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挖掘思想的金子] 是金子总会发光 类似句

    时间:2019-01-24 03:35:0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刚涉足新课程,不知“水深水浅”,走进教室,往日的自信打了一点小小的折扣,但目光还是坚定的,目光的游移中四十八张娇嫩、稚气的脸,与室外的阳光一样灿烂。开学时,他们已经按照我的建议分成八个六人合作小组,每个小组取一个他们印象中与物理学或者物理学家相关的名字:牛顿组、爱因斯坦组、伽利略组、电子组……,而每一课时的表现都将会用积分的形式评定。
      这是八年级上第一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第二课时,教学目标是在已有声音知识的基础上,分组讨论出估测声音在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实验方案,培养学生整合生活经验和课堂知识用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学会用合作交流的形式快速集中地获取信息。
      在这里,第一次涉及“设计实验方案”,学生第一次在物理课上用这种开放性的讨论方式解决实际问题。
      在介绍了声速的概念后,为了导入主题,我把书上的一张“几种物质的声速”表格用电脑屏幕播放出来。然后问学生:仔细观察表格,你获取了哪些信息?立即有学生举手说:“老师,我看出了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还有,还有!我发现了声音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慢些,在液体中传播得快,在固体中传播得更快了!”我微笑点头赞赏,很多同学的答案可能与他们相同,举着的手放了下去。我用鼓励的眼光看着他们,“再仔细观察,你或许可以从细微处还能找到什么?”这时,坐在前面的小同学江波朝着我看了又看,我知道他有话要说,就叫他回答,他怯怯地说:“老师,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米/秒,在25℃的空气中是346米/秒,是不是还与介质的温度有关系呀?”“哦,好棒!江波的发现一点儿也没错,说明他观察得很仔细!”小江波喜滋滋地坐下了,我顺势提问“同学们想想这些数据是怎么得来的呀?”“是科学家测量出来的!”“对!是科学工作者用巧妙准确的办法测量出来的,这些数据可有用了,非但可以解释我们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还可以利用它们进行声波勘察等有益的工作。今天外界空气的温度是20℃,我们能不能学学科学家,把现在这个温度条件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用我们自己的方法估测出来,大家愿意吗?”“愿意!”同学们的情绪顿时高涨起来。我表情严肃起来,“别急!大家静下心来,我们这可是在搞科学!大家想一想在数学中运动物体的速度是怎样计算出来的?”“用运动的路程除以时间。”“对,我们也可以借助这个道理。但声音的传播过程看不见,摸不着,只能用我们的听觉去感受,为了测量声速,我们必须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准备哪些实验器材,记录哪些信息呀?”这时学习小组组员之间开始七嘴八舌讨论起来,最后一致确定:1.要用测量长度的工具测
      量出声音传播的距离并记录下来;2.要用
      秒表测量出声音传播的时间,并记录下来
      (我简约地介绍了秒表的使用方法);3.要准备一个声源。方向瞄准以后,各学习小组开始讨论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案,由一人执笔,讨论完毕后由小组推举发言人上台汇报。要求:发言口齿清楚,声音洪亮;实验方案中如果出现漏洞,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指正。
      教室里出现了小组之间积极投入的讨论气氛,看着他们一个个认真的样子,我心里可高兴啦。
      汇报开始了,“牛顿组”的陈慧同学首先回答:“我们是这样设计的,我站在教室的一头敲音叉,另一位同学在教室的另一头按秒表,看见我敲音叉开始按表记时,等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再按一下秒表,用皮尺测量出教室的距离,然后用这个距离除以秒表上记录的时间就是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了!”这时立即有“爱因斯坦组”的李立新站起来反驳:“请问,教室距离这样短,你来得及按表吗?”“牛顿组”的同学恍然大悟,“那么,你们有什么好方案?”“我和刘新宇分别站在大操场的两头,事先用尺测好我们两人的距离并记录下来,刘明在那头大喊一声,我看到他嘴巴动开始计时,听到喊声后立即按表停止,然后用距离除以时间即可。”我评价说“这个方法可以,传声的时间可以测量了,但还存在着什么问题,大家想象一下,我们远在操场的两头,用目力可以清楚地看到对方嘴巴在动吗?在这点上还可以怎样改进?”有同学灵机一动“用发令枪啊,发令枪冒烟不是可以看到了吗?”我立即肯定,因势利导:“从刚才两组同学的方案出现的缺陷中我们可以领悟到解决这个问题的注意点是什么了吗?”同学们立即商议,“电子组”的赖青作了总结:声音传播的距离不能太短也不能太长,还必须要让计时方及时清楚地知道声音正在传过来……
      思路正一步步地澄清,我让大家再一次静下心来,重新审视这个问题,在原有方案的基础上修正和完善。等他们再一次站起来汇报时,出现了我意想不到的种种可行的方法:“伽利略组”想到了用超声波回声法;“电子组”想到用锣鼓做声源,在鼓捶上系红绸子为了让对方看得更清;而一直默默无闻的“红绿蓝组”想出的办法让我瞠目结舌:“双方相距500米,通好手机,一方点爆竹,另一方在手机里听到爆炸声开始计时,当听到空气中传来的爆炸声停止计时,然后用距离除以时间!”多么新颖而有创意的想法!但课堂上闹哄哄的,你能说他们是错吗?
      ……
      一堂课结束了,留给我的余味却始终缭绕。在新课程中,以符合科学研究一般程序的要素再现规律的因果,这无疑是质的飞跃,但我们不能忽略的是新课程始终贯穿“人”的因素,人文化、人本化、人性化渗透在教学的点滴之中。对于新课程的把握,应该有条理,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但其中鲜活的因素,正是多元化的学习方式,正是无序中的有序,有序中的创新。
      值得一提的是讨论中的批判性原则,可以说,没有批判的讨论是平庸和无味的,学生的思维毕竟不是缜密的,有遗漏和矛盾的地方在所难免,面对错误、矛盾和疏漏,讨论中的批判性因素起了关键作用,言者混,听者明,在辩驳中自会澄清,越来越接近问题的本质,学生之间的“针尖对麦芒”的揭示功能往往更深刻,更能增加思想的灵动性。如果是全班无一能揭开谜底,那么老师不妨反思,是不是设置的台阶太高,还是创设的情景缺乏启发性?总之,要放手,放手才能挖掘到思想的金子。
      最后走出教室的时候,不妨要问一问自己,这节课你让学生聪明一点了吗?
      作者单位: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祥符镇初级中学

    推荐访问:金子 挖掘 思想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