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邢继柱:喜马拉雅艺术中的金铜佛造像系列收藏

    时间:2021-06-04 20:02:0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wutd/wutd201308/wutd20130819-1-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wutd/wutd201308/wutd20130819-2-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wutd/wutd201308/wutd20130819-3-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wutd/wutd201308/wutd20130819-4-l.jpg
      编者按:6月22日,芷兰雅集艺术月谈第44讲邀请邢继柱先生主讲“喜马拉雅艺术中的金铜佛造像系列收藏”。邢继柱,1961年生于天津,1982年获西北工业大学飞机设计专业学士学位,曾在航空部六零一所负责设计某型号战斗机项目,荣获集体二等功。1989年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制造工程专业硕士学位,任航空部中兴公司工程师。1992年成立瑞宝公司,专业从事计算机系统集成、行业应用软件开发及服务工作。2002年开始收藏金铜佛造像、明清家具、明清织绣、油画及国石,是我国收藏界代表人物之一。
      佛教造像艺术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产物,兴起于印度与希腊文化交融的犍陀罗时期。公元1世纪,大月氏人建立了贵霜王朝(Kushan Empire,约60-375年),定都犍陀罗(Gandhara。今巴基斯坦北部和阿富汗东北边境一带)。这里曾被希腊人长期占领,留下了诸多希腊风格的雕塑艺术。犍陀罗人汲取古埃及、希腊、罗马、波斯的雕刻手法,并加以发展,形成表现美的比例、和谐的几何形体和真实、焕发生命力的人体雕塑艺术。犍陀罗佛像头顶上的肉髻被希腊雕刻中常见的优美自然的波浪式卷发所覆盖,佛像着通肩式袈裟,其样式类似希腊罗马雕刻的长袍,衣褶厚重。面部表情平淡、高贵,半闭的眼睛流露出沉思内省的神态。
      佛陀的人神合一的雕像表示是从公元1世纪的北印度开始出现的,主要源于两个地区:犍陀罗和马土腊(Mathura,又译秣菟罗、马图拉,位于今印度中北部)。
      公元2世纪,贵霜王朝国力强盛,在文化发展方面融合了古印度、波斯及希腊文化,统治者效仿阿育王推崇佛教。由于信徒对偶像崇拜的需要以及大乘佛教影响的普及,佛像在这一时期已被创作出来,犍陀罗艺术成为主要表现佛教题材的工具。
      犍陀罗雕塑揭示了希腊艺术对它的影响,“人神”的概念明显是受到希腊神话文化的启发而来的。
      笈多时期(Gupta Dynasty,约320年-540年)的佛教雕刻艺术中心有两处。一处是马土腊;一处是萨尔那特(Sarnath,我国唐朝时译作“鹿野苑”),位于犍陀罗地区北部(今巴基斯坦北部斯瓦特河谷地区)。两大中心在继承贵霜时代犍陀罗和马土腊雕刻传统的基础上,遵循笈多时代的古典主义审美理想,创造了纯印度风格的笈多式佛像(即马土腊式佛像、萨尔纳特式佛像),代表着印度古典主义艺术的最高成就。
      马土腊式佛像较犍陀罗佛像更加印度化,比贵霜时期的马土腊佛像更加理想化,印度人脸型,在艺术表现上更强调健壮、华丽、裸露的肉体美和力量感,佛像着偏袒右肩式大衣,薄衣透体,犍陀罗佛像的波浪式卷发已变成螺发的形式。最典型的特征则是半透明的湿衣效果,衣纹细密,代表作有“马土腊佛陀立像”等。
      萨尔纳特式佛像与马土腊式佛像造型类似,充满了宁静、内向、和谐的基调,最典型的特征是显露裸体的全透明衣纹效果,代表作有“鹿野苑说法的佛陀”等。
      西北印度铜造像:喀什米尔风格造像
      西北印度铜造像以喀什米尔风格为代表,主要创作于6-12世纪。喀什米尔是印度佛教传播和发展中心,原古犍陀罗一部分,位于喜马拉雅山西段。公元6世纪开始制作佛像;7-8世纪,本地艺术风格形成,融入了古希腊、波斯、中亚及印度本土等多种文化艺术风格。主要承袭了具有古希腊雕刻手法的犍陀罗艺术和笈多时期马土腊及萨尔纳特造像艺术。喀什米尔地区金属矿藏丰富,冶炼技术发达。通常采用黄铜,整体铸造佛像;像身多不鎏金,抛光处理细致;躯体光洁亮丽,肌肤圆润光滑。镶嵌工艺是其特色,主要有嵌银(佛像眼部、白毫)和嵌红铜(佛像眼角、唇部),这一工艺也影响到了西藏西部的浩像。
      在材质上,7-12世纪,喀什米尔地区使用中等比例黄铜,含锌量介丁10%-25%,含有5%左右的铅及少量的铁和锑,基本不用锡。东北印度铜造像:帕拉风格造像
      帕拉王朝(Pala Dynasty,约750-1199年,又译波罗王朝)位于今印度比哈尔邦、两孟加拉邦和孟加拉国一带,曾是印度佛教,密教的研究中心。中世纪时代(约7-13世纪)是印度教美术的全盛时期,印度教跃居统治地位。8-12世纪。帕拉王朝创造了印度佛教造像艺术的最后辉煌——帕拉风格(波罗风格),对我国西藏造像艺术有一定影响。13世纪初。伊斯兰教势力入侵后,印度本土佛教及佛教艺术随之灭亡。
      帕拉风格造像堪称多元文化艺术的融合。具有浓厚的密教色彩。通常采用黄铜,整体铸造佛像;像身多不鎏金,一些施以泥金;有时运用嵌银、嵌红铜,嵌宝石的工艺技法,在装饰艺术上,喜用敲刻出的梅花点对衣着进行装饰,周身以珠宝项链、圣带及钏镯等作为装饰。其主要影响区域为西藏。
      尼泊尔铜造像:尼泊尔风格造像
      尼泊尔是佛教发源地,位于喜马拉雅山中段南麓。公元前6世纪中叶,释迦牟尼诞生在今尼泊尔境内(蓝毗尼)。公元前3世纪,在印度孔雀王朝第三世阿育王的推广下,佛教在尼泊尔正式传播。公元4世纪末李查维王朝(约400-879年)时期,印度教在尼泊尔与佛教密宗思想相互吸收,并行发展,自由融合。传统的尼泊尔艺术来自加德满都河谷一带,纽瓦尔人擅长建筑、雕塑、绘画及铸造。公元9世纪起,李查维王朝终结,尼泊尔由东北印度帕拉王朝控制。公元13世纪起,马拉王朝统治尼泊尔6个世纪,大力推广印度教。至公元18世纪,印度教已在尼泊尔占据主导地位,并成为尼泊尔国教。
      10-12世纪是尼泊尔造像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造像铜质温润,鎏金苏黄。风格清新朴实,人物造型充满活力,融入了世俗化的审美情趣,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12-14世纪的尼泊尔风格造像庄严神圣、造型标准、做工精细。因佛教受到广泛推崇,造像数量增多,满足了民众对佛教信仰的普遍需求,对西藏、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及内地造像艺术影响深远。
      西藏西部铜造像
      古代西藏西部地区,阿里曾由象雄王国统治,除吐蕃时期(约600-842年)内,该地区在政治上较独立于卫藏(前藏和后藏);拉达克位于喀什米尔东南部,是藏族人民的居住区之一,现由印度和巴基斯坦控制。

    推荐访问:喜马拉雅 造像 收藏 艺术 系列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