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试论语言模糊性产生的原因及其语用功能] 论广告中模糊语言的语用意义

    时间:2019-01-04 03:22:4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模糊性是人类自然语言的客观属性,本文简要阐述了语言模糊性产生的原因及模糊性语言的语用功能。语言模糊性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从主体和客体角度论述了语言模糊性产生的原因。模糊性语言和精确性语言一样具有丰富的语义特征和语用功能,正确使用模糊性语言,不但不会影响人类的有效交际,反而能使语言的使用更加自然得体,从而达到精确语言所不能达到的表达效果。
      关键词: 模糊性语言 语言模糊性 语用功能
      
      1.引言
      长期以来,人类一直认为精确是好的,模糊则不好,越精确越好。模糊性曾作为精确性的对立面,代表了蒙昧和落后。1965年,美国控制论专家扎德(L.A.Zadeh)在Information and Control杂志上发表了论文Fuzzy Sets,最早提出了“模糊集”的概念,系统研究了事物的模糊性问题,彻底纠正了人们对模糊性的偏见。他指出,不但客观世界中的客体普遍存在着界限不清的现象,而且人的思想和语言也弥漫着模糊性[1]。随着模糊理论研究的发展,模糊语言学也应运而生。在我国,模糊语言学研究的开拓者是北京师范大学的伍铁平教授。1979年,他在《外国语》第4期上发表了《模糊语言初探》一文,引起了国内广大学者的浓厚兴趣。与此同时,国内其他一些学者也先后撰文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平面探讨语言的模糊性。模糊语言学这门新兴学科便逐渐形成了。
      2.语言模糊性产生的原因
      语言的模糊性究竟是怎样产生的?不同学者之间还存在着分歧。李晓明的《模糊性:人类认识之谜》[2]、王红旗的《论模糊语义产生的原因》[3]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这个问题。本文将从以下几点论述模糊性语言产生的原因。
      2.1语言的模糊性源于客观事物本身的模糊性。
      语言是反映客观世界的,而客观世界中的各种客体,许多都是没有绝对精确的界限。例如英语中的brook,stream,river,多大的水流量为brook?多大的水流量才能称为stream?多大的水流量才能谓之river?它们之间并没有泾渭分明的界限。还有city与town,mountain与hill,等等,由于这类事物之间都存在着明显的相互过渡的阶段,要想找出它们相互间截然分明、绝对精确的外延界限,显然是不可能的。
      2.2语言的模糊性源于人们对客观对象认识的有限性和不确定性。
      千差万别的客观世界是具体的、无穷尽的,而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却总是要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所以人们用语言表达认识结果时,就不得不采用抽象概括的办法,允许语言单位可以不必像客观事物那样个个有差别,只要能达到交际目的即可。同时,人们对客观对象类属的边界、性态的把握,又往往存在着某种不确定性,受这种不确定性的影响,人们在进行抽象、综合、概括、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时,往往无法精确地确定一定思维对象的内涵和外延。
      2.3语言的模糊性源于语言符号的有限性、离散性与某些客观事物的连续性之间的矛盾。
      人类以有限的、离散的语言符号去标志连续的事物,就可能边界不明,产生模糊性。例如,人从出生到长大,到衰老,这一过程是连续不断的,语言中却硬以“婴儿”、“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等符号分别标志不同的年龄段,自然不能绝对地分清楚。又如,一个人在某个固定地点环顾周围,方向的变化是连续的,然而语言中通常用有限的几个词来表示方向,如“东”、“南”、“西”、“北”,相邻的两个方向如“东”和“南”之间界限就不是绝对分明的。
      2.4语言的模糊性源于人们对词语理解的差异性及语境的变化。
      由于不同的社会特征,诸如世界观、性别、年龄、文化修养、职业,以至风俗习惯、社会经历、生活环境,甚至个人爱好,等等,人们会对同样的词语有不同的理解,从而引起词义的模糊性。例如,“美”与“丑”、“咸”与“淡”、“大方”与“小器”、“勤快”与“懒惰”,不同的人便会有不同的理解,因而使这些词产生模糊义。
      2.5语言的模糊性是人类思维和交际的必然要求。
      离散的语言符号既可以模糊地标志客观事物,又可以精确地标志客观事物。例如,既可以说某某人是“青年”,又可以说他“25岁了”,更精确些,还可以说他“在世25年3个月2天3小时16分了”,但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并不这样思考,也不这样表达,说他是“青年”也就满足了。又如,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发现,颜色有三要素――光波波长、饱和度、明亮度,这就可以用一些数据对颜色作定量分析,如波长510毫微米是“绿”的核心;波长575毫微米是“黄”的核心。人的视力可以相当精细地分辨好些颜色,并且可以大体精确地表达任何一种颜色。然而,这种精确的表达日常生活中用不上,人们习惯思考的是“红、黄、蓝、绿……”或者再加上“桃红、杏黄、天蓝、墨绿……”,习惯运用的也是这些具有模糊性的词语。
      3.模糊性语言的语用功能
      英国学者查奈尔(Joanna Channel)曾对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作了总结。他指出,能否正确地使用模糊语言标志着一个人的语言运用水平,因为它是言语交际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一部分[5]。我认为模糊语言的使用都是为了某种需要而人为地制造模糊。语言的模糊表达具有丰富的语用功能,它具有简洁性、概括性、灵活性等特点,不但能提高效率和表意的准确性,而且能使表达起到含蓄委婉、谦虚礼貌、富有联想等交际和美学效果。
      3.1提高语言的表达效率,加大信息量。
      美国洛杉矾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J.A.Goguen说:“描述的不确定性并不是坏事,相反,倒是件好事,它能用较少的代价传递足够的信息,并能对复杂事物作出高效率的判断和处理。也就是说,不确切性有助于提高效率。”[4]的确,像大纲、简介、简报、摘要、广告等就起到这样的作用。它们记叙都很简略,具有模糊性,但传递的信息却颇多。例如某电视广告中的“e百分”就传达了丰富的信息,既表达了这种高科技的信息产品含金量高,又充分说明了它对人们学习英语能起重大的作用。又如很多门面挂的招牌,像“动感饰带”、“衣衣不舍”等都是运用语言的模糊性传递了丰富的信息。
