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回归与重构:移动互联时代军事传播理念流变

    时间:2021-05-23 04:01:0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自人类诞生起就有了传播,从人际之间的朴素交流到信息革命下的移动互联,关于传播的基本价值和基本原则正在经历回归与重构的过程。本文试图通过回归传播的本源和本意,探讨移动互联时代军事传播的理念之变。
      【关键词】移动互联 军事传播 理念流变 回归与重构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进入移动互联时代,信息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正在发生结构性改变,信息载体之间的分界逐渐模糊,信息内容对于筛选用户和形成社群的作用日益明显。
      面对传播生态的重塑,以传播为职业和使命的人们需要有一种不断丢掉存量、从零开始的能力,正本清源,不忘初心,回归传播的本源和本意,重新整合资源、理念和流程。好的传播是具备社交属性激发分享欲望的;好的传播是以人为本,人际化、人格化的;好的传播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是跨文化和具有现代意识的……本文尝试从这些维度出发,以军事传播为例,探讨移动互联时代传播理念之变。
      一、回归时间:传播是驾驭时间的艺术
      传播,是时间的艺术。传播者每时每刻都在和时间打交道——付出自己的时间、深耕时间的版面、优化用户的时间使用效率,最终完成对用户时间的收割。可以说,好的传播者都是“雕刻时光的大师”。
      (一)重新认识时间
      随着人类进入信息社会,媒介技术的发展塑造着人们全新的时间观念,以移动互联为基础的新兴媒体“以其互动性、个人性、即时性的传播特点,颠覆了人们对时间形态的传统认识,造成了时间呈现和时间刻度的当下性、即刻性、零碎性的偏离,从此时间便缺乏了久远感、厚重感和积淀感。新的时间观不仅进一步解构和重塑了人类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时间程序,改变了人们对历史文化和社会传统的认知和解释,也影响着他们的当下行为和未来方向。”①
      (二)时间背后的本质是注意力
      在“媒介时间”的语境下,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进入信息过载的时代,注意力成为最稀缺、最宝贵的资源。由于注意力具有不可再生、不可逆、非均衡、易转移和可售卖的特点,对于传播者来说,用户的注意力成为传播致效的首要前提和竞相争夺的对象;对于用户来说,也越来越需要专业的机构、平台或专业人士对其有限的注意力资源进行合理优化和效能提升。例如:数字移动音频平台蜻蜓.fm,目前代表性的军事类脱口秀专栏有《张召忠说》《书房点兵》《文龙阅武》《言之有李》等,张召忠、房兵、杜文龙、李莉等签约主播大都是军队院校的知名学者、央视或央广等传统媒体的特约评论员,他们自带流量入驻移动音频平台,通过去中心化,打造长尾内容,为军事爱好者提供个性化的细分产品。
      移动音频平台未必是传统广播发展的最终形态和唯一形态,传统广播在转型过程中,要有做“信息服务商”的意识,要有优化用户注意力资源、提高用户阅听效率的主动和自觉。
      (三)碎片化的是时间而非认知
      移动互联时代,碎片化传播已经成为共识。但是,关于碎片化传播,我们在认识和实践中也存在一定的误区:对传播内容“一碎了之”,作为传播者缺少全局意识和发展眼光。其实,碎片化的是信息本身而非传播行为,传播者要有造“局”的意识,不能丢掉体系化传播的能力;另外,从用户的角度出发,碎片化的是用户的媒介使用时间而非对世界的整体认知,否则就会在碎片的海洋中迷失、焦虑。总之,在信息过载的当下,被切碎的只能是時间和信息,传播和对传播内容的认知都离不开体系和框架,军事信息的传播者尤其要具备“信息控制”能力。
      在海量信息流中,什么是有价值的信息?首先,有价值的信息应当是体现速度的,即以最快速度向用户提供内容。军事传播更是如此,早一秒钟获得信息就意味着占得先机。其次,信息的价值还在于对信息的选择、组合、分析、比较、转码,在于找到信息间的关系并整合生成新的信息组合。军事活动具有高复杂性、激烈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军事信息传播更要善于把散落的碎片串成一条线,形成一个“碎片链”,让众多碎片“滚”起来,在比对、修正、变化、上升之中,去逼近“真实”;要善于抓住问题核心,梳理事实脉络,把握发展趋势;要善于结合历史信息和现实信息、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进行分析比照;要善于从不同信息来源判断、印证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去伪存真,去芜存菁;要善于从离散、孤立的信息中做出趋势性判断。此外,信息释放过程中的流量控制、时机选择、节奏把握也是至关重要的。
      二、回归人本:传播是为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服务的
      美国社会心理学奠基人查尔斯·库利(Charles Cooley)在其《社会组织》一书中对“传播”的定义是:“所谓传播是人际关系借以成立的基础,又是它得以发展的机理。”在与库利同时代的社会学家看来,人际关系是整个社会关系的现实图景,人与人的互动即人际传播构成了社会存在、社会机体运作的基础。从这个角度看,传播是一种建立在人际交往之上的社会性活动。
      (一)互联网重拾对人的主体价值的尊重
      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基于组织框架的纵向传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带来了个体间横向传播的空前便利和繁荣,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变得有黏性、有温度了,作为个体的“人”被彻底激活。正如“罗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所说:“大组织崩解,互联网让价值重归于个人,也让大家低成本地自由协作,让小组织拥有大能量。”一切传播的最终价值都在于为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服务。
      (二)人格化传播:从集体表达到个体表达
      美国传播学者塞弗林(Severin)等人在《传播的起源、研究与应用》一书中提出:“有效的传播节目往往是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结合。”
      人格化的传播,音频和视频更有先天优势。19世纪80年代,时任央广军事部副主任的刘长乐就积极倡导践行记者现场口播军事新闻、战地报道,打破广播“报纸有声版”的旧有模式。1996年,刘长乐执掌凤凰卫视后,又成功将广播低成本、人格化的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移植到电视领域。

    推荐访问:流变 互联 重构 回归 理念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