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解读肥西跨越的奥秘

    时间:2020-12-21 16:07:1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对肥西来说,经过15年的培育,特别是走过2003年的拐点,不管是与“市”俱进还是“江汽效应”,不管是“借牌”还是冲刺百强,肥西正在发现数字裂变背后的“密码”,也越来越显示出自己的独特“个性”。
      
      4月26日,一场普通的新闻发布会搅动了肥西人的神经。历时半年的合肥新桥国际机场选址尘埃落定,一个备受皖人瞩目的大型机场项目最终“花落”肥西县高刘镇。从正在全面发力的肥西县域经济的角度来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肥西抱回了一只“会产金蛋的天鹅”。
      敏锐的肥西人再次抢占先机,规划以机场为核心,综合开发物流、旅游、休闲、工业开发等多项服务为一体的大型机场综合体,在未来形成一个多功能的临空产业区。与成都双流和青岛流亭一样,因一个国际机场带来经济大跨越的“传奇”,同样即将在肥西上演。
      临空产业区的规划,只是肥西未来发展的一个缩影。一个传统农业大县演绎出的“财富故事”,正接二连三地“撞击”着人们的传统思维,肥西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背后的一系列“非常举措”令人瞩目。近日,本刊记者深入肥西,探寻肥西县域经济的成长路径,解读肥西跨越的奥秘。
      
      “肥西速度”
      
      “一锅煮不开的温水”,这曾是民间对肥西县域经济发展的一种无奈概括。统计数据也佐证了“不温不火”的说法:从2000年到2002年的三年间,肥西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别是20.4亿元、22.1亿元、26.5亿元,在安徽省县域经济综合考评中的位次分别是17、23、18。这一成绩不上不下,不好也不坏,用“温”来概括真是恰如其分。
      奇迹与拐点发生在2003年。
      当年,肥西进入安徽省“十强县”行列,综合实力位居第5,相比2002年的第18位跃升了13个位次;地区生产总值“猛涨”到36.1亿元,其中贡献最大的二产产值竟是2002年的两倍;财政收入由2.7亿元猛增到4亿多元,净增长1.32亿元,“借钱发工资”的尴尬从此被肥西人形象地比喻为“扔进了巢湖”。
      在肥西主要经济指标增长的背后,是产业结构的“质变”。肥西县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从2002年的40:32:28转变为2003年的29:48:23,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实现了向工业大县的战略性转变。
      从更深层次来看,这次跨越还转变了肥西县决策层的传统思维,“工业强县”真正成为肥西的发展理念。正是在这一理念的主导下,肥西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而催生这一切的正是被人津津乐道的“肥西速度”。
      什么是“肥西速度”?统计数据的变化最有说服力:2005年,肥西县地区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20.43亿元增长到70亿元,连跨五个10亿元台阶,年均增长28%;财政收入由2000年的1.97亿元增长到7.26亿元,年均增长30.1%,高于“十五”时期20.1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7000元,年均增长27.5%。
      对于一个正在“与时间赛跑”的县域经济体来说,速度具有多层面的含义,肥西的决策者更有自己的深刻体会,肥西县委书记卢仕仁告诉《决策》:“肥西的速度是超常的,没有速度就没有肥西的跨越式发展,肥西如果要在2010年进入全国百强县,经初步测算肥西的生产总值年增长速度要在33%以上,财政收入要在2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要在15%。”
      
