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超级PK

    时间:2021-05-28 16:01:2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国家军事战略是一国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社会显得十分重要。自从西方对外扩张、在世界范围争夺利益以来,军事战略的脉络就越来越清晰,成为指导国家战争和战役战术的重要理论依据和指导原则。大国有军事战略,小国也有,只是大国的政治影响力大、范围广,其军事战略更加引人注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进入冷战时代,两国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同时拉拢同盟国进行政治对抗,形成了世界范围的两个阵营,军事力量的对抗成为政治对抗的主要形式。因此,两国军事战略的制订在这个时期尤其重要,必不可少。美苏作为对抗的两个超级大国,它们的军事战略制订都以对方政治、经济、科技和军事为重要参照对象,具有强烈的针锋相对性和明显的因果关系。
      苏联军事战略是苏联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为苏联的全球利益服务,其实质是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并在很大程度上受美国军事战略的制约。二战结束后,苏联根据实战经验和世界军事政治斗争的新格局制订其军事战略。其核心一是以美国为主要敌人;二是结盟搞对抗;三是着眼于核战争的特点。俄罗斯军事战略则针对新的世界政治环境和俄国家经济基础,军事战略内容上强调战略防御性,同时放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治承诺,企图利用核武器震慑妄想以俄为敌的国家和组织。显然,苏联和俄罗斯的军事战略都把核武器作为国家重要军事手段。
      美国军事战略是依据美国国家战略制订的策略,直接服务于国家战略。冷战时期,其军事战略的制订参照苏联军事力量和世界军事技术的发展状况,以苏联为主要对手,以欧洲为战略重点,在全球进行军事行动。其实质是与苏联争夺军事优势,旨在保持西方盟主地位,夺取世界霸权。冷战结束后,其军事战略多次修改,但核心内容未做调整,目标转向更广泛的国家。小布什上台后,军事战略的核心进一步强化,称霸世界的野心更加露骨,手段
      更加多样,行动上更加积极主动。
      
      苏联“积极防御战略”(1945~1953)PK美国“遏制战略”(1945~1952)
      
      二战结束后,美国首先开始孤立、包围苏联。1947年,美国国务院政策委员会主席凯南首先提出了对苏联进行
      “冷战”,采取“包围遏制”的政策,主张在苏联可能危害西方国家利益的任何地方,坚决与之对抗。其后,丘吉尔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讲,发出了冷战开始的信号。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总统杜鲁门决定以“遏制战略”作为美国的军事战略,其主要内容是:控制西欧、日本,巩固美国的霸主地位;包围遏制社会主义国家,同时向亚、非、拉地区扩张;准备对苏联和其它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大规模常规战争。
      
      对此,斯大林则以“积极防御战略”作为回应:筹备成立华沙条约组织,从政治上、军事上拉拢控制东欧,以巩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取得的成果;增加防御力量,大力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向东欧及东北亚派驻大量军队,作为前沿防御力量,组建独立的国土防空军,加强军事训练;强调以陆战为主的诸军种协同作战原则,和按比例协调发展诸军事的原则;加紧研制核武器,打破美国的核垄断。
      这一时期,美苏之间的交锋主要集中在欧洲。首先,为了与美国争夺东欧各国的控制权,苏联不同程度地介入到匈牙利、阿尔巴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和波兰的国内政治斗争中,帮助这些国家的共产党掌握政权,其中以1948年发生的捷克斯洛伐克“二月事件”最为典型。这些国家的资产阶级政党遭到清洗,上台的共产党政府也基本上听命于苏联的指挥棒,这一切都为华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当然,也有不服从苏联、敢与之公开对抗的,比如南斯拉夫的铁托。
      清除掉西方在东欧的影响后,苏联又与西方在德国的分与合上发生了激烈冲突。为了获得100亿美元的战争赔偿并逼迫美英法三国放弃分裂德国、成立西德的企图,苏联从1948年6月24日开始全面封锁柏林,切断其与西方占领区的所有陆路和水路交通,第一次柏林危机爆发。其后,西方对德国苏联占领区实行反封锁,双方军队严阵以待,大战一触即发。面对美国的“遏制”,苏联的“积极防御”不具备与之全面对抗的能力,最终被迫妥协。1949年5月12日,苏联与西方三国同时解除封锁和反封锁。同年9月20日和10月12日,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分别宣告成立。
      第一次柏林危机是美苏在冷战中的首次正面交锋,两年后,远东朝鲜战争爆发,美苏再次站到了对抗的两边。与第一次交手有所不同的是,这次苏联多了一个得力帮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朝两军在苏联的援助下,经过三年苦战,最终迫使美国在谈判桌上签下了并不代表胜利的停战协定。可以说是中苏朝三国联手打破了美国在远东对社会主义阵营的“遏制”。而最值得一提的是,朝鲜战争是美苏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真刀真枪的实战对抗:苏联秘密派遣的数个战斗航空兵师与美国空军展开了激烈的空战。当时,美苏两国不约而同地将此事列为最高机密,一直尘封至苏联解体之后。这也是美苏在冷战中少有的“默契”之一。
      
