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论秦观词情感强度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_行香子秦观表达情感

    时间:2020-03-24 07:27:1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被誉为“婉约之宗”的秦观,可谓是将自己力透纸背的伤心之情发挥到了极致,是无数失意坎坷文人的共同知音,其词哀婉精微,情韵兼胜,充满感伤色彩,“情”字更是贯穿秦观词的主题,“悲情”更是其词作的主旋律。本文从秦观在家居时期,京都时期和贬谪时期的三个时期来论述秦观词的感情发展变化特点,词人随着人生的转折和仕途的坎坷,其词情感强度由淡而浓,由最初的“无边丝雨细如愁”到最后浓浓的哀愁,以至于达到“飞红万点愁如海”的程度。
      关键词:秦观;家居时期;京都时期;贬谪时期;愁情
      作者简介:苏晶晶,新疆师范大学2010级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学专业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4-0051-02
      第一、家居时期――“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在出仕之前的家居时期,少游此时还是一位年轻气盛、血气方刚的少年,其主要做的事情无非是读书、冶游,与家人闲待在一起,偶尔参加一些田间劳动。此时期的少游对未来、对仕途充满着信心,斗志昂扬,在《送少章弟赴仁和主簿》中:“风流以及汝,三通桂堂籍”,少游以十分自豪的口气,述说自己家族的历史,借以勉励其弟。《宋史�秦观传》中称他:“少豪隽,慷慨溢于文词。举进士,不中。强志盛气,好大而见奇。读兵家书,与己意合。见苏轼于徐,为赋《黄楼》。轼以为有屈�宋才,又介其诗于王安石。安石亦谓清新似鲍�谢。”[1]由此可见,少年时代的秦观也是有豪情壮志的,而并非后来词作中所表现的那么凄婉哀伤。少游十五岁丧父,性格难免有些敏感脆弱,但他此刻尚未入仕,也未遇到什么大的波折,尽管家境并非大富大贵,但经济状况在当时也算得上一个比较殷实的小康之家,少游在《与苏公简三》中曾这样描述其家:“敝庐数间,足以庇风雨。薄田百亩,虽不能尽充�粥丝麻,若无横事,亦可给十七。”[2]所以少游此刻俨然一个浪漫的少年,心境也比较的轻松愉悦,其词作也比较的活泼幽默,如《品令》其一:
      幸自得,一分索强,教人难吃。好好地恶了十来日,恰而今较些不?须管啜持教笑,又也何须�织!�倚赖脸儿得人惜,放软玩道不得。
      词作通过通俗的高邮乡村语言,刻画了一对年轻小夫妻斗嘴的生动情形,显得俏皮、生动、活泼,可见少游在进入官场之前,其性情也是很乐观的,但像《品令》一类的词作在少游早期词作中出现的情形并不多,此时期已经出现了描写愁情的作品,如著名的《浣溪沙》: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这首词透过少游敏锐善感且纤细的心绪,展现了一幅如诗如画且充满淡淡哀愁的美丽图画,情景交融,真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其情之纤细,缠绵,其景之清淡,达到了完美的融合,简直是美的无与伦比,同时少游善于捕捉一些细微景物与自己内心中情思中相通的意象,像“飞花”般的“轻梦”,“丝雨”般的“细愁”,便都是最为巧妙地结合。叶嘉莹在《灵�词说�论秦观词》中说:“那么像秦观这首《浣溪沙》词中所写的,则可以说是喜怒哀乐未发之前的一种敏锐幽微的善感的词人之本质。秦观原是一位在感性方面极为敏锐纤细的诗人,因之他一向的长处,原是对于景物及情思都能以其锐感做出最精确的捕捉和叙写,而且善于将外在之景与内在之情,做出一种微妙的结合。”[3]此番评价,可谓是准确生动之极。同时从整体看,其词境界幽美,音韵和谐,淡淡哀愁之中且诗意浓郁,画境清幽,实在是美不胜收!唐圭璋先生也对此作冠以“轻灵异常”的盛誉。
      概观少游此一时期的情感态度是纤细敏感的,少游心中所表现的只是淡淡的哀愁,因此此时期词作的感情是凄婉细微且缠绵的。
      第二、京都时期――“破暖轻风,弄晴微雨,欲无还有”
