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学生课堂纪律评价 纪律和道德在体育课堂中的教育与渗透

    时间:2019-01-09 03:27:2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德育的范畴很大,它包括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服从组织、遵守纪律、诚实机智、积极进取等心理品质。作者在实际工作中体会到,在体育课中加强学生的纪律和道德教育是促成体育课目标实现的最基础因素,而且这两个因素是相辅相成、不可缺失的两个因素。因为,无论哪个团体或个人,如果没有一定的纪律约束,凭什么去进行有序工作和完成一定目标指向?会有什么样的道德准则?同样,没有一定的道德规范的人,凭什么去履行相关纪律?体育课中如果学生没有纪律和道德的约束,学习目标凭什么去完成?体育课的教学目标不能完成,德育其它因素在体育课的渗透是不可能达到很好的效果的。
      关键词: 新课程 纪律 道德 体育课堂 终身体育
      
      一、纪律的概念和范畴
      所谓纪律,从广义上讲,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一种集体成员必须遵守的规章、条例的总和,是要求人们在集体生活中遵守秩序、执行命令和履行职责的一种行为规则。纪律具有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和强制性的特点。
      所谓体育课堂纪律是指为了维持正常的体育教学秩序,协调学生在体育课上的行为,保证体育课堂目标的实现而制定的要求学生共同遵守的体育课堂行为规范。就整体而言,体育课堂纪律是对学生体育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外部准则和控制,当它逐渐被学生所接受或内化时,就可以形成学生自律,学生就能自觉地自我指导体育实践和自我鉴定体育效果,自觉形成终身体育的概念和信念。
      二、道德的概念和范畴
      所谓道德,就是由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评价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善与恶、荣誉与耻辱、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问题的观念、原则和规范的统一体。道德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内心信念的力量,保证着人们对其规范的遵守。它具有社会性、历史性、多元性,还具有调节功能、教育功能和认识功能等。道德是做人的规矩,可以促进人的发展,达到人格完善;道德也是统治阶级维持社会秩序和保护社会成员利益的工具,从而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基础的巩固及社会的安定等。
      体育道德则是指在体育范围内形成的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的总称。是用于调整竞技体育内部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的行为准则。那么体育课的道德应该是在体育学习中教育学生知道什么是善与恶、荣誉与耻辱、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并以此为准则完成体育课的学习目标,达到终身体育之目的。
      三、在体育课上实施纪律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关系及作用
      1.从纪律和道德两个概念可以看出,课堂纪律是要求学生完成学习目标的基本准则,课堂道德是学生在完成学习目标中所表现出来的品质。我们党之所以能从一个弱小的政党发展到如今的强大的政党,而且取得今天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靠的就是逐渐完善的制度,换句话说就是铁的纪律。再看我们国家之所以比其它国家相对稳定,我认为靠的就是科学、有力的纪律制度和几千来我国人民养成的良好的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良好道德规范。我国的足球为什么几十年来一直让人“揪心”,不就是部分管理机构和部门中从事该项运动的人,缺乏体育道德而导致的吗?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其内涵是指如果没有纪律,将不能很好地成就事业。鲁迅说:“养成他们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没的力量。”其内涵不就是说学生的道德培养好,他们就会融入到各种环境中,而且能应付各种不良环境,同时具有应付的力量。越南领导人胡志明说:“革命道德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是从日常的坚持不懈的斗争和锻炼中发展和巩固起来的,正如玉石越磨越亮,黄金越炼越纯一样。”这句话阐明,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就要坚持长期不懈的、潜移默化的磨练和教育。从这些名言我们体会到,事业的成功和任务的完成必须有纪律做保证,道德品质做维持。
      2.从西方管理来看,在体育课上也应该强化纪律和道德的管理。美国管理学家费拉尔・凯普原先在西点军校学习过,后来从事企业管理,他认为:“纪律是敬业的基础,一个团结协作、富有战斗力和进取心的团队,必定是一个有纪律的团队。同样,一个积极主动、忠诚敬业的员工,也必定是一个具有强烈纪律观念的员工。可以说,纪律,永远是忠诚、敬业、创造力和团队精神的基础。对企业而言,没有纪律,便没有了一切。”