      苏联“火箭核战略”(1954~1964)PK美国“大规模报复战略”(1954~1960)
      
      面对苏联在核武器方面取得的惊人进展,美国认为必须依靠核武器进行“大规模报复”。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在1954年1月发表对外政策演说时说:“目前的基本决定是,主要依靠一支强大的报复力量,用我们选择的武器,在我们选择的地方立即进行报复。”。这一思想被艾森豪威尔政府采纳,并以此制订了“大规模报复战略”,一方面加大对战略导弹研究的投入,力求尽快弥补“导弹差距”;另一方面在自己优势领域增加核打击的数量。美国的“大规模报复战略”主张打“闪电式”核大战,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展开全面核战争;扩充海外军事基地,建立“核军事包围”;推行“战争边缘”政策,避免美国直接送入地区性战争。
      此时,苏联的国内外形势可谓“春风得意”——1954年起苏军开始装备核武器,1955年5月14日成立华约组织,1960年建立战略火箭军。这期间,洲际弹道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对苏联军事战略的制定显得尤其重要。赫鲁晓夫觉得自己的战略核武器已具有很大优势,“积极防御”的战略显然过时了。他提出“火箭核战略”,把发展洲际弹道导弹置于最优先的地位。赫鲁晓夫曾多次在公开场合宣称,如果爆发战争,苏联可以让一个或几个西方国家“从地球上消灭”。苏联的“火箭核战略”强调未来战争必然是火箭核大战,否定局部战争和常规战争;强调战略进攻,否定战略防御,主张先发制人,速战速决;强调火箭核突击的作用,否定以陆军为主、诸军种协同作战的原则,意图争夺火箭核优势。
      这一时期,美苏的军事交锋事件主要有三个:U-2被击落事件、第二次柏林危机的爆发和古巴导弹危机。在U-2被击落事件之前,赫鲁晓夫在外交政策上一直施行所谓“和平竞赛”、“和平共处”、“和平过渡”的“三和路线”,对西方进行妥协和让步。然而从1956年起,美国开始派出U-2飞越苏联上空进行侦察,获取了大量情报。根据情报显示,苏联并没有其宣称的那么多洲际弹道导弹,这一点对美国制定“大规模报复战略”提供了重要参考。
      1960年5月1日,美国一架U-2再次对苏联执行侦察任务时被击落,飞行员鲍尔斯被俘。这一事件令赫鲁晓夫大为光火,其外交思想由保守转为激进,进而影响到了苏联军事战略的制定,产生了典型冒险主义的“火箭核战略”。此后,苏联在1961年8月发生的第二次柏林危机中显得十分强硬,下令修筑柏林墙的决定震惊了西方。美国总统肯尼迪向西柏林增派1500名军人后依然束手无策。不过,既然是冒险就必然有头破血流的时候。第二次柏林危机刚刚暂告结束,美苏又爆发了古巴导弹危机。面对来自后院的致命威胁,肯尼迪一开始便摆出一副“不惜打核大战”的架式。此时,苏联的洲际弹道导弹在数量上并不多,性能上也不是很过关,赫鲁晓夫的底气明显不足。“在眼珠子瞪眼珠子的时刻,俄国佬先眨了眼睛”。赫鲁晓夫最后只好让步,他的冒险主义彻底失败了。

    推荐访问:PK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