      少游性格单纯,透明度极高,喜怒哀乐形于色,加上天生敏感脆弱,是一个能让人一眼便能看透之人,这种类型的人特别适合做一个文人才士,极不适合封建官场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环境。但封建社会对男子的要求规范便是读书仕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一个人的真正价值,秦观当然也不例外。比如少游始任蔡州教授时,他认为仕途从此便一片光明,被朝廷提拔任用是早晚之事,于是作《拟郡学试东风解冻》诗云:“更无舟楫碍,从此百川通。”然而过了不久在应制科遭受诬陷,遂而又作诗云:“大梁豪英海,故人满青云。为谢黄叔度,鬓毛今白纷。”由此可见少游之性情直率单纯,心无城府,这必然在仕途生涯上是很难走运的。王直方就直接批评他说:“意气之盛衰,一何容易。”少游中进士之后至贬谪之前共做了五年地方官和四年京官,虽然这其中时起时落,但并未遭到重大的挫折,整体上还是很稳定的,其作品内容主要表现为寄赠歌女和师友酬唱之作。在仕途不太顺畅之时,少游的情绪自然是一落千丈,发泄的方式便是纵情于阁楼楚馆,其结果是“借酒浇愁愁更愁”。少游的词作在当时可谓是相当流行的,曾“唱遍歌楼”,加上少游既多才又多情,对这些歌姬舞女也都并非逢场作戏,用情很深,简直就是当时妓女心中的“情歌王子”,有赠歌妓陶心儿的“天外一钩残月带三星”,有赠歌女红袂的“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最著名的莫过于在蔡州任上写给营妓娄琬的《水龙吟》:
      小楼连远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朱帘半卷,单衣初试,清明时候。破暖轻风,弄晴微雨,欲无还有。卖花声过尽,斜阳院落,红成阵,飞鸳�。
      玉佩丁东别后,怅佳期、参差难又。名缰利锁,天还知道,和天也瘦。花下重门,柳边深巷,不堪回首。念多情,但有当时皓月,向人依旧。
      此词上片写词人在楼上居高临下,俯瞰春日景象,一片迷茫的情境,下片写对往昔恋爱生活的回忆和追思,表达沉痛的相思之情,但也从另一个侧面看出词人希望积极用世却怀才不遇的愁思。其中“名缰利锁,天还知道,和天也瘦”之句,明显有一种因仕途受挫而产生的一种消极颓废状态,满腹牢骚,郁积心中不得发泄。
      在京都时期,少游虽也屡受挫折,其愁情也日益加深,但其间也有喜悦的时候,可谓是喜忧参半。 因为此刻围绕在苏轼身边的苏门学士和苏门君子都在京城为官,而且少游在苏轼等人的提拔下,少游最终还是由蔡州教授晋升为一名他一直梦寐以求的京官,供职秘书省,官至正字、国史院编修。这可谓是少游最开心和得意的时期。这其中还有一次最为著名的“西园雅集”,《淮海集・卷九》曾有这样的记述:“西城宴集,元�七年三月上巳,召赐馆阁花酒,以中�日游金明池、琼林苑,又会于国夫人园。会者二十有六人。”然而正是这次雅士聚会,让少游陷入了激烈的党争漩涡之中。在贬谪之初的时候作《望海潮》(梅英疏淡)来回忆和记述这一盛况,并发出“长记误随车”的感叹。“误随车”典故出自韩愈《嘲少年》:“直把春偿酒,都将命乞花。只知闲信马,不觉误随车。”[4]少游引用这一典故,无非是想表白自己并无意介入党争是非,只是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频繁交往,便被政敌打入元�党,作者只是想替自己辩解一下,但是谁又能听得进去呢?政治从来都是最冷酷无情的。少游此刻已是满腹愁情,只能是“暗随流水到天涯”了,透析这一时期少游的词作,时晴时雨,有起有伏,正如《水龙吟》中所说的“被暖轻风,弄晴微雨,欲无还有。”
      第三、贬谪时期――“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据《宋史�秦观传》所载:“绍圣初,坐党籍,出通判杭州。以御史刘拯论其增损实录,贬监处州酒税。使者承风望旨,候向过失,既而无所得,则以‘谒告写佛书’为罪,削秩徙郴州。”人一旦遭受重大打击,精神处于抑郁不平之态的时候,是一定要找到精神寄托的,少游当然也不例外,所以在被贬处州的时候,少游迷上了佛法,没想到这也被政敌拿来当做“把柄”,少游本来就很悲痛的心情是无论如何也承受不住的,所以此期词作也将词的悲情程度发挥到了极致,此时期最有名的代表作便为被贬郴州时所作的《踏莎行》: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穷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向潇湘去?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论:“少游词最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凄厉矣。”[5]如果说之前词作所传达的感情还是对人生坎坷不平的愤懑不平之意,而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少游此词已经对人生产生了绝望之情,所选意象是那么的迷惘和低沉,重重雾幕,遮住迷失的楼台,昏暗的月光使人看不清渡口,被自己视为精神乐园的“桃源”也是无法找寻的,至于“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两句则尤为王国维所激赏,王国维从美学角度 “有我之境”即“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来鉴赏,词人此刻心境极为凄苦,在这春寒料峭的孤馆之中,又听到令人心碎的杜鹃声,此时不可谓不变得“凄厉”。