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渔父》一课的课后反思_渔夫教后反思

    时间:2019-02-09 03:14:0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从2010年开始,我校大胆尝试“以学定教,教学合一”的“预习学案”引导下的课堂教学策略。“预习学案”实施后,要求我们用自己的智慧劳动转化为学生的高效学习。实施一年多来,我们语文教研组已逐步形成了“预习导学―课堂研讨―延伸拓展”的“预习学案”模式,在精心设计的学案的引领下,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三大环节中的作业设计。
      一、“预习导学”的作业设计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叶圣陶先生也指出:“在精读指导前,得先令学生预习。”可见,学先于教,即以学生的预习活动启动教师的教学活动。预习学案的“预习导学”部分则为学生的预习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一个重要载体。
      以《渔父》中的“预习导学”设计为例。
      《渔父》预习学案
      一、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完成学习“入门”题
      1.读读课文,要求读通顺、读正确。生僻字词字请查阅字典并读准字音。
      2.搜集有关屈原的资料,完成填空
      屈原(公元前339―前278年),?摇?摇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摇?摇诗人。名?摇?摇,字?摇?摇,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摇?摇,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诗经》和《楚辞》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摇?摇和?摇?摇两大优良的源头。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憔悴 枯槁 三闾大夫 浊 凝滞 �其泥 �其糟 �其� 物之汶汶 莞尔而笑 鼓� 皓皓之白 濯吾缨
      4.链接课堂
      ①文中出现了几个人物?全文是以怎样的形式展开的?
      ②渔父向屈原询问了几个问题?屈原是如何回答的?
      ③屈原和渔父分别体现儒家和道家两个派别的处世主张(入世、出世),你怎样看待他们的处世态度?
      二、预习检测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颜色憔悴 (2)形容枯槁
      (3)圣人不凝滞于物(4)何故深思高举
      2.翻译句子
      (1)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2)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3)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三、质疑
      自学了这篇课文后,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在《渔父》中的“预习导学”中,我设计了要求明确、内容具体的题目,让学生渐入预习的状态,从而产生有效的预习结果。
      1.朗读课文
      语言学家吕叔湘曾说:“学习语文主要是读,自己读,七读八读,课文读熟了,内容也就理解了。”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预习中是最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因此,“预习导学”的第一小题便是“读读课文”,就是要让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为后面的预习练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2.搜集资料
      由于新教材的课文所涉及的知识内容比较广泛,学生对课文的作者、时代背景等不甚了解,因此,针对这篇课文,设计的第二题便是让学生去搜集有关屈原的资料,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这样的练习,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满足了学生获得成功感的愿望。
      3.语言积累
      第三小题是关于词语方面的练习。这样的练习有助于让学生在词语的运用中达到语言的积累。这样使“预习导学”与“课堂研讨”达到了有机的整合。
      4.质疑问难
      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第五小题主要是让学生在初读课文后,提出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旨在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当然,在质疑的过程中,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引导学生从课文题目质疑、从重点词句质疑、从矛盾处质疑等。
      二、“课堂研讨”的作业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要加强语言文字实践,让学生在动态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语言运用的规范,感受、体验优秀作品的语言魅力。在“课堂研讨”的作业设计中,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学生创设表现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1.利用空白点,设计练习。
      为了表达的需要,许多文章留有“空白”的余地,我们就要抓住这些空白点,设计一些练习,对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从而促进情感的升华,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判断能力。
      2.读写结合,设计练习。
      在本课结尾处,也就是学生感情达到高潮时,我设计了一个练习:“如果你是屈原,面对渔父的劝谏,就让我们用自己的笔,写上自己想要诉说的话吧。”在交流反馈中,我发现,学生有的对渔父说,有的对屈原说,再让学生深情地读一读自己的话,这样既渗透了情感,又抓住了语言文字训练的契机。
      三、“延伸拓展”的作业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要将课堂学习与课堂外的语言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建开放的、适应时代发展的课程体系。语文课程要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转变为接受性、体验性、研究性相结合学习方式。每篇课文的“延伸拓展”,一般由课后巩固性练习、拓展型练习、学习感悟等组成,多样性的“延伸拓展”作业让学生兴趣十足。
      1.课后巩固型练习。
      这类练习是基础题,体现每篇课文重点内容的巩固性练习,这是每位学生必须完成的。例如我在《渔父》作业中就设计了解释文章中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判断和翻译文言句式的内容。
      2.拓展型练习。
      这类题目由学生选择完成,可以是课文的续写,拓展阅读,查找资料,等等。它让学生从阅读的文字材料中走出来,延伸到文外、课外及语文生活、语言实践的社会空间,以达到“语文教学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境界。
      3.学习感悟。
      学生在学习完一篇课文后,写上自己的学习心得,这样的小练笔最能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学生心有所感,手写所想,字数不限,自然没有压力,在真情流露中奠定了写作的基石。
      “预习学案”是一种课堂教学策略的改革,在它实施的一年多时间里,虽然困难重重,但我们执著投入、坚持不懈。我相信,精心设计预习学案,一定能提高教学有效性,达到理想的课堂教学境界。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推荐访问:渔父 课后 一课 反思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