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不和谐的“音符”出现之后 不和谐的音符是什么

    时间:2019-01-03 03:32:4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刚走上讲台时,我认为初中语文教学很简单,只要上好教材里的课文就行,其余都无所谓。   然而几年的实践教学,使我感受颇多,实践中收获到的远比书本来得真切实在。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千淘万漉虽辛苦,一波三折有收获”,有些收获是在一次次的失败过程中发现的。接下来我所讲述的就是教学中一节失败的复习课,正是这节课,让我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和自身素质产生了怀疑,促使我有了深刻的反思。
      那时学校举行了“青蓝结队”,指导老师会经常听随堂课。我每教好一个单元就会上一堂单元复习课,这是对这一个单元知识的总结和巩固或拓展延伸。那次上课的前一天,我简单地备了教案,自认为能很好地上好这一节简单的复习课。上课铃声一响,我便开始讲述本课的教学内容“听、说、写”,就是听老师说重、难点,然后学生说出课文的主题等内容,再默写。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囫囵吞枣似地学完这些内容。由于时间还富余,我便开始复习本单元的一些成语,在讲的过程时,有个学生脱口而出:“‘明日黄花’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刹那间我脑袋空白,不知道怎么说,我就让其他学生回答,该学生刚回答完,马上又有不同意见的学生站起来回答,班上马上出现了争论,因为我也不知道什么意思,而且台下四十几双充满疑惑的眼睛看着我,这时,我背上的汗都出来了,恨不得找个洞躲起来……伴着学生的怀疑,我草草结束了下面的内容,课后指导老师及时指出了我的问题。虽然这失败的一课过去了,可仍让我记忆犹新,也促使我有了深入的思考。
      反思之一
      新课程标准旗帜鲜明地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是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深刻阐述了语文作为一种工具所具有的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所谓工具性是指学生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有丰富的语言积累,良好的语感,思维能力,以及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作为一个引导者,其自身素质必须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反观我这一节失败的练习课,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如此低级的错误,不只是疏忽造成的,还跟我自身素质有关。这样一个错误势必会使学生对课堂所学的知识产生疑问,而教师在学生心中是权威的象征,如果不及时纠正则会导致他们也出现同样的错误。从语文工具性的角度来看,学生如此学习的过程与学习的结果就体现不出语文的基本特点。纵观这节课的内容:一是听、说、写,二是成语。从内容来看,教材的难度降低了,但这并不是对教师的要求降低,而是提出了新的要求;题目的知识面加宽了,这是新课程提出的对学生知识的积累培养,学生在学习时产生了疑问,首当其冲,老师是他们的第一选择。“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与内容是多种多样、千奇百怪的,教师自身所储备的知识量如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学过程中就会出现不和谐的“音符”,课堂教学就达不到好的效果。我自身素质的缺乏,正是导致这节课失败的本质原因。因此,在面对好教材,面对“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观念,在我们面对大力提倡语文教育应体现其基本性质――工具性的同时,教师要“充电”,努力提高自身基本素质。
      反思之二
      语文教育不但要注重工具性的体现,而且要体现它的另一个基本性质――人文性。
      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将语文学科的任务局限于语文工具的掌握,忽视其它语文素质的培养。语文教育的任务是什么?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陆俭明一针见血地指出:语文教育一是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二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三是让学生掌握恰到好处的语文能力和知识。由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语文教育的丰富内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众所周知,人文素养的提高主要靠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而不是灌输。我认为,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读书明理,是通过阅读佳作美文,高尚的情操、崇高的思想是通过语言文字流入孩子的心田,帮助学生认识社会、认识人生,领悟做人的道理。这一节课中的教学内容之一“成语”,就是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在语文中体验生活。例如,让学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小事情掌握“明日黄花”等平时不注意的成语。如果单纯地教学这些成语记得效果不是很好,利用生活中的小事情,就将语文与生活联系在了一起,学生更容易掌握这些成语的用法。教学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是“精神的语文”、“文化的语文”、“生命的语文”,所以教师要在复习课,在阅读、写作等教学中,要求学生不仅要做到文通字顺,而且要通过作品,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社会、命运,关心作品中的人物命运和喜怒哀乐,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追求美好的理想,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首先要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应改变传统观念,变固有的“一桶水”为“不断流淌的小溪”,多读书,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毛泽东说过:“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读书是教师提高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是一个教师的“优秀意识”,没有对书香的沉醉,就没有好的教师。教师要引导学生读书,首先自己得喜欢读书,把阅读作为生活的一部分。这对教师的教学会产生很好的帮助,对学生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语文教师应多读些诗歌、小说和近现代历史有关的书籍,以及一些大家、名家写的读书札记和思想随笔,努力提高个人的文学素养,提高审美判断能力和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努力把那些最能给学生快乐、最能给学生情感陶冶和美的情怀的精彩文学作品及时地介绍给他们,和他们一起徜徉在书的海洋。

    推荐访问:音符 不和谐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