就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改变不利条件,创造有利条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更快、更有效地转变。
      中外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经济发展方式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是变化的,因此经济发展方式会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的发展阶段的发展方式也不同,并非一成不变,但经济发展方式的变化存在由粗放型和外延型为主逐步走向集约型和内涵型为主、由内向型走向外向型再向内外向结合型、由失调失衡型走向协调平衡型、由不可持续型走向可持续型、由低效型走向高效型、直至趋向科学发展型的演进趋势。所谓科学发展方式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发展方式,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方式,是集约和内涵为主型、协调平衡型、内外向结合型、可持续发展型、高效型发展方式的综合,集中了各种发展方式的优势和长处。科学发展方式虽然不能说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方式完美无缺的终极模式,但应该是迄今为止人类所认识到的理想的或最优的一种方式。这就是中国现阶段实现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的目标模式。
      还有一种看法认为,由于受到发展条件和阶段的限制、面临制度和观念的障碍,中国现阶段还不可能实行科学发展方式,因而也不可能根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所以现在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时过早,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认为这是一种片面而有害的观点。的确,中国现在还没有到能够完全实行科学发展方式的阶段,也不充分具备实行科学发展方式的必要条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面临许多困难和制约,但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是一日之功,也不是能够毕其功于一役而完成的,更不是等到那个阶段到来时就能够自动转变成科学发展方式的。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渐进的发展过程,不能以条件、阶段、制度、观念等方面的困难和制约,否定现在转变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切实的行动。不能等待,因为等待,经济发展方式永远也不可能转变。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必须从现在就开始,坚持不懈地努力,不断创造有利条件、克服各种困难和制约因素,由部分到整体、由量变到质变,逐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五、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的途径
      1 正确处理经济增长、结构优化、深化改革、维持稳定与方式转变的关系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方式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似乎应该是经济增长决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应该服从经济增长,其实不尽然。因为,手段不正确,目的不可能达到或不能有效达到,从这个方面来看,手段又是决定性的。只有合理优化的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实现持续高效的经济增长,否则,即使经济有所增长,也是不可持续的、低效的。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方式转变的关系,必须真正克服长期存在片面追求GDP增长的倾向,经济发展速度应该服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了更好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特定的时期和条件下甚至需要牺牲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以求得持续高效的发展。目前,中国正处于这种时期,有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该是压倒一切的、首要的。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许多深层次问题都与经济结构有关,其解决需要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因此正确处理结构优化与方式转变的关系,必须以方式转变为主线、以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两者统筹兼顾。
      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是方式转变的主要障碍,健全完善的制度是方式转变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或保证,而深化改革是健全完善制度的根本途径,所以正确处理深化改革与方式转变的关系,首先必须根据方式转变的需要深化改革,以促进发展方式的有效转变。
      社会稳定也是方式转变的前提条件,如果社会动荡不已,深化改革、转变方式、发展经济都难以进行;当然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优化,又能够有效地解决各种经济社会问题,带来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为维持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和谐和长治久安创造有利条件。还必须看到的是,由于深化改革、转变方式涉及社会成员权力和利益的调整,在改革和转变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利于维持社会稳定的因素。因此,正确处理维持稳定与方式转变的关系,要求在改革和转变的过程中,尽量协调各个方面的利益,化解、消除不利于社会稳定的矛盾和因素,以促进发展方式的顺利转变。
      2 创造转变的有利条件,促进发展方式的有效转变
      由于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国家外汇储备最多、持有美国债券最多、引进外资居世界第二、对外投资大幅度增长的国家,已经由资本严重短缺转变为相对充足,基本上能够满足技术研发和发展方式转变的资金需求,所以创造更有利的发展条件,主要是加快技术进步、提高劳动力素质和管理水平。
      3 加快发展阶段的转换,建立实行科学发展方式的基础
      第一是要加快工业化进程。从工业或者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看,2010年中国第二产业是46.8%、第一产业是10.2%,表明中国现在已经初步实现工业化;从工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特别是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来看,2008年中国第二产业是27.2%、第一产业是39.6%,说明中国还没有实现工业化;从人均收入来看,2010年中国是4283美元,属于世界的中低水平,也说明中国还不是工业化国家。中国还不是新兴工业化国家,更重要的还表现在装备制造业比较落后、许多先进机械设备和关键的零部件还需要进口、工业总体的技术水平也不高、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比重比较低、国家基本建设和城市建设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农业还没有实现机械化和现代化。因此,中国还需要加快工业化进程,主要是尽快完成中国工业化还没有完成的基本任务,即建立起强大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和原材料工业,实现农业机械化和轻工业的技术改造,基本完成基础设施和城市的建设。这样才能更快实现工业化,进入发达工业化阶段。
