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教学积累观:建于积累的教学] 教学积累

    时间:2018-12-23 19:53:1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面对新课程标准的日益推行并实施,我们有必要提出“教学主体――学生要切实积累”这样一个教学理念,为新课程理念和教学实践提供一个参考平台。本文主要从教学现象引发的思考,知识积累的价值定位,知识积累的内容构成及积累的方式三个方面探讨了积累在教学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积累 积累观
      
      二十一世纪初,教育新成果――我国义务教育新课程开始实施了。又三年,我国高中新课程开始实施。诚然,广大中小学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已付出了极大的热情,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成绩却不明显。从教学实践来看,是因为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还没有真正重视学生的“积累观”。这个问题不解决,要想在教学上有质的飞跃,应当是有相当难度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可能的。据此,我们有必要提出“教学主体――学生要切实积累”这样一个教学理念,为新课程理念和教学实践提供一个参考平台。
      
      一、由教学现象引发的思考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作为课标的基本理念已经深入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活动中了。然而要在教学活动中真正发挥这一理念,还有很大的困难。
      为方便于教学主体要切实积累这个问题的讨论,我们先从常见的教学现象谈起。如果这些现象确属司空见惯的现象而非偶然现象,那么这个问题就有探讨的必要了。
      课例(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课的一个片段
      课堂上,教师以略带伤感的语调谈论送别场景的伤感情绪,并情不自禁地问学生道:“类似于这样的送别诗还有很多,特别是古代,同学们都知道哪些呢?”结果台下一片静寂,偶尔会有一两个人说出一两个诗名。于是,教师说连最起码的《送孟浩然之广陵》、《雨霖霖》、《渭城曲》、《别董大》等古代著名的诗都不知道,有点不可思议。
      探讨:诚然,这的确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你只要会背诵便能说出来。可事实是许多学生压根儿就不知道,即使知道,也是有限的。所以才会回答不出,或者是能回答得出的学生也不多了。因此一个简单的问题就变得复杂化了,课堂也就陷入了尴尬的局面。
      课例(二)一堂试题评讲课上
      教师说:“你们在课外阅读中一定积累了不少名言,请就以下方面分别写一条名言、格言或警句。”
      ①珍惜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热爱读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珍视友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束了,教师问,你们还知道更多相关的名言警句吗?学生一片哗然,大多数学生干脆就说不知道。
      讨论:为什么学生勉强写了一句不知是不是“名言警句”的“名言警句”后,教师还要问学生是否知道更多呢?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考查学生的贮备丰富与否。大多数学生没有让教师如愿。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课例(三)《葛朗台》一课关于人物分析时的提问
      当教师讲到葛朗台很吝啬时问道:“世界文学画廊里有四大吝啬鬼,本文的葛朗台是一个,其他三个分别是谁呢?中国也有一部小说里刻画了这样的一个堪称世界级的吝啬鬼的人物,你知道是谁吗?”
      探讨:一般懂点外国文学的人大多都知道还有夏洛克、阿巴贡、泼留希金。这些人和葛朗台构成了四大吝啬鬼。《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也是这样的吝啬鬼。惋惜的是大多数学生根本就没看过,又何从知道呢?
      综合考查上述课堂的教学实况,我们不难看出,虽然教学内容各不相同,但课堂上出现的这种尴尬场面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共性问题:学生在知识的积累上是远远不够的。而教师在提出这些问题的前提是认定学生对这些知识都了解,因而会出现这种种尴尬的场面。
      诚然,这些问题的确不够复杂,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肚中无货”,当然只能面面相觑了。问题的关键在于学生忽视了必要的积累。
      
      二、知识积累的价值定位
      
      作为教学因素的积累,可以从学生本位和教学需求两个视角加以探讨。
      1. 积累是学生的基础要求,是必要的,必需的。无论什么学科都需要有一定的积累。同样,作为国语的语文学科,更是需要积累。除了能掌握民族语言外,还能广泛吸收到民族文化优良的营养,增强自身的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增强自身的素质。有了这些,我们的教学体验才会有基础。所谓万丈高楼从地起,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没有“地基”哪来“万丈高楼”?很显然,没有平日的长时期的积累,又怎么可能学得好高深的知识呢?
      2. 积累是课堂教学得以顺利完成的前提和课程生成的基础,也就是适应教学的需求而积累的。
      教学体验首先是学习者本人的体验。从课堂教学的过程来看,教育者的提问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积累之上的。学生掌握了,有了这些必要的积累,就不会出现上述种种难堪的静寂,学生们也就不至于无话可说了。
      《新课程》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里明确强调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既然是个性化的就必需有积累,才能进行解读分析,否则这无疑是纸上谈兵。
      事实上《新课程》本就规定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中,必须背诵古今优秀诗文24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应达到400万字以上。这个规定无疑是学生积累的强行针。
      由此可见,具备丰富的积累是必要的,必需的。既然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建设人”,或者说培养人发展。那么教学就不能忽视学习者本人即学生的自身体验。而自身的体验是学生建立在有丰富的积累上的。否则,一切都是空谈,是不切实际的。
      
      三、知识积累的内容构成及积累的方式
      
      在新课标的理论实践中,我们常常忽略了知识的积累而大谈如何让课堂生动起来。当我们弄懂了这些后,就不难发现积累的重要性了。
      当然,有丰富的积累并不等于就能理解,但积累是前提。积累并不是单一的,是多元化的构成,那么它都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常见的有:①古诗文的记诵,
      ②名言警句的积累,
      ③文学常识的积累,
      ④历史地理常识的积累,
      ⑤俗语谚语的积累,
      ⑥民间传说的积累等,
      ⑦生活习惯的积累,
      ⑧做人的积累,
      ⑨听民间传说、故事等。
      这些东西的积累并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有一定的积累方式,需要长时间的博闻强记。
      首先,学生的主动性积累。
      积累和学习一样是学生自己个性化的,要求学生在这个艰苦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努力。离开了主动性的积累,什么都是白搭,也就等于万丈高楼没了地基。
      其次,善于参与学生的积累。
      学生有时候是有很强的依赖性的,需要教师家长的监督才能主动地积累。所以作为教师就有责任培养学生的这种良好的习惯。相信只要有耐心就会成功。另外,教师平常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比如比较偏的知识的无意识介绍,对某种典故的不经意的流露等都很有可能增加学生的积累。
      
      后论
      
      也许我们常把目光放得很远,所以可能对这些细小而又司空见惯的不良习惯麻木了,忽视了这些细节。而这种忽略的确又放纵了学生的懒惰。看来我们应该切实地做点工作。课堂技巧要不要?当然要。师生的配合要不要?当然要。但问题是学生有没有具备这些基本素质,也即有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备。
      要之,学生要有积累观并能切实做到真正的积累,我们的新课程改革也才能有切实推行的基础,从而做到实处。积累问题不能再忽视了。

    推荐访问:积累 教学 建于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