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论邰爽秋对中国教育行政学的理论贡献

    时间:2021-06-09 16:03:5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邰爽秋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之一,他的教育管理思想十分丰富:重视实验和研究一体化,重视教育的经济功能开发和后备人才的培养,重视教育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强调教材的实用化通俗化。这些做法,符合当时中国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实际状况,体现了现代教育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邰爽秋;教育行政学;理论建设
      论及中国教育行政学,有一个人不能不提,那就是邰爽秋。作为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邰爽秋与晏阳初、梁漱溟、陶行知并称为“中国教育界四大怪杰”。邰爽秋在教育的诸多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和阐述,特别是在教育行政学方面,更是有着突出的贡献。
      一、稳定的教育经费是教育事业顺利发展的前提
      (一)教育机会均等
      邰爽秋认为,教育机会均等是教育经费的中心问题。因为,教育机会均等是教育经费由公众负担以及教育经费根据各地实际进行分配的基础。教育经费政策的成败关键在于是否实现了利于教育机会均等的目标。
      在《公众负担教养经费之哲学背景》一文中,邰爽秋首先批评了反对公家出钱办教育的贵族思想、自私自利思想,并进而分析了主张拿公款办教育的人三种不同观念,即“利用的观念”、“慈善的观念”、“权力的观念”。邰爽秋认为“利用的观念”实质上是以一种功利的眼光来办教育,以达到其他目的,“认国家的权力,高出一切,要把个人完全屈服于国家的理想之下,个人不过是国家的工具,公家所以要办教育,无非要把儿童造成良好的工具,去实现国家的目的”。而“教育是天赋特权,什么人都有拥护的义务,用不着谁来发慈悲,加恩惠”,“慈善的观念”也是不对的。“权利的观念”是社会主义教育派的观点,要求“教养机会均等”,但“他们还是重教不重养,只知教而不知养”。无养而教,无异于空谈。
      另外,我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存在较大的贫富差距,各地教育经费也有着多寡之分。
      在《教育机会均等问题》一文里,邰爽秋以江苏省为例,通过各县年教育经费总量和初级小学年生均经费两项指标进行了比较,发现了“有重大的问题在内”,那就是成倍的差距,而“从儿童教育权利的眼光看,从教育机会均等的眼光看,实不愿意看见这种差异的存在!”
      由此,邵爽秋批评了当时中国教育界的一种误谬的观念,“以为一地方的教育经费,只应拿来办一地方的学校”,“这种见解,可算狭隘到十二万分!”所以,要用“天下为公”的教育思想,即采取社会主义的教育理想,反对狭隘的地方主义,“以社会之款办社会之教育”。不要“以为国税应办国校,省税应办省校,地方税应办地方学校”,“彼此可以不负责任”。中央政府更应该“务期补救各地方教育经费不均齐的现象,而谋全国儿童教育机会均等之实现”。
      (二)教育经费增高
      果如上所述,就势必要增高教育经费,“则教育经费愈增高愈足以增加贫民的疾苦,结果不但不使人民欢迎教育,反而使他们恨死教育了!”针对这一点,邰爽秋提出了八个增加教育经费的要素,即:增高国民富力,开辟教育富源,利用无益资财,改良教育税制,扩大教育单位,鼓励人民协助,防止行政流弊,减免无形消耗。
      其中,邰爽秋认为“中国社会上最无益的产业,要算庙产了”,“留在那班为蠹社会的僧阀手里,不拿来创办教育,岂不可惜?”
      关于寺庙的管理和庙产的利用,从清末开始就有了讨论和行动。民国建立后,即颁布了《管理寺庙条例》,计划将全国佛教寺产纳入社会公益事业,但遭到了部分佛教界人士的反对。至1927年时,冯玉祥以打倒迷信为由,将少林寺、白马寺、相国寺等收归国有,同时,还将僧尼三十万众,勒令还俗。从而使庙产利用问题的讨论愈演愈烈。
      邰爽秋参与了这场大讨论,并在1928年写著了《庙产兴学运动——一个教育经费政策的建议》一文,次年,又编著了《庙产兴学问题》一书。邰爽秋认为,发动庙产兴学运动的目的,是“划拨过剩庙产,创办教育”,从而“铲除僧阀”、“解放僧众”、“利用庙产”、“创办教育”。关于“利用庙产”,邰爽秋指出要“划拨庙产建设工厂及补习学校,促进还俗僧尼职业教育;建设国立佛学院,昌明佛学;保护名山胜迹及其美术品;拨留年老及不愿还俗僧尼之赡养费;余款一律充教育经费”。至于“创办教育”,更是要从“由大学院以全国为单位支配补助省县地方,以谋教育之普及;提倡天才教育;提倡教养学校及育婴学校;促进民众教育;促进免费教育;设立清贫聪颖学生之奖学基金;恢复师范生待遇;提高教育人员待遇;推广职业教育”等方面落实。
      庙产兴学在国内产生了重大反响,一时间,反对派与赞成派对峙,中立者与漠不关心者骑墙。时任内政部部长的薛笃弼建议改僧寺为学校,并颁布了修订后的《寺庙管理条例》。按照政府的法令,各地政府“便以兴办教育慈善事业为名,将地方寺庙强行接收”。但由于佛教界人士的强烈反对,“政府也惟恐引来更大的风波,影响民心拥戴”,于是将《寺庙管理条例》废止,另行公布了《监督寺庙条令》,立意和措辞上虽比《寺庙管理条令》和缓,但对佛教并无积极的整理,“掠夺庙产的风潮,也并未因此遏止”。对此,邰爽秋评论道:“我相信这个运动尚在开始时期,将来能否成功,还看我们努力,提倡庙产兴学的同志们,向前奋斗!莫把党国要人敷衍僧界的酬酢和电报,看做僧阀们的胜利,致被他们窃笑!”由此可见,邰爽秋对于庙产兴学的坚定支持和信心。
      (三)教育经费独立
      有关教育经费独立问题,邰爽秋在《教育经费独立问题》一文中,介绍了美国教育经费独立的城市在学生人数、教师工资、教师受教育程度、学校用地、教育政策延续等方面都好于教育经费不独立城市的情况。当然,“以上所说虽说偏于美国城市教育方面的情形,但是其中所包含的原则,拿来解释中国教育经费应该独立的理由,差不多完全可以适用”。进而,邰爽秋提出了教育经费独立的八项主张:教育基金之确定,教育税源之划分,预算制度之独立,加税权力之独立,征收机关之独立,保管机关之独立,用款权力之独立,审核机关之独立。

    推荐访问:中国教育 行政学 贡献 理论 邰爽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