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论人文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人文素质是什么意思

    时间:2019-02-02 03:27:0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在众多学科中,语文是真正让学生感觉人的灵动心性的学科,语可以让学生尽兴参悟人性、人生,表达个体情意智慧。语文学科的性质明确地界定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却有意无意地强调工具性,淡化了人文性,形成了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方面值得关注的问题。“人文素质”就是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人文素质是一个人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的集中表现。那么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在教学中通过对学生的陶冶教化,提高学生各方面的修养,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所以,站在培养人的高度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是语文教学的本质。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呢?
      一、内化观念,“教”“育”并重
      每一个民族和国家都特别重视母语的学习。因为母语体现了民族文化,子子孙孙在母语学习中将自己的民族文化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中华民族,向重语文,尤重其于伦理道德教育中的作用。语文教学有着较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母语学习除了是升学和就业必须掌握的一种工具外,更有继承文化传统,陶冶健全人格的深层意义。”“学好语文是每一个国民的基本义务。”香港大学施仲谋教授如是说。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努力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对语言载体背后民族文化意识的认同感和国家民族观念的内化,可以说是自己应尽的基本义务。
      在教学实践中“教育”这一概念有着“教书”与“育人”两方面的内涵,这是大家都赞同的,两者并重、不可偏废的道理也是人人认可的,这似乎不是一个问题,然而事实却不尽然,许多教师甚至是骨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只重视教书,不重视育人,一旦走进教室,心里总绷紧一根弦:考试会考哪些内容,会出什么考题,书应怎样教才能全面掌握知识点,不致有疏漏。在他们看来,一个教师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的学生考试时拿高分,最好能出几个学科状元,至于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则往往无暇顾及,甚至是有意忽略。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这种认识显然是错误的,至少是偏颇的,虽然人类文明的继承和传递主要依靠学校教育或者课堂教学来完成,但人类文明的发展却依赖人的创造,而文明的更新与创造则必须有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能实现,因此,人才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育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课堂教学应成为“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统一体,“育人”与“教书”同等重要而且比教书更重要,语文教学更是如此。语文教学的主体是文本教学,而文本则讲究的是文质并重、“文以载道”,因此,语文教学不仅要教“文”,更要寻“质”悟“道”,不仅要教会学生明白作文家所使用的语文材料和组合方式及巧妙之处,更要教会学生感受这些组合所产生的质与神及其可能给学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为培养学生丰富的个性、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创新的精神和创造的欲望服务。
      二、重视感性,以德育人
      学生的人文素养总是通过理性认识体现出来的,但这种理性认识应该通过感性体验获得。这符合认识论的理论。轻视感性的体验只能陷入抽象说教的泥潭,于人文教育犹如隔靴搔痒,不得要领,讲得吃力,听得糊涂,学不明白,这对教书和读书的人来说都是很乏味的事情。人文教育应该注重感性认识、感性体验,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时,不要把作者的思想情感灌输给学生,不要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传达给学生甚至是强加给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让他们沿着作者的足迹去体验,去感悟,这样不论是获得了与作者相同的情绪体验、思想认识还是不同的情绪体验、思想认识,都是学生自己的,才会自己构建人文知识框架,才会真实有效地提高人文素养。
      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大多通过生动具体的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做人的教育。课本中,具有丰富人文内涵、体现人生真谛的篇目比比皆是:孔子孩子般的热情,执著的人生追求,诲人不倦的长者风范化为《论语》中的睿语箴言,让人如沐春风;孟子身上充满着原始人道气息和民主精神;庄子对生命的拷问和冷峻机智的话语;韩非子对人性的精准剖析;荀子对人的本质力量的铺张扬厉;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铮铮铁骨;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怀;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放气概……无不使人心智顿开,启人觉醒,催人奋进。现代文学作品中,没有“丝毫奴颜和媚骨”、勇敢无畏地把“匕首和投枪”刺向黑暗势力的鲁迅;品质像荷花一样纯洁、“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更为每个学生树立了榜样。教师如果能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讲解,引导学生深切地感受到这些人物的精神,将是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最直接的教育。
      真正优秀的语文教师在使学生获得知识、能力的同时,还要避免单纯的训练,做到春风化雨,点滴入土;悉心耕耘学生意识、情趣的土壤,指导学生善于发掘教材中饱含的内在美,立志把人类许多世纪创造的美变为学生的心灵财富,使学生渐入文章的佳境,与高尚的人物对话,逐步形成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这样的语文教学,既遵循了语文学科的特殊规律,又完美地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艺术境界,充分显示了语文教学的独特魅力。否则,就无法恰到好处地体现这一切,会很大程度地扼杀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难以真正发挥语文课人格熏陶的功能。
      总之,语文教材中不仅贮藏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大量积极的人文情操,深厚的人文美德。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并通过恰当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让他们自觉地走进作品,同作品中的人物同悲喜、共呼吸;让作品人文的春风,激发他们美好的情感,让作品人文的魅力,造就他们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正确的人生观、健全的人格和审美情趣,提升人文素养。语文教学对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构筑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非凡的意义。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是人的素养、人文精神的提升。在创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传承传统文化的任务任重而道远。语文教师有责任、有义务通过自己执著的努力和不懈的探究,创新语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把语文课本解读为精神语文、感性语文、道德语文、民族语文、生活语文,进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了解传统美德。

    推荐访问:素质教育 渗透 语文 人文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