      3.2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这似乎有悖于模糊性的特点,但事实的确如此。由于客观事物本身的不确定性,因此用模糊的语言来表达它们才显得更准确,这就是模糊与精确的辩证统一,模糊的表达方式可以达到精确的表达效果。例如在《中美联合公报》中有这么一段:“它(美国)准备逐步减少它对台湾的武器出售,并经过一段时间导致最后的解决。”“双方将就共同关心的双边问题和国际问题保持接触并进行适当的磋商。”对于究竟何时停止向台出售武器,用“逐步减少”,而未说明具体时间,“保持接触”和“进行适当的磋商”等都是模糊语言,用来表示一些未定的概念。谁也说不出它们究竟意味着多大程度,但在这里用得却是恰如其分,十分贴切,这比用精确的数字表示得更准确,也更有说服力。
      3.3增强语言表达的灵活性。
      在言语交际中,由于受话题、内容、交际对象、语言环境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为了避免把话说得太死、太绝,说话人往往运用模糊语来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英国著名语言学家琼斯(D.Jones)早在1957年就指出:“我们大家(包括那些追求‘精确无误’的人)在说话和写作时常常使用不精确的、含糊的、难以下定义的术语和原则。通常人们尽管使用不精确的表达法和难于下定义的术语,但仍能相互理解。”例如:a.There is some evidence to the effect that he is guilty of the crime.b.To the best of my recollection,he has published five papers on this subject.
      这里的some,best等模糊限制语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暗示说话人他提供的情况只是所需整个情况的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内容是否属实的责任。
      3.4使语言表达更委婉、含蓄、有礼貌。
      政治、外事、谈判等活动中大量的模糊语言,其作用就是为了把话说得更委婉一些、更含蓄一些。特别是针对一些刺激性的话题,使用模糊语言常常可以起到掩饰或回避的作用。例如1972年周恩来总理在欢迎尼克松总统宴会上的祝酒词中有这么一段话:“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两国人民之间的来往中断了二十多年。现在,经过中美双方的共同努力,友好往来的大门终于打开了。”其中就用了模糊言语,什么叫“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没有明白表示出来,大家心中有数就行,这是一种言语交际策略,说到点而不破,含而不露,周总理巧妙地避开了两国政府关系的一段不愉快的历史,表达了愿意友好合作的良好愿望[10]。
      3.5使语言表达更生动、形象。
      模糊语的使用还可以使语言表达更鲜明、生动、形象,达到语义隽永、余音绕梁、言不尽意的艺术境界,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比如要描述一个女人长得很美,说她身高多少,体重多少,腰围、胸围多大,精确倒是精确,但不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如果使用模糊的言语:大大的眼睛、小小的嘴唇、圆圆的脸蛋、修长的身材等,反而给人的印象更深。曹雪芹的《红楼梦》中对林妹妹容貌的精彩描写:“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几乎全是使用模糊言语。作者正是借助于这些模糊言语才使林妹妹的形象特征得以生动再现,给读者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4.结语
      以上我们分析了模糊性语言产生的原因及其语用功能,虽然不能列举模糊性语言产生的所有原因和所有语用功能,但足以说明模糊语言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运用范围,它是语言交际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使用模糊性语言是交际的需要,它往往具有精确性语言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语言的模糊性能够使更多的人了解模糊语言的利与弊,丰富语言的交际功能,方便人们的交流与沟通。同时,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它能够与多个研究领域相结合,推动语言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敏慧.模糊语言中的语用问题[J].山东外语教学,2003,(4):36-37.
      [2]李晓明.模糊性:人类认识之谜[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3]王红旗.论模糊语义产生的原因[J].山东师大学报,1993,(1).
      [4]韩庆玲.模糊修辞学研究综述[J].修辞学习,1998,(2):8-10.
      [5]Channell,J.Vague Language[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94-195.
      [6]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7]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8]张乔.模糊语言学论集[M].大连:大连出版社,1998.
      [9]孙建荣.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取消性[J].外语教学,1986,(2).
      [10]彭妙坤.借助模糊语言 增强语用功能[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98,(3).

    推荐访问:用功 试论 模糊 原因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