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转型期社会公平问题的思考]对清末民初社会转型的思考

    时间:2019-01-23 03:20:2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中国正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社会转型期,由于改革的不均衡性和滞后性,出现了明显的社会不公现象。社会公平的恶化已经成为社会健康发展的障碍,阻碍了社会的和谐、科学的发展,同时也必然延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社会公平已经成为改革发展的前提,亟须政府尽快转变社会治理模式,调整公共政策,促进和建立社会公平的新秩序。
      关键词:转型期;现代社会;社会公平;经济政策
      中图分类号:D0-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35(C)-0116-02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一场带有根本性的社会变革。这场变革不仅改变了落后的、不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治理体制等等制度层面,同时也引起了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而社会转型必然要求社会公平。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对于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会转型的含义与社会转型
      社会转型是一个复杂的历史变化过程,它反映了一个社会由初级到高级、由落后到先进的演变,它体现着时代不断前进、不断进步的历程。社会转型不是简单的某一社会现象的变化,而是包含着社会各方面,即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社会结构等方面整体、全面的发展与变迁.这种具有全局性的社会变动,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着复杂的社会矛盾、冲突与曲折,社会转型有时是不完全的,甚至是不成功的。它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不可能设想在一朝一日之内实现的。我们必须以一种科学的态度,冷静地看待中国的社会转型。
      1、社会转型的历史考察。(1)社会转型的含义。从社会发展的意义上看,是指社会形态的根本变革。主要有三方面的理解:一是指体制转型,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二是指社会结构变动,三是指社会形态变迁。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依据作为主体的人的生存发展景况,把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三大形态:人的依靠性社会、物的依靠性社会、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用这一框架来分析我国的实际情况,所谓社会转型,就是指我国从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的转变和过渡。(2)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分野。所谓传统型社会,在这里主要是指以“人的依靠关系”为特征的社会;所谓现代型社会,主要是指“以物的依靠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社会。具体地说,从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的转变是传统性的消解和现代性的生成过程,它表现在社会的各个方面:从经济形态看,是从自然经济社会向以市场为导向的商品经济社会转变;从政治形态看,是从各种以卡里斯玛式的权威控制为特征的集权专制型社会向建立在个人自由平等基础上的民主法治型社会转变;从社会关系看,是从各种以身份为特征的依靠性关系向以个人独立自由为基础的契约性社会关系转变。
      2、中国社会正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1)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是一个整体的、革命性的变迁过程,并往往带来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还是一种协调发展的过程,它不是社会体系某一个因素的单独发展,而应包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经济增长、制度变革和价值观念的改变。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途径与方式是多元的。(2)中国正经历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迅速变化的社会转型。社会转型不是简单的经济社会某个领域、某项制度的变化过程,而是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呈现加速度的整体性跃迁过程,其具体内容包括临界水平的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等。而中国加速转型期经济社会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产业结构的转型趋势看,中国经济将有生产主导型转向流通主导型,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将逐渐赶上并超过第二产业增加值的份额;第二,随着经济体制的转换,经济运行机制的变革、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的作用,资源约束型经济正朝着需求约束型经济转变;第三,实现了由短缺经济向低层次的过剩经济转变,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供过于求将成为市场的常态,对于经济发展的手段和工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社会的平稳转型要求社会公平
      1、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是社会和谐、科学发展的制度基础。(1)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2)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3)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2、社会公平的科学内涵。(1)社会公平的界定。社会公平是属于社会学的概念,其内涵是公正和平等,核心在于实现一切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公正带有明显的“工具性”,强调对待人或事情的“同一尺度”。同时也是重要的社会基本价值取向,并且这种价值取向具有正当性。公平是历史的、相对的。(2)经济公平在公平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所谓经济公平,即利益分配的公正合理。经济公平主要包括起点公平,又称机会公平,是指每一个市场主体在取得资源、信息的机会上、参与竞争的资格或条件上享受的权利和权益上都是平等的。(3)推进社会公平是社会转型期长远的价值取向又是紧迫任务。社会公平状况的恶化将会出现明显的社会后果。首先,威胁社会稳定。刑事案件的不断攀升,特定利益冲突的事件增多,群体事件频发。其次,威胁经济可持续发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以社会公平为前提,否则,就难以持续。第三,引起社会矛盾的空前复杂化。社会的不公平引起社会情绪化,社会情绪化引发出复杂的社会矛盾。目前的社会矛盾已经呈现新特点,就是无因矛盾增多,排解难度很大。这种社会的不公平为社会的发展埋下了隐患,成了我们避免进入“拉美陷阱”必须排除的制度障碍。
      三、实现社会公平的政策选择
      实现社会公平的政策选择应该包含多个方面,内容十分丰富。本文仅从经济学角度,着重从经济公平方面探讨实现社会公平的政策选择。
      1、保证社会成员享有平等受教育和就业的权利,实现收入分配起点公平。在社会公平中,起点的公平意味着人们在相同的基础上从事活动,或者说由此出发的社会条件是相同的。起点公平是实现公平分配的重要前提,没有起点的公平,就没有真正的公平分配。
      2、要进一步完善按劳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一种公平的分配。按劳分配的依据是每个劳动者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它反映了劳动者的实际贡献,既体现了不同劳动岗位劳动的质的差别,又体现了同一劳动岗位劳动的量的差别,以此作为分配的依据,可以充分调动劳动者个人的工作积极性。
      3、要完善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制度。在分配上实行按照各种生产要素的实际贡献进行分配,是实现收入分配过程公平的重要条件,也是使社会充满活力、激发全体社会成员努力创新、创业的初衷所在。我们必须进一步完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充分重视劳动、资本、技术、知识、管理等生产要素在财富创造中的作用,努力构建各种生产要素合理参与分配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
      4、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既要快速发展,更要健康发展,平衡发展。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分配领域中的效率与公平问题,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一直予以高度重视的理论与现实问题,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密切相关。要更加重视社会公平、分配公平,丝毫不意味着轻视效率。而是要把两者结合起来,统一起来。既重视提高效率,又重视促进公平。要强调社会主义的公平与正义。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不能片面强调效率而忽视公平,我们不是为生产而生产,为效率而效率。发展生产,提高效率的目的,是要增加社会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提高其生活质量与水平。而分配公平是其中间环节。如果分配不公平,生产发展和效率提高的结果,必然会走向贫富分化,少数人暴富,多数人贫穷。无法实现共同富裕,这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背道而驰的。
      作者单位:平顶山市委党校
      参考文献:
      [1]赵振华.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1999.
      [2]青连斌.分配制度改革与共同富裕[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
      [3]吴忠民.社会公正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
      [4]孙立平.重建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推荐访问:转型期 社会公平 思考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