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纪伯伦:用爱奏响人间真理】人间的万象真理

    时间:2019-04-29 03:29:3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爱与美是他一生的追求,绘画和文学是他艺术生命的双翼。他的散文诗几乎句句都可以当做座右铭,他创作的寓言故事让人思索良久。他的作品既有理性思考的严肃冷峻,又有咏叹调式的浪漫抒情。他就是阿拉伯文学界的“布莱克”——黎巴嫩诗人纪伯伦。
      文本珍藏笺
      文本呈现
      音乐短章
      音乐是心灵的语言,曲调是撩拨感情之弦的阵阵和风。音乐是叩击感觉门扉的纤纤素手。她唤醒记忆,这记忆便将曾对其发生过影响的种种往事追寻、再现。音乐是呼唤着的温柔曲调。如果她是凄切的,她就唤回痛苦和忧伤时光的回忆;如果她是欢快的,她就唤回舒朗和欢乐时光的回忆。她又是令人欢快的旋律的汇编。你感受她,她便攫住了你的整个身心,于是她在你的胸肋间欢快地跳舞。她是琴弦发出的铮铮之声,带着以太之波飘入你的耳际。她可能化作一滴热泪,从你的眼里流出,这眼泪是因情人远离的痛苦或时光之齿噬咬的伤口的痛楚引起。她也许化作一个微笑,从你的双唇间绽出,那微笑实际上是幸福和安乐的表征。她是临终者的躯体:它有灵魂,来自愿望;它有理智,来自心。(选自沪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音乐短章》)
      素材点评 只有深深热爱,才能饱含真情。纪伯伦对音乐的讴歌清新流畅,比喻新鲜,尤其适合放在文章开头作为题记,如果进行模仿造句也很出彩。
      文本·人物素材
      唱出母亲心中的歌
      纪伯伦1883年生于黎巴嫩北部山乡卜舍里。12岁时,纪伯伦因不堪忍受奥斯曼帝国的残暴统治,随母亲去了美国。1903年6月,母亲离他而去。纪伯伦曾经用一幅画描绘了母亲临终前的瞬间,题为《走向永恒》,画中母亲的面容没有一丝痛苦,显得十分从容和平静。纪伯伦日后回忆母亲对他文学创作的启迪时强调“我的母亲,过去、现在仍是在灵魂上属于我。我至今仍能感受到母亲对我的影响和帮助”。于是,纪伯伦用创作唱出“母亲心里的歌”,作品多以“爱”和“美”为主题,表达深沉的感情和远大的理想。
      素材运用 如果说要选出一个将爱与美深深植入文字中的作家,那一定非纪伯伦莫属。母爱温暖着他的心灵,指引着他写作的方向。
      话题拓展 母爱、美、影响
      以“血”写出人民的心声
      纪伯伦的作品常常流露出愤世嫉俗的态度。当他感到死神将临,他决心让自己的生命之火燃烧得更加光耀;遂不顾病痛,终日伏案,直到48岁英年早逝。在生命的最后岁月,他讴歌祖国,写下了传遍阿拉伯世界的诗篇《朦胧中的祖国》,他写道:“您在我们的灵魂中——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里——是我悸动的心脏。”他反对愚昧和陈腐,热爱自由,敢于向暴虐的权力宣战;他不怕呼吁埋葬一切不随时代前进的“活尸”;他反对无病呻吟,夸夸其谈;主张以“血”写出人民的心声。
      素材运用 纪伯伦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全人类的艺术家。他一面愤世嫉俗,揭露社会黑暗,却在临终时表达对祖国的深情。这就是爱国,无论这片土地多么的灰暗,他都将其深埋进自己的灵魂:“您在我们的灵魂中——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里——是我悸动的心脏。”
      话题拓展 爱国、呼唤、抗争
      文本·创作素材
      当冰心遇见《先知》
      1927年的一个明朗的冬日,冰心去燕园朗润园看望一位美国友人,在她家的书柜中偶然读到纪伯伦的《先知》。那些“满含着东方气息的超妙的哲理和流丽的文词”,使她不忍释卷。三年后,冰心决定将它翻译出来,并连载在《益世报》文学副刊上,遗憾的是,报纸停刊,翻译被迫中止。一年后,她决定重新翻译,而且是第一次一鼓作气翻译了整本书。冰心版《先知》,译笔明丽流畅,多次加印,是20世纪中国翻译文学中一部经典之作。
      新中国成立后,该书在湖南出版社再版时,出版社认为纪伯伦自画的插图多是象征意味的人体,“庸俗”“不健康”。冰心在1988年1月26日的复信中写道:“纪伯伦的画如其文,决不低调,也不庸俗,这是我的意见。”冰心的态度令人敬重。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了《纪伯伦全集》,《先知》恢复了插图。冰心在病中为“全集”写了书名,在扉页上亲笔题词:“我最喜欢纪伯伦的一句话:‘真正伟大的人是不压制人,也不受人压制的人。’”
      素材运用 得遇好书,犹如得遇知己,翻译家与被翻译者的关系尤其如此,冰心因为对《先知》的喜爱翻译出一代经典,因为对纪伯伦的敬仰,捍卫其插图的合理性,其伟大的人格,令人敬仰。
      话题拓展 捍卫、相遇、因为热爱
      文本·文采素材
      《先知》是纪伯伦的代表作,像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在平静中却流露出淡淡的悲凉。书中论述了爱与美、生与死、婚姻与家庭、劳作与安乐、法律与自由、理智与热情、善恶与宗教等一系列人生和社会问题。
      论哀乐
