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根据一道高考试题来浅析二面角求法:高考二面角题型

    时间:2018-12-28 03:38:0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在立体几何中,二面角的求法多种多样,教师尽可能地把所有的方法教给学生,并多次训练,应该说学生掌握的方法越多,在考试中会更灵活,得分率会比较高。根据多年考试结果的总结,事实上并非如此。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可能是方法太多而无从下手,该怎么办呢?方法的选择应该有主有次。下面我结合2004年的全国卷一的一道试题为例来分析一下:
      如图,已知四棱锥P―ABCD,PB⊥AD,侧面PAD为边长等于2的正三角形,底面ABCD为菱形,侧面PAD与底面ABCD所成的二面角为120°。
      (I)求点P到平面ABCD的距离;
      (II)求面APB与面CPB所成二面角的大小。
      解:(I)如图,作PO⊥平面ABCD,垂足为点O。连结OB、OA、OD、OB与AD交于点E,连结PE。
      ∵AD⊥PB,∴AD⊥OB,
      ∵PA=PD,∴OA=OD,
      于是OB平分AD,点E为AD的中点,所以PE⊥AD。
      由此知∠PEB为面PAD与面ABCD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
      ∴∠PEB=120°,∠PEO=60°。
      由已知可求得PE= ,
      ∴PO=PE・sin60°= × = ,
      即点P到平面ABCD的距离为 。
      (II)采用传统的A本和向量思想的B本来分析、解决。
      方法一:传统的“作、证、算”。
      如图,取PB的中点G,PC的中点F,连结EG、AG、GF,则AG⊥PB,FG∥BC,FG= BC.
      ∵AD⊥PB,
      ∴BC⊥PB,FG⊥PB,
      ∴∠AGF是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
      ∵AD⊥面POB,
      ∴AD⊥EG.
      又∵PE=BE,
      ∴EG⊥PB,且∠PEG=60°.
      在Rt△PEG中,EG=PE・cos60°= 。
      ∵AE= AD=1,
      于是tan∠GAE= = ,
      又∠AGF=π-∠GAE,
      所以所求二面角的大小为π-arctan 。
      本方法的步骤是:
      (1)找或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作二面角时,一般有三种方法:定义法、三垂线定理法、垂面法。
      (2)证明其符合定义,确定某角为二面角的平面角。
      (3)通过计算求出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大小。常用的求角的方法有直角三角形内三角函数定义、余弦定理等。
      以上采用的方法可以看作是定义法,可是在求解二面角时先找二面角∠AGF与∠GAE的关系,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度相对有点大。直观的方法是可以直接用余弦定理求∠AGF,过程如下:
      如图,取PB的中点G,PC的中点F,连结AG、GF、AC,则AG⊥PB,FG∥BC,FG= BC=1,连结AF。
      ∵AD⊥PB,
      ∴BC⊥PB,FG⊥PB,
      ∴∠AGF是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
      ∵PO= ,PE=BE,∠PEB=120°,
      ∴∠OBP=30°,
      ∴PB=2,PO=3,
      ∴PC= ,AG= .
      ∵AB=2AE,AE⊥BE,
      ∴∠DAB=60°,
      ∴AC=2 .
      在△PAF中,cos∠APF= = ,
      在△PAC中,cos∠APF= = ,
      可得AF= ,
      ∴cos∠AGF= = =- ,
      所以所求二面角的大小为π-arccos 。
      可以看出整个过程运算量不小,学生容易出错。那么,运用三垂线定理可以证明该问题吗?答案是肯定,如下过程:
      如图,过点A向平面PBC、PB分别作垂线,垂足分别为H、G,连接HG、EG,由三垂线定理可知HG⊥PB,所以∠AGH是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的补角。
      ∵AP=AB,AG⊥PB,
      ∴G为PB中点。
      又∵PE= =BE,
      ∴EG⊥PB且∠PEG=60°.
      在Rt△PEG中,EG=PE・cos60°= .
      ∵AD⊥OB,
      ∴BC⊥OB.
