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学历史教育研究

    时间:2021-07-14 12:01:4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根据青少年的特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民教育有机融合的课程和教学体系。在德育课程之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科教育是其主要组成部分。中学历史教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价值和功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学历史教育有其社会、课程、教学目标及学科特质等方面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广大历史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避免学校德育课程化、德育工作专属化的不足,遵循适切、生动、理性、间接的教育原则,重点通过课堂内外的教学体验和测量评价的导引来进行中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科德育;中学历史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31-0066-03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自2005年以来,学界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大意义、问题境遇、路径对策等方面展开了深入探讨,已有研究成果数千,为进一步深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思维范式。但是,目前在基础教育尤其是学科教育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研究存在很大不足,亟待深化。
      政治是直接影响、制约教育的重要因素,意识形态是其突出表现。当代美国批判教育学派的主将阿普尔(Michael W·Apple)认为课程知识本身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目前绝大部分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研究集中在高等教育阶段,基础教育领域探索很少。实际上,小学生、中学生分别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萌芽和形成的关键时期,所有基础学科皆具政治性,但内容、方式和影响力度不同。教育受意识形态影响是被动的,融入意识形态是主动的,二者的效果大有不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构建一个课程体系,在德育课程之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科教育是其主要组成部分。目前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科教育的研究刚刚起步,主要集中在中学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其实,教学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活动之一,“人们在社会其他领域形成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不可能不弥散到人的教学活动领域”[1]。所有的人文艺术学科皆具显性的价值观教育功能,其中历史、语文、地理等学科尤为重要。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学历史教育的研究在2014年才起步,成果很少,层次普遍较低,亟待深化。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学历史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传统价值观念面临严峻的挑战。在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意识形态之争已经演变为价值观之争,世界教育正在出现从能力导向朝着价值观导向转变的引人瞩目的新动向。国与国之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国内社会思想多元多变,加上新媒体这把“双刃剑”,致使我国传统价值观念遭遇强烈冲击。我们主流意识形态认可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价值观正遭到严重威胁,我们需要一种积极健康的核心价值观来引领社会风气。
      (二)专门的德育课程往往比较强调道德知识的传授,倾向于进行知识化、灌输化的德育教学,最终很可能异化成为一种“知识德育”。这样的教育方式显然效果不佳,因为它违背了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束缚了受教育者的主动参与和主体建构。赫尔巴特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2]课堂教学是学生德育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 在德育课程之外,其他学科教学显然也需要融入德育。各个学科的教师都要参与德育工作,这就是学科德育的基本理念。但在实踐中,学校德育的课程化、德育工作的专属化,使学科教师纷纷从德育工作中“缺席”或“退场”,学科德育陷入了实践困境。
      (三)依据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三个方面。其中,认知领域目标和动作技能领域目标的实现,需要学生一般智力即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的参与;而情感领域的目标则包含情绪、情感、态度、兴趣、价值观等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布鲁姆认为这些以学生心理品质培养和心理发展教育为目标的学科内容是“隐性课程”,这与我国在新课改中提出的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它为学科教学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四)历史教育具有服务国家和社会的功能,意识形态教育的地位仅次于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学科多着眼于现实政治生活的直接呈现,如以政治权力为核心的政治理念、政治制度、政治规范等。而历史学科多着眼于过去历史的隐性阐发,通过歌颂和批判,党同伐异,借古颂今,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具有不同于思想政治学科的特殊价值和功效。但是,历史课程所包含的政治性并不等于历史教学能够自然、充分地完成意识形态教育功能。目前的状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往往游离于历史教学之外,并未有机融合:有的被忽视,如“敬业、诚信、友善”,因为一般认为这属于思想政治课的内容;有的“两张皮”,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有的很空泛,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爱国”等。对于“爱国、诚信、友善、文明”等,中学生虽然会觉得非常熟悉,但绝大多数还是不能真正领会其中的内涵。对于“法治、民主、和谐、公正、敬业”等,中学生虽有所了解,但对其自身所含有的丰富内容不甚清楚,甚至有片面、偏激的理解。因此,历史教师有必要、有责任在教学中适时适度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学历史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适切性原则。目前,我国开展以规范服从为主的价值观教育,抽象了日常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脱离了真实生活的竞争性、风险性,使得学生对实践中的价值冲突应对乏力,进而降低了价值观教育的效果。比如当教师用“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来引导学生助人为乐时,学生可能会说雷锋多管闲事、好表现、想立功;当教师用黄继光堵机枪的故事教育学生要“勇于奉献”时,学生可能说“生命第一”“保护自己最重要”。但如果我们提供丰富、具体的材料,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去观察思考,再与当今社会现实加以对比,便容易让学生有内心的认同。对于与教学相关的历史人物、事件等材料,教师要考证辨析。除了保证历史教学的真实客观,还要考虑贴近中学生的生活和心理,这样才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入学生头脑。

    推荐访问:融入 核心价值观 中学历史 研究 教育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