      第二是加快城镇化进程。2010年中国城镇化率为49.68%(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最新数据),低于50%的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更是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70%以上的城市化水平。因此,中国现在需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城镇化能够大量持续扩大内需,是解决“三农问题”和缩小城乡差别的主要途径,是农民工的根本出路和缓解春运紧张以及“民工荒”的有效举措,是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根本途径,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渠道,也是促进发展方式根本转变的有利因素。由于现在中国城镇化的最大障碍是制度障碍、最大的困难是城镇化所需的庞大资金难筹集,所以目前特别需要的是加快与城镇化有关的制度创新和加大城镇化的投入,重点解决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
      第三是跟上信息化步伐。信息化涉及工业、农业、商业、金融、交通、通讯、科学、教育、国 防、消费、文化娱乐、企业、政府、家庭和个人等人类社会生活的所有环节和方面,会引发人们工作方式、交往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各个方面的革命性变革,形成新的效率更高的方式和习惯,带来经济、社会活动的高度自动化、知识和技术密集化、多样化、高速化、高效化,实现经济的高增长、高效率、低消耗、低污染。
      人类社会正在向信息经济时代迈进,谁在信息化方面落后,谁就有被淘汰的危险。信息技术是科学发展方式最重要的技术支撑,根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紧跟人类社会信息化的步伐,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因此,中国现在必须加快信息化的步伐,努力开发和普遍运用信息技术,发展信息产业,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武装传统产业,实现生产和生活的全面信息化。
      第四是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推进结构调整,提升产业层次,优化产业结构,形成更适合于根本转变发展方式、采用科学发展方式的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现在必须大力培育战略新兴产业,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劳动技术密集型产业、高端制造业,把传统农业改造成现代农业。
      4 深化改革,消除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障碍
      (1)健全市场机制。完善资源、环境、劳动力的市场定价制度,改变人为压低因素价格,更好地发挥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作用,促进企业精打细算、降低消耗、节约高效利用资源、减少排放、防治污染,主要依靠改进技术和加强管理来降低用工成本,而不是克扣或者压低工资来维持低成本,使得高投入、高消耗、低工资、低消费、粗放型、数量规模扩张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
      (2)完善企业制度。深化企业改革,实行产权多元化,形成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真正做到产权明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和优胜劣汰,克服技术进步制度的缺陷,建立和健全创新机制,增强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促进技术进步和集约经营。
      (3)改善收入分配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以及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在当前的宏观调控中,应该重点实行加薪、减税、建社保(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政策,增加一线职工的工资,改善农民工待遇,完善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政策,严格规范国有企业、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人员特别是高管的收入,完善监管办法,适当减免城乡居民和企业的税收,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坚决打击取缔非法收入,合理规范工资以外的收入,逐步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兼顾效率与公平,真正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以增强劳动和创新以及经济增长的动力,有效改变国内消费需求不足、难以扩大的现象,促进高积累、高投资、低收入、低消费、主要依靠外需的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4)改进宏观调控体制。深化财政体制改革,逐步实现财政收支管理的民主化、公开化,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有保有压,把钱花在刀刃上,向“三农”、民生、社会事业等领域倾斜,支持节能环保、自主创新和欠发达地区的建设;对有财政资金投入的建设项目,加强全程监督,坚决避免以扩大内需为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坚持科学民主决策,确保公共投资真正用于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加强和改进投资管理,严格执行用地、节能、环保、安全等市场准入标准和产业政策,切实防止重复建设。优化信贷结构,实行有保有控的信贷政策,加强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有效缓解农户和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严格控制对“两高”(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强化贷后管理,确保信贷资金的合理使用。注重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实行财政对中小企业支持政策,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
      (5)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和以质取胜战略,着力拓市场、调结构、促平衡,巩固传统市场,大力开拓新兴市场,优化出口产品结构,稳定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扩大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努力培育出口品牌和营销网络,严格控制“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产品出口,积极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促进进出口平衡发展,重点扩大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和国内紧缺物资进口,合理实行各项进口促进政策和便利化措施,敦促发达国家放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限制;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妥善处理贸易摩擦;优化利用外资结构,鼓励外资投向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地区总部等各类功能性机构,鼓励中外企业加强研发合作,鼓励外资参与国内企业改组改造和兼并重组,促进“引资”与“引智”相结合,引导外资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增加投资。通过这些措施,推动主要依靠出口、外贸依存度过高、外贸结构不合理、数量扩张、低价取胜而非品牌质量取胜的经济发展方式和外贸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5 切实转变观念,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正确的发展观,但要真正树立尤其是切实贯彻落实却并非易事。除了继续通过学习培训以提高对科学发展的认识以外,更重要的是必须完善对各级领导和经济管理人员的评价考核标准和机制,加强检查和监督,使他们更加重视和自觉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去推进经济发展。
      责任编校:沐梓

    推荐访问:为主线 经济发展 方式 论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