紧接着词人用“梅花”和“尺素”来给远方的友人和家人传递自己的消息,而得到的结果却是“砌”成无穷无尽之“恨”,一个“砌”字形象地传达出了此刻词人“恨”的程度,感情是那样的激切,词人到最后的感情已经到了不可不喷发的程度,遂而发出郴江啊,你源于郴山,本该围绕郴山转,为什么远远地流下潇湘而一去不返呢?这是词人情感极度崩溃下的发问,言外之意便是少游啊少游,你本该好好地待在家乡,过平静祥和的生活,为何偏偏到京城去谋官,而如今却落得个无家可归的悲苦境地呢?试问如果不是词人遭受极大地苦难和忧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些充满血和泪的词句的。龙榆生在《龙榆生词学论文集》中说:“作者千回百折之词心,始充分表现于行间字里,不辨是血是泪……盖少游至此,已扫尽绮罗芗泽之结习,一变而为怆侧悲苦之音矣。”[6]
      此时期另一代表作为被贬处州时所作的《千秋岁》: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忆昔西池会,�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此首词作少游将离别之愁,相思之愁,春逝之怅,年老之衰,谪居之恨发挥到了极致,所以才会产生“飞红万点愁如海”的愁情。据宋曾敏行《独醒杂志》云:“少游作《千秋岁》词,孔毅甫览至‘镜里朱颜改’之句,遽惊曰:‘少游盛年,何为言语悲怆如此?’遂赓其韵以解之。居数日,别去,毅甫送之于郊,复相语终日。归谓所亲曰:‘秦少游气貌,大不类平时,殆不久于世矣!’未几果卒。”[7]可见写此词时少游的心情是何等的悲怆,否则何以不久就告别了这个令词人伤心欲绝的,无法超脱的世界。王国维说:“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时的少游因为身遭贬谪,所以眼中所见,耳中所听的意象皆添上了某层深重的悲情色彩,本该色彩炫目的“花影”在词人看来是“乱”的,动听的“莺声”在此刻的词人听起来是“碎”的,词人孤苦一人漂泊远方荒远之地,而日渐消瘦不堪,令人肠断的离别之情又该如何承受呢?此时少游又想到了那个曾经给自己带来美好回忆的西池集会,当时是何等的潇洒和壮观啊!想到过去的种种,词人不禁会想到如今那些与自己志意相投的人又都在何方呢?此时苏轼�黄庭坚等都均遭贬谪,而且少游与其相隔甚远,相见之日又是那么的遥遥无期,连做梦都不是能给词人带来希望的美梦,回看镜中的自己又是如此的衰老,青春早已不再,其实此刻的少游按年龄只能是壮年,而少游却说自己是“朱颜”已“改”,可见其凄苦哀怨的心情是何等强烈了,以至于此愁此恨渗透了词人身体的每一个细胞,却又无法超脱,所以悲切的发出了“飞红万点愁如海”的无限愁情,词人把“愁”比作无边的“海”,可谓是很形象的比喻,其愁情之深也把此词推向了高潮。昔日西园雅集时的朋友,一个个都成了党争的牺牲品,就像这满树繁花,瞬时凋谢,化作飞红点点,怎能不愁如海呢?
      也许就是少游这种仕途坎坷多蹇的命运,铸就了他一生的悲情,而他又带着这种悲情孕育了一篇篇纯情且不朽的词作,这是少游的不幸,但这又是词坛的大幸!宋人林机在《淮海居士文集后序》中曾有一段精辟的议论:“呜呼!士有穷而荣、达而拙者。公平生仕进,奇蹇不偶,竟不如志,一何不幸!至其为文,以苏公主盟于前,王公膏馥于后,将弥亿载而愈光,又何其幸耶!”[1]这或许是对少游一生文学与命运最好的总结![8]
      参考文献:
      [1](元)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4.
      [2] (宋)秦观著,徐培均注. 淮海集笺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3] 叶嘉莹. 唐宋词名家论稿[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
      [4] (宋)秦观著,徐培均注. 淮海居士长短句笺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 王国维. 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6] 龙榆生. 龙榆生词学论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7] 徐培均�罗立刚. 秦观词新释辑评[M].北京:中国书店,2003.
      [8] 徐伟忠. 悲情歌手秦少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8.

    推荐访问:三个阶段 强度 变化 论秦观词情感强度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论词的发展历程 关于李清照词论的论文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