      同样在体育课教学时,没有纪律也就没有一切。我们要求学生体育锻炼,其最终目的是:通过体育教学和其他教育一道把学生培养成热爱国家和集体、服从组织、遵守纪律、诚实机智、积极进取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那么每堂课就肯定有一定的目标任务,要求全体学生去完成体育学习目标,同时,根据体育新课程要求,要求学生完成一定的学习目标,还必须通过学生的独立的自主思考或相互协作去完成,在完成每堂课任务时肯定会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每个学生必须是一个积极主动、忠诚敬业的学生,也必须是一个具有强烈纪律观念和良好道德的学生。如果不是一个有纪律和有道德的学生,要他完成有一定难度的学习目标,其效果和结果可想而知。可以说,纪律和道德,永远是学生敬业、创造力和团队精神的基础。所以,体育工作者在体育课中对学生进行纪律与道德的培训和灌输显得尤为重要,任重而道远。教师应始终牢记,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必须通过不断的、多侧面的教育渗透,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纪律和道德是完成任何一项体育活动目标、任务最根本的基础。
      四、目前新课程要求下体育课中道德与纪律的存在的问题
      1.体育新课程要求。体育新课程提出以学生为中心,“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提倡学生在体育课中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并在自主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在合作学习中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同时指出体育课评价应该是开放的;课堂是民主的、和谐的、重情感的、应是启发学生全面参与的。并且要求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时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差异学生。
      2.贯彻体育新课程情况。调查发现,在贯彻体育新课程教学中许多教师还没有真正理解体育新课程体育教学的实质,甚至歪曲了其正确思想,错误地认为体育课就是“全部”交给学生,让学生去“玩”,忽略了思想、纪律和规范的要求。我们对刚入学的高一733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是:有581名学生认为体育课就是让自己玩,不要多少纪律约束;有457名学生认为体育教师没有进行过体育道德教育;438名学生不知道体育课道德基本内容是什么,只是口号性的语言;有451名学生认为教师强调过安全,但没有强调用具体纪律保证安全;有372名学生认为在学生体育活动时,教师没有具体讲过纪律;456名学生认为在自己使用体育器材时,应该是自己尽情活动或与要好的同伴“玩”,至于要考虑其他同学,那是教师的事;327名学生还不清楚在进行一项体育活动时,如何进行科学的练习;331名学生不十分喜欢体育活动。再从几年来我平时听、看的200多节体育课来看,有42%的是“放羊式”或“军操式”,没有真正体现体育新课程要求。有55.7%的课在学生自主活动时,教师基本没有对学生进行体育纪律道德的教育,教师表现形式:有的在观看、有的在和学生闲聊、有的和部分学生活动等,学生练习什么管理不到位,学生不自主学习或闲聊也无人问津,更听不到体育纪律和道德的教育。其次,从一个地区学生发生打架、同学之间矛盾的违纪案例来看,有53.6%偶发事件是因为体育活动直接与间接原因导致矛盾后,激化而产生的,甚至有的是在体育课上直接发生的。从学生座谈、调查、分析可以看出,现在体育课中的纪律和道德教育存在很大问题。
      (1)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①对体育新课程理解不足,部分课堂成为“放羊式”,充分的让学生“自主”放纵了学生。②疏于在体育环节学习中对学生纪律的管理,没有充分用好纪律管理的杠杆,去促进新课程下课堂体育目标的达成。③没有很好的重视体育道德在体育课上潜移默化的渗透。④没有在体育课上对学生既要育体又要育心的教学理念,使一部分学生丧失体育最基本道德。⑤没有通过教学手段的变化,激发出学生对体育的热情和对体育的理解。⑥没有通过有效的体育评价,培养出学生终身体育的理念。
      (2)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①对上体育课没有充分的理解,认为体育课就应该是自己“玩”的时间,放任自流现象严重,特别是高一学生。②体育活动中纪律观念淡薄,个别学生甚至在课堂上目无纪律。③在体育活动中体育道德缺失,部分同学形成了以自己为中心的思想,自私心理严重。④部分学生仅凭自己的体育概念去进行体育活动,没有从本质上理解体育活动,在体育课上没有通过学习用科学方法去完成体育课的任务。⑤不能体会真正的体育的意义和乐趣,以及体育对个体发展的终身作用。
      五、道德与纪律教育在体育课中渗透的方法
      1.结合每节课开始的上课课堂常规进行纪律和道德教育。按照体育课的教学程序,每堂开始应该进行必要的课堂任务布置等课堂常规,这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的基本环节,此时应该是教师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对上堂课进行总结,同时教师也要根据本课课堂目标的要求,对不同时期、不同组别在完成课的目标过程中,应该遵守的讲礼貌、讲道德、守纪律提出具体的、有重点的要求。同时,加强相关环节组织纪律性、道德性教育。如:进行篮球教学比赛时,就应要求学生注意遵守规则合理运动,进行团队意识、尊重对手、团结友爱等教育,使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逐步形成遵守规章制度、尊重他人、热爱集体的道德品质。