      由三垂线定理知,EG⊥BC。
      ∴EG⊥平面PBC,
      ∴EG∥AH,
      ∴A、E、G、H四点共面。
      又∵AE∥BC,
      ∴AE∥平面PBC,
      ∴AH=EG,
      ∴四边形AEGH为矩形,
      ∴AH= ,GH=AE= AD=1。
      于是tan∠AGH= = ,
      又∠AGF=π-∠AGH。
      所以所求二面角的大小为π-arctan 。
      可以看出,整个过程运算量小,较易判断。所以运用三垂线定理求二面角问题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大部分求二面角问题都可以应用该方法,但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的答案中,作二面角的方法很少用三垂线定理的方法,如2005年定义法,2008年垂面法,事实上应用三垂线定理也可以简单完成,关键是大家认为垂线段的长不好算,不妨试一下等体积求高的方法。如上题求AH时,可以利用V =V ,即 × BC×PB×AH= × BC×BE×PO,AH就能轻松算出,因而一定要熟练地掌握它。
      方法二:向量的方法。
      如图建立直角坐标系,其中O为坐标原点,x轴平行于DA。
      P(0,0, ),B(0, ,0),PB中点G的坐标为(0, , ),连结AG。
      又知A(1, ,0),C(-2, ,0)。由此得到: =(1,- ,- ),
       =(0,- ,- ), =(-2,0,0),
      于是有 ・ =0, ・ =0。
      所以 ⊥ , ⊥ , 和 的夹角θ等于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
      于是cosθ= =- ,
      所以所求二面角的大小为π-arccos 。
      本方法的步骤是:
      (1)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写出对应点的坐标;
      (2)在两个半平面中找出两个与二面角的棱分别垂直的向量,两向量对应的直线不一定相交,以最易判断端点坐标为好,并确定二面角的大小与向量夹角的关系;
      (3)计算出向量坐标,利用夹角公式求出二面角的大小。
      有的人认为,不管什么样的二面角问题,我都采用万能方法:利用两个半平面的法向量关系判断二面角的大小,如下:
      如图建立直角坐标系,其中O为坐标原点,x轴平行于DA,
      P(0,0, ),B(0, ,0),连结AG,又知A(1, ,0),C(-2, ,0),由此得到:
       =(0, ,- ), =(-2,0,0), =(-1, ,0)。
      令平面PAB的一个法向量为 =(1,y ,z ),
      ∵ ・ =0×1+ y - z =0,
       ・ =-1×1+ y +0×z =0,
      得到y =- ,z =-1,
      ∴ =(1,- ,-1).
      ∵平面PBC与x轴平行,
      ∴平面PBC法向量的横坐标为0,
      ∴可令平面PBC的一个法向量为 =(0,1,z )。
      由 ・ =0×0+ ×1- z =0可得z = ,
      ∴ =(0,1, ).
      根据两个向量 , 的位置关系可以判断 , 的夹角θ等于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
      于是cos= =- ,
      所以所求二面角的大小为π-arccos 。
      利用法向量来判断可以说确实直观,不用“费脑子”,但是这种方法要遇到两个问题:一是求法向量时,假设时要注意哪些坐标为0,哪些不为0,并且运算易出错;二是法向量求出之后还要判断法向量的夹角与二面角的大小关系,是相等,还是互补。
      针对本题来说,当然还可以不用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直接利用封闭向量来求,如下:
      如图,取PB的中点G,连结AG、AC,则 ⊥ ,
      ∴ ・ =0。
      ∵ ⊥ ,
      ∴ ⊥ ,
      ∴ ・ =0,
      ∴ , 的夹角θ等于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
      ∵| |= ,| |=| |,∠PEB=120°,
      ∴∠OBP=30°,
      ∴| |=2| |=3,
      ∴ | |= ,| |= .
      ∵| |=2| |,∴ ⊥ ,
      ∴∠DAB=60°,∴| |=2 .
      ∵ = + + ,
      ∴ = + + +2 ・ +2 ・ +2 ・ ,
      ∴| | =| | +| | +| | +2 ・
      =| | +| | +| | -2 ・
      =| | +| | +| | -2| |・| |cosθ,
      ∴12= + +4-2× ×2cosθ.
      于是cosθ=- ,
      所以所求二面角的大小为π-arccos 。
      利用封闭向量来求二面角虽然也是我们常用的方法,但缺陷是题型比较单一,并且要求的线段长较多,不利于运算的准确性。所以,笔者认为,要用向量的方法去求二面角时,最好寻找在两个半平面中与棱垂直的向量,大家可能认为垂足的坐标不好确定,事实并不难,一方面可以用定比分点公式,另一方面可以用共线、垂直来判断,并且向量夹角与二面角的大小关系也好判断。
      根据历年高考试题中的二面角问题,我们不难发现,为了满足使用不同版本教材的学生的公平性,问题的设置是有限的,解决的方法看似不同,实质上都类似,只要把握重点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定会战无不胜。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推荐访问:求法 浅析 高考试题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