      “桃花”盛开
      
      在肥西,有一组数字令人深思:全县80%的工业总产值、54%的财政收入、50%的国内生产总值,集中在占全县面积不足2‰的4.1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这个奇迹发生在肥西县域经济出现拐点的2003年,而奇迹的创造者,就是安徽省首家县级工业开发区——肥西县桃花工业园。
      桃花工业园动工于1991年,已走过15年历程。桃花工业园的每一步都与肥西县域经济的前进“正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桃花盛开”,就没有肥西县域经济的跨越。
      那么,桃花工业园是如何启动的?中间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桃花工业园的裂变带来了什么?
      其实,桃花工业园最初上马的经历一波三折。传统农业大县拿出大片土地建设工业园,当时很多人想不通,因为看不到希望,都在怀疑工业园是不是折腾钱、折腾地,多数人考虑的是万一夭折了怎么办?以至于在县委常委会决策时,9次常委会都没有通过,最后在时任肥西县委书记杨振坦的强力促使下,以略高于半数通过。后来人们回忆说:“常委会表决时的掌声稀稀落落。”当时肥西人的落后观念由此可见一斑。
      曾在桃花工业园工作多年的县招商局长王永定告诉《决策》:“1991年创办时极度艰难,是‘三缺’:缺人、缺钱、缺经验。”安利人造革有限公司是最早入园的项目之一,公司总经理姚和平接受《决策》采访时回忆道,当时工业园基础设施非常差,道路不平,没有自来水,公司用水甚至要靠消防车去拉,停电更是常事,当时流传一句话:“三天不停电,不是肥西县”。
      从1993年到1996年,桃花工业园沿着既定的发展规律前行,“虽然总体上处于上升趋势,但对当时肥西县域经济的贡献率并不高。”桃花工业园管委会副主任汪昌忠告诉《决策》。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突然爆发,外向度极高的桃花工业园跌入低谷,特别是兆丰陶瓷项目的破产,对当时的工业园是个沉重打击。
      触底反弹出现在1999年下半年。新一轮上升曲线从2000年开始,特别是2001年江淮瑞风商务车项目的进入,产生了强大带动作用。2003年工业园实现工业产值达40亿元,入库税金2亿元,对全县的贡献率分别为80%和54%;2004年,工业产值突破50亿元,入库税金3.6亿元;2005年工业总产值73亿元,入库税收4.38亿元。从三年的数字轨迹来看,工业产值和税收分别以每年超过10亿元、1亿元的速度在增加,工业园终于迎来“桃花盛开”。目前,桃花工业园初步形成汽车制造、高分子材料制造、电工电器和生物制药四大工业支柱,成为肥西县域经济最耀眼的一颗明珠。
      然而,桃花工业园迅猛发展的同时,又衍生出一个更深层的问题,也是肥西不得不面对外界的一个质问:“如果没有桃花了肥西怎么办?”
      在大与小、多与少的辩证思考中,肥西人认识到,“一园独大”的经济布局造成经济抗风险能力差。经过深入讨论和到沿海发达地区取经学习,肥西县做出决策,在开工建设柏堰科技园的同时,又规划建设8个各具特色的乡镇工业集中区。随后,肥西更大的手笔是将派河以北4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与合肥市联动开发,建设派河经济带。从桃花工业园的“单打独斗”变成了“十个兄弟一起干”。
      中国古代哲学有句话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用来形容肥西工业园布局的嬗变可谓恰到好处。从桃花工业园到柏堰科技园和乡镇工业集中区,再到派河经济带,肥西的工业经济布局完成了漂亮的“三级跳”。
      
      “借牌”创举
      
      从资源禀赋看,肥西没有先天工业资源的优势。肥西“贫瘠”到何种程度呢?肥西县委副书记张志林说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修建合九铁路时,因为肥西的石头硬度不够,穿县而过的铁路修建所需的石料,竟然从外面调运。”
      在此背景下,肥西靠什么来发展?经过一番分析,肥西决策者敏锐地意识到,肥西的发展只能向省会城市合肥“借力”。“因为肥西最大的优势就是城郊区位优势。”卢仕仁告诉《决策》。
      从地理位置上看,从北往南,合肥市近年来规划建设的重点经济区:高新区、政务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正在规划实施的滨湖新城,都直接与肥西交界。但是,地理上的交界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发展,一条田埂之隔两重天地的状况在肥西真实地呈现出来。对此,肥西县桃花镇党委书记许华为告诉《决策》:“就拿地处肥西东向承接合肥辐射最前沿的桃花镇来说,当时东边是红红火火的高新区建设,西边是冷冷清清的农田。”行政区划的一条线真正成了经济发展的“鸿沟”。“抱着金碗没饭吃、背靠青山没柴烧。”张志林用一句形象的语言,概括了当年肥西的尴尬。

    推荐访问:肥西 奥秘 跨越 解读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