      2.结合每堂课不同教学内容进行纪律和道德教育。每堂体育课都有不同的教学任务,特别是农村中学,可能还没有完全实现分组教学,而体育教学又具有内容多、范围广、思想性强等特点,不同的运动项目纪律要求也不同,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的运动项目,挖掘其深刻的内涵,进行不同侧面的纪律和道德教育。例如,田径课程的学习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有的学生就会找借口不参加,甚至产生抵触情绪。教师必须依据一定的纪律教育,再通过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变,引导学生用顽强、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去完成学习任务;球类项目是学生最喜欢的项目,而在教学时经常会遇到场地或器材的问题,另外在足球和篮球运动中,还会遇到不正当犯规问题,这时运动道德和纪律的教育更为重要。教师要教育学生既要积极活动,又要懂得礼让与尊重;既要严格执行和利用规则,又要确保全体学生能参与;既要通过教师有效的调节和把控使同学之间增进友谊,又要有效避免运动偶发事故的发生,保证课堂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
      3.结合课不同阶段的组织教法进行纪律和道德教育。根据体育新课程提出的要求,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实践“健康第一”教学理念,让学生在体育课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要上好一堂体育课,教师就要加强对学生和课的内容研究,通过备课选择合理、有效、科学的组织教法,同时也要将纪律和道德教育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把课堂目标和学生的心理活动、身体活动科学的结合起来,利用课堂组织教法中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适时的纪律和道德教育。例如,太极拳或武术练习中,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进行其它运动时,要求学生爱护体育器材和场地,保持清洁卫生,以培养学生爱护公物和热爱劳动的良好纪律和道德规范;课中及时小结,课终进行课堂总结,表扬锻炼认真、运功技能好、遵纪、友爱的同学,以及其他好人好事,激励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教育部巩固发展独立思考、努力拼搏、积极进取、团结互助的道德情操。教学还要通过精心策划的教育,不断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和积极参与的热情,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4.结合课堂和课后因体育导致的偶发事件的处理进行纪律和道德教育。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争执的偶发事件时有发生,这是学生对进行体育活动认知的心理情感的真实流露与表现,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各种行为和表现。同时还要关注有的学生迫于课堂纪律的约束,因对体育的不同观点,或因为球类比赛一个不合理的动作,把课堂的“积怨”带到课后,私下里“大打出手”,触犯校纪,甚至触犯法律。教师除及时处理体育课上有代表性的事件外,还要结合课后因体育运动发生事件,因势利导地对相关事件进行理性评析,对学生进行表扬或批评。教师要长期坚持教育来提高学生对是非的判别能力,养成严守纪律、注意体育道德的品质,为学生终生体育养成良好的道德风尚打下坚实的基础。
      5.结合教师个人素养和榜样进行纪律和道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纪律和道德教育,教师的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榜样。教师首先必须正确理解体育新课程的要求,通过不断学习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上课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前提下,认真组织好、把控好教学的每个环节,对学生评价全面、公正、客观,而且要多样。体育课上要创造机会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究和相互合作。在组织教学时,教师必须举止大方、谈吐文明、组织有序、讲解清楚、示范规范、言行一致,不能出现“放羊式”课堂或“军操式”一言堂的课堂。教师还必须给学生展示一个守纪、道德、阳光的形象,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达到进行课堂纪律和道德教育的目的,使学生通过体育课的学习,养成终身体育中牢固的守纪和道德行为习惯。
      总之,纪律和道德教育渗透的手段很多,教师必须在体育课中坚持不懈地渗透教育,以提高学生守纪、守德的高尚情操。我们通过实践知道,要在体育新课程标准下,如果没有纪律做保证,学生没有高尚的体育道德情操,要完成课堂任务可能是一句空话。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学生纪律和道德教育,在体育课上还是任重而道远的。体育教师在长期坚持的前提下,还要不断调整教育手段、方法来对学生进行教育。而且教师要适时、适度、有效,这样教育才会事半功倍,学生才会对体育形成正确理解的能力,形成科学、积极的参与体育的品质,形成终身体育的坚定信念。
      
      参考文献:
      [1]教师考试网.
      [2]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组织与方法.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3]季浏.中学《体育与健康》.
      [4]卓泽渊主编.法学导论.法律出版社.
      [5]教育心理学.

    推荐访问:体育课 纪律 渗透 堂中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