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川北羌族与白马藏族民俗艺术的综合开发与利用研究:

    时间:2019-03-29 03:14:2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生活在川北的羌族和白马藏族是我国西部人文地理版图中独特而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种群,其历史与文化主要通过口耳传承。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的发展、现代文明的冲击以及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打击,体现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大量流失,其独具特色的服饰、刺绣、歌曲、舞蹈等民族民俗文化遗产日渐衰落。本文拟从上述民俗艺术的4个方面,探讨两个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以及传统同质的社会在面临分化加剧、利益格局复杂化的挑战下,如何建立起有效的社会调节机制,寻求原生态且民族特色浓厚的民俗文化艺术在现代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及方式。以此抛砖引玉,推动全社会对于羌族、白马藏族民俗文化艺术的关注和研究。
      关键词:羌族;白马藏族 ; 民俗艺术 ; 服饰与刺绣; 歌曲与舞蹈 ; 保护开发
      中图分类法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2)02-
      概 述
      地处四川川西北高原上,以“尔玛” 、“尔麦”自称的羌族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被学界称为中国乃至世界民族史研究的“活化石”,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和极富特色的生产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民俗艺术,是西部人文地理版图中独特而有代表性的文化种群。其最具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释比文化为代表的羌族传统崇拜 ,以羌笛、羌族多声部演唱和诸多史诗为代表的民间音乐、文学,以及以羌绣、羌历年、瓦尔俄足节等为代表的手工技艺和节庆活动。另一支同样生活在海拔2000米高原上独具特色的白马藏族,是位于汉、藏两大文化圈之间,生活在自然生态相对脆弱的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过渡带,并受生态型贫困制约的一个弱小民族。散落在中华大地上拥有数千年文化遗产的古老羌族和白马藏族是我国华夏大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民族一起构成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美丽画卷。
      我们对羌族与白马藏族民族民俗艺术的关注始于汶川大地震前两年。上世纪90年代后期,国家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地处川北高山峡谷中的羌族和川、甘交界地的白马藏族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呈现出活跃景象,地区经济有了长足发展。以旅游业和水利电力事业为核心产业的当地民族经济迅猛发展,使老百姓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大为改观,也推动了现今岷江流域羌族聚居区和平武白马藏区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与百姓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然而,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同样也给处于自然和文化生态脆弱地带的这两个少数民族的环境和传统文化、艺术带来了负面影响。由于旅游和水电资源过度开发,加上现代化进程中各种文化的冲击, 使得这两个民族传统文化大量流失。服饰、歌曲、民族舞蹈、习俗等体现本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遗产日益枯萎。两个族种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已不容乐观。随着对外联系的频繁和现代传媒的普及,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和自然生态的变化将更为强劲。若任其自流,羌、藏传统民族文化艺术将受到更严重的影响和冲击。
      更为严峻的是,“5?12” 汶川大地震使得承载积淀了数千年的羌文化化、白马藏族文化遭受重创,许多羌、藏文化的传承人遇难,大量的民族民俗文物被损毁,原生态文化栖息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被毁,其建筑文化、服饰文化、释比文化、自然生态聚居地遭受了重创,若不采取相应抢救措施,传统文化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因此,抢救、保护、研究和开发利用羌族和白马藏族的民族传统文化成为我们高等艺术院校从事民族艺术研究的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由此,我们从2007年开始展开了对羌、藏传统民俗文化艺术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研究,这个研究被文化部立为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科研项目。
      对民族特色浓厚的民俗文化艺术的发掘、保护、开发,目前大多是依托于旅游业而进行的一种商业性和表演形式的开发,很少有人从历史传承、民俗艺术保护、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商业和旅游业的合理开发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和综合性开发利用。我们的研究是从川北羌族与白马藏族音乐、舞蹈及服饰、刺绣等特色工艺品方面的民间民俗艺术进行全面的搜集、整理和有机整合入手,通过对羌族与白马藏族民俗音乐及原生态艺术品舞蹈的挖掘、整理,提炼出其独特的文化元素与艺术特质,为该地区两个族种的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体系提供完整清晰的论证,并力求在传统与现代的传承之间找到某种契合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强化其地域和民族特色,进而为该地区乡土文化和民俗艺术开发利用提供对策借鉴。
      对上述两个民族在现代化过程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以及传统高度同质的社会所面临的分化加剧、利益格局复杂化的挑战,急需建立起有效的社会调节机制,来寻求原生态的且民族地域特色浓厚的民俗文化艺术的现代可持续发展途径及方式。由此,我们的研究分为4个部分:羌族的服饰与刺绣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羌族舞蹈艺术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羌族、白马藏族的声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白马藏族㑇舞文化的保护、开发与利用。希望以此抛砖引玉,推动全社会对于羌族、白马藏族民族民俗文化艺术的关注和研究,为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艺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一、羌族的服饰与刺绣的保护与开发
      羌族服饰与刺绣的保护与开发是在汶川大地震后引起各级政府和专家学者高度重视的。早在3000多年前,古羌人生活在我国大西北的湟水、洮河一带,以畜牧为生。因居住地气候寒冷,故羌人的服装以能御寒保暖的动物皮毛制品为主。古羌人的连毛羊皮即《禹贡》所述及的“织皮”以及他们用石英制成的“玉刀”割下羊毛,搓拧成毛线再织成“毪子”,史称“褐”,曾作为重要商品输入中原。“有语音、无文字”的特点,使得羌族的历史与文化信息以其民俗传统文化——服饰、刺绣、歌舞、礼仪、习俗等呈现于世人。其中服饰与刺绣形象地记录了其民族发展、迁途的艰难历程。研究羌民族文化,需对其服饰与刺绣有充分的把握和解读。
      (一)羌族服饰与刺绣文化的(历史)形态及特征
      民族传统服饰文化具有民族识别的族徽、宗教信仰的寓意以及生产与生活的反映等作用。在历史的长河中,羌族人民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强烈地域特点的服饰文化。他们的传统服饰结构简练、色彩丰富、材料多元、饰图案寓意明确,总的说来是男女皆穿麻布长衫、羊皮坎肩,包头帕,束腰带,裹绑腿。羌族女性都有银耳饰,项饰、手镯、戒指、银牌、发簪等。成年男子的装饰则有腰刀、烟袋、铁火链。居住在不同地区的羌民,服饰上会存在一些小的差异。

    推荐访问:羌族 藏族 白马 民俗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