      一妇人说:请给我们讲欢乐与悲哀。他回答说:你的欢乐,就是你去了面具的悲哀。连你那涌溢欢乐的井泉,也常是充满了你的眼泪。不然又怎样呢?悲哀的创痕在你身上刻得越深,你越能容受更多的欢乐。你盛酒的杯,不就是那曾在陶工的窑中燃烧的坯子么?那感悦我心神的笛子,不就是曾挨尖刀挖刻的木管么?当你欢乐的时候,深深地内顾你的心中,你就知道只不过是那曾使你悲哀的,又在使你欢乐。当你悲哀的时候,再内顾你的心中,你就看出实在是那曾使你喜悦的,又在使你哭泣。你们有些人说:欢乐大于悲哀。也有人说:不,悲哀是更大的。我却要对你们说,他们是不能分开的。
      悟语 悲哀和欢乐是一体的,换一个角度,悲哀就酿成了欢乐。
      论孩子
      于是,一个怀中抱着孩子的妇人说:请给我们谈孩子。
      他说: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可给他们以思想。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相见的。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来像你们,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让你们在射者手中的“弯曲”成为喜乐吧;因为他爱那飞出的箭,也爱了那静止的弓。   悟语 孩子不是谁的附属品,他首先是独立的灵魂。
      纪伯伦还创作了许多哲理深刻的寓言故事,故事中充满人性向善的力量。
      梦
      有人做了个梦,醒来后,便去找预言家,说他对自己做的梦还记得清清楚楚。预言家对他说:“拿你醒了以后记得的梦来找我,我可以为你圆梦。但你睡着时做的梦既不属于我的智力范围,也不属于你的想象范围。”
      悟语 白日做梦,才有前进的方向。
      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诗”背后的故事
      张海法
      晚唐诗人杜牧有一首脍炙人口的绝句《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在他之后,会有许许多多形形色色而妙趣横生的《清明》出现,而这些或变体或仿拟的《清明》打着《清明》的旗号,有的是为了炫耀文采,有的是为了抨击社会现象,有的是为了捍卫自己的权益。这也启示我们,读古诗,看看背后的故事,也许有令人惊喜而新鲜的素材出现。
      No.1 变体版
      精炼·五言
      去掉多余
      清代有位文人,觉得《清明》诗不够精炼,他认为,“雨纷纷”自然在清明时节;“行人”必然在路上;第三句是问句,“借问”就成多余;“牧童”只是被问者,无关大要。因此主张将每句头两个字删除,遂成一首五言绝句:
      “时节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
      链接:紧凑·三言——
      “清明节,雨纷纷。路上人,欲断魂。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指,杏花村。”
      对仗·四言——
      “清明时节,行人断魂。酒家何处?指杏花村。”
      妙用 大道至简。简洁处方能见筋骨。杜牧绝对想不到自己的七言绝句《清明》在三言、四言、五言面前,沦为最哆嗦的版面,也演绎了一段文史趣闻。
      东坡居士巧变形
      传说,在1078年清明这天,大文豪苏轼登云龙山放鹤亭拜见张山人,吟诵了这首诗。恰巧张山人兴致很高,知苏轼才华横溢,便有意一试,要求苏轼将该诗变其形,而不失其意。苏轼欣然答应,便脱口而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仅变几处标点,竟成了一首绝妙小令。
      链接:创新·《南乡子》——
      “清明时节,雨落纷纷。断魂人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不远杏花村。”
      电影剧本·《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
      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妙用 苏东坡的变形很有才气,突破了删减诗句的局限。《清明》的词和剧本,顿时让单调的语句妙趣横生。
      No.2 仿拟版
      战乱时节,断了魂心
      明清交替之际,战乱频仍,百姓纷纷避居山野,塾师也都失去了饭碗。有人仿杜牧《清明》而作:“清明时节乱纷纷,城里先生欲断魂。借问主人何处去?馆童遥指在乡村。”清满人绍昌曾仿杜诗作《中秋即景》:“中秋冷冷又清清,明远楼台夜气横。借问家乡在何处?高升遥指北京城。”
      点评 仿拟的诗作堪称化用诗句素材的典范,既结合自己的心情,又折射了社会现实,值得借鉴。
      无奈的自嘲
      20世纪80年代,某出版社推销学术书籍无门,就不给作者稿酬,而以书籍代之。某晚报曾经刊登出一篇学者卖书的故事,并附录一首诗:“作者掩面泪纷纷,书成之后欲断魂。借问专著何处有?秀才近指自家门。”读了之后,令人唏嘘不已。
      我国著名科学家卢嘉锡也曾对学术专著出版难大发感慨,并仿《清明》写有一诗:“绞尽脑汁泪纷纷,出版无门欲断魂。借问尊书何处卖?秀才遥指自家门。”
      点评 短短几句人物身份的置换,就表达了图书难以出版的无奈心情,引发共鸣,令人欷虐史不已。

    推荐访问:奏响 真理 人间 纪伯伦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