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从依附理论到世界体系理论

    时间:2021-07-09 00:04:3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依附和世界体系理论在关于后发国家的发展问题上,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但是随着世界的发展与变化,这些理论的解释力却日益式微。比较而言,经济学的一些理论,诸如帕累托最优、资源禀赋等,在面对现实变化时,其解释力依旧十分强大。为什么不同理论解释力的可持续性有如此大的差别?通过分析发现,理论在形成和演绎的过程中,其分析单位与微观基础的匹配度决定了理论的解释力是否能够持续。
      关键词:依附理论;世界体系理论;分析单位;微观基础
      中图分类号:F091
      在解释后发国家(Late Developmental State)的贫穷以及如何实现赶超的问题上,从依附论、世界体系理论再到发展型国家理论都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但我们依旧发现,伴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部分理论的解释力逐渐式微,甚至被新理论所取代。为什么这些理论在世界的变化面前无法实现持续?进一步,我们把视线再转移到经济学和物理学领域,发现经济学如资源禀赋、帕累托最优以及纳什均衡等理论,经典物理学的万有引力定律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依旧具有很强的解释力,这又是为什么?本文认为,理论在形成和演绎的过程中,其分析单位与微观基础的匹配度决定了理论的解释力是否能够持续。
      一、什么是理论及理论解释力的来源
      什么是理论?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定义。有学者认为理论是对现象系统的反映,旨在说明这些现象,并显示他们是如何相互密切联系的。[1]对于这种定义,华尔兹(Kenneth Waltz)进行了强烈的批评,他将理论定义为人的头脑中关于某一领域的组织性及其内部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的一幅思想性图画(mental picture),是一种简化了的描述,其功能在于对某一限定的行为领域加以解释而非对现象规律的描述。[2]我国经济学家林毅夫更加简洁地将理论表述为一个所要解释的现象背后的各种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一个简单逻辑体系。[3]总结来说,理论是用来解释现象,是对现象的一种抽象,而非简单的对现象及其现象背后规律的描述。
      依照上述对理论的定义,重新审视新马克思主义的依附论、世界体系理论和当前热门的发展型国家理论,会发现依附论、世界体系理论或是发展型国家理论都充斥着大量对现实世界的描述,而非对现象的解释。依附理论、世界体系理论在解释后发国家的落后问题时,给出了不同答案,依附论给出的解释是因为后发国家与发达工业国家的依附关系的存在,世界体系理论给出的解释是由于以单一经济体系、多元政治体系、多元文明体系为特征世界体系的存在,而发展型国家理论在解释东亚后发国家赶超奇迹时,给出的答案是这些国家拥有符合市场规律的有效的国家干预、良好的政商关系、强烈的发展意愿以及存在一定数量的领航机构。从严格意义上来看,这些理论给出的解释更多的是对现象的一种总结性或概括性的描述,而非对现象背后的逻辑关系的探讨。从这一层面来看,这些理论在被建构的过程中,还仅仅只是停留在归纳或者是演绎的实证层面,远远没有进入实证背后的因果逻辑推理层面,这也埋下了其解释力不可持续的病因。
      进一步,被构建起来的理论为什么会有解释力,其解释力的来源又是什么?吉登斯(Anthony Giddens)在对社会科学的逻辑进行阐述的时候,指出“从一定意义上讲,所有社会科学无疑都是解释学,因为它们能够描述任何既定情景中‘某人正在做什么’”。[4]吉登斯的表述标明一个理论的好坏在于其解释力的强弱,而解释力的强弱取决于:第一,其研究范式;第二,其逻辑推理;第三,其研究方法和工具。[5]
      艾尔·芭比(Earl Babble)将范式定义为用以指导观察和理解的模型或框架。他指出,范式不仅形塑了我们所看到的事物,同时也对我们如何去理解这些事物产生影响。[6]范式在科学研究中发挥了一个根本性的作用,范式所带来的革命效应也是巨大的,历史上,每一个科学理论的出现都蕴藏着科学研究范式的巨大变革。在社会科学领域,理论范式不会像自然科学中那样出现革命性的更替,只有是否受到欢迎的变化,很少会被完全抛弃。面对同一现象,不同的社会科学范式提供了不同的观点,范式没有对错之分,作为一种观察和理解的方式,每一种范式都有自己独特的关于社会事实的假设,带来不同类型的理论,并且带来不同类型的研究。但是由于不同的范式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对同一事物的理解就不同。在多元范式混杂并存,特别是在国际关系领域,使得许多问题无法形成统一的认识,因此往往一个解释力强的理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理论所坚持的范式。
      理论的内部逻辑并不等同于通常的归纳和演绎,虽然归纳和演绎是理论建构的主要方法,但归纳和演绎只是理论建构的初级阶段,通过归纳和演绎得出来的结果只是停留在现象的规律层面。理论真正区别于通常所称的规律、定律,关键就在于其对规律产生的原因有一个逻辑上的推导过程,理论内部的逻辑告诉我们的不是“这个现象是什么样的”,而是告诉我们“这个现象为什么会是这样”。黑格尔(G.W.F Hegel)在《逻辑学》一书中曾说过:“这些心理的、教育的、生理的观察、规律和规则,无论是在逻辑里或在别的什么地方,一定大部分都显得索然无味。至于这样的内容为什么如此毫无精神,就在于这些规定牢固不变,相互间的规律性联系也仅仅是外在的”。[7]因此,理论内部的逻辑是否严谨精致就决定了该理论的解释力强弱。
      理论所采用的分析工具和方法,归根到底都是服务于理论的内部逻辑,也就是对理论逻辑的检验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理论的“外洽”的过程。有学者认为理论不应该是简单的逻辑游戏,理论是要解释现象的,因此理论的逻辑推论和所要解释的现象必须是一致的,也就是指理论的内部逻辑推论和经验现象的“外洽”。但也有学者提出不同的意见,认为理论是框架性的,是从现象中抽象发展出来的。无论是物理学还是经济学,都是通过远离对世界的直接经验,然后对其加以高度抽象的描述而获得发展的。这两种争论反映出了一个问题,即理论到底如何服务于现实?从这个角度去看,其实这种争论是可以统合的。理论的推论与经验现象是否一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理论的推论是否与现象所产生的逻辑相一致,这才是理论的分析工具和方法所要检验的东西,也是解释力的根本来源。

    推荐访问:理论 依附 体系 世界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