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十驾斋”主叶文玲的“无尽人生” 叶文玲

    时间:2020-08-17 07:16:1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叶文玲,中国当代著名小说家,浙江省文联副主席兼浙江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因属马,黄苗子老人为她的书斋题名“十驾斋”。在长达五十多年的辛勤笔耕中,叶文玲创作了九百多万字的文学作品,影响了一大批读者和文学爱好者。
      
      “文学之梦”在玉环楚门起步
      
      1942年11月4日,一阵婴儿畅亮的啼声,从浙江省玉环县楚门镇叶家的一间老房子里传出,这个刚降生的女婴就是叶文玲。叶文玲的父亲是一家南货店的营业员,家里只要粮米够了,他对家事就不管不问,但有两个优点让叶文玲觉得可敬:一是他比较重视子女的文化教育,宁可“脱衣当裤,也要使子女深造成有知识的人”;二是他在朋友和乡亲面前有一副侠肝义胆,甚至在极有风险的岁月中,还资助过党的地下工作者,因而以“开明士绅”和“统战对象”的身份得到了中共玉环县委统战部、党史办的充分肯定。叶文玲的母亲是位心灵手巧、勤俭持家的好母亲,在叶文玲父亲去世、家道破落后,是她用一根针为人缝衣绣花来养家糊口……母亲不仅教会了叶文玲一手针线活,还无形中成了她学会如何做人做事的启蒙良师。
      也许是楚门古镇六百多年的人文历史对她的无形熏陶,也许是绣花女出身的母亲艺术细胞在她身上的遗传,还有后来成为评论家的哥哥叶鹏对她的鼓励和指点,让她渐渐爱上了文学。还在楚门城隍庙里读小学前,叶文玲就能背诵许多唐诗宋词;五岁上小学一年级时,她就看了很多连环画;到上三年级时,她已从看“小人书”转向读更有味的“大人书”了。因此,她写的作文也常在全校夺冠或让老师当做范文在班上读。当在温州读中学的哥哥叶鹏星期天从学校带回一本鲁迅先生的“大书”时,她虽然把“阿Q”念成了“阿圈”,却一口气将鲁迅先生的小说《阿Q正传》“半生不熟”地连读了三遍,还会向家人讲阿Q如何跟人打架和打自己嘴巴的事情,逗得全家人哄堂大笑。哥哥叶鹏看到妹妹对文学如此酷爱,就向她介绍鲁迅先生和文学方面的知识,这让她受益良多。
      1957年夏天,叶文玲从楚门初中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浙江省重点中学台州黄岩高级中学。当自己的“文学梦”在高中阶段有了新的意境,并希望能考上北大中文系之际,一场全国性反“右”斗争的“人祸”突然殃及她的全家。由于她在复旦大学读书的哥哥叶鹏听了苏联美学专家上课后随意对同学说:“来我们复旦讲学的这位苏联美学专家讲中国的龙象征凶恶,其实中国龙的美学含义是伟大、吉祥和喜庆,讲话的人根本不懂中国文化的内涵。看来这位苏联美学专家不过是个萝卜,我们可不要将他当成象牙。”这话被班上一位“情敌”报告给了学校,叶鹏一夜之间就被打成了“右派”并“发配”到河南洛阳邙山附近一所小学里,先当了好些年挑水、烧饭的工友,后来才开始教书。而她这个朴实的中学生,也无辜受到株连被迫退学。后来她又几次参加别的学校考试,虽然成绩优秀,但都被拒之门外。前途一片黑暗,无路可走的她曾产生过自杀的念头。
      一年后,被迫早早离开校园在生产队当记工员的叶文玲走进当地的一所幼儿园当上了一名“孩子王”。但由于哥哥的原因,加上家庭成分不好,她还没教到第二个学期就让一个“根子红”的村干部子女顶替了。后来好不容易等到一个到海岛当民办老师的机会,然而,20世纪60年代初又被学校以“大办农业”的名义,与几位家庭出身不好的教师一起“发配”到一个荒滩农场劳动去了。在农场干活一天只记三个工分,还不够买一个鸡蛋的钱;天天在海边水田里或沙滩上劳动,她的关节炎越来越严重,有时痛得连膝盖也弯不过来,后来总算被好心的场长安排到食堂当了名管理员。
      在身处逆境的那些日子里,远在河南的哥哥叶鹏给叶文玲寄来了一些古今中外的书籍,陪着她度过了漫漫长夜,并点燃了她心中的“文学梦”。繁重艰苦的工作之余,每当夜深人静时,她便点亮暗淡的煤油灯,开始进行文学创作。不久,她就写出了小说《我和雪梅》。叶文玲壮着胆将这篇“沾着草叶露珠般”的小说投到浙江省文联主办的《东海》文学月刊,日盼夜想了一个多月后,终于在1958年第六期《东海》上发表了。当两本带着油墨芬芳的《东海》样刊寄到叶文玲手里时,仿佛是一缕春风吹进了她的心扉,也吹来了一丝新的希望。
      此后不久,蒙冤在狱中劳改三年的父亲因病去世,她自然也受到了不小的打击。但在残酷的政治磨难面前,叶文玲始终把实现心中的“文学之梦”作为精神支柱,紧握手中的笔继续勤奋地进行创作,又陆续发表了短篇小说《真戏假做》、《两家亲》、《凤凰阿娇》。
      虽然日子过得比较艰难,叶文玲的“文学之梦”还是在故乡楚门这个小镇里起步了,是文学创作改变了叶文玲的命运,后来她常说自己是“系着毛蓝布围腰”闯入文坛的。
      
      “作家之梦”在中原大地实现
      
      河南是叶文玲的第二故乡,这跟她的先生王克起和哥哥叶鹏有着密切的关系。王克起出生在海边城市青岛,他是复旦大学中文系的高才生,与叶鹏是同窗好友。在叶鹏被打成右派时他仗义执言出面为其讨公道,本来已初定毕业分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的他因此受到了团内警告处分,改分配到河南南阳的内乡中学教书。患难之中见真情,叶鹏因此深受感动,也很欣赏这位老同学的为人和学识,就把妹妹叶文玲托付给了王克起。1962年夏天,叶文玲来到千里之外的中原大地,在内乡中学那半间小土屋里与王克起结为患难夫妻。
      王克起教学水平不错,后被调到郑州市区的一所高中当语文老师。经过艰难寻找,叶文玲也在郑州金水区工业办公室找到一份工作。
      叶文玲属马,她的性格跟马也极为相似,没有什么能捆住她善于飞奔的“四蹄”。她曾写过这样一段发自心底的表白:“我属马,驰驱不厌远的奔马,是我自策自励的象征。对我来说,最大的欣慰是:在我辞世之前,我还握着我的笔。”在黄河之滨这片被叶文玲称为“第二故乡”的中原大地上,她又做起了“作家梦”,重新开始文学创作。1963年4月,她又在《东海》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小说《春倩的心事》。
      然而刚过了几年安定的生活,“文革”便开始了。王克起被贴大字报、批斗、游街,身心受到了严重摧残。而在区工办毛泽东思想学习班里当辅导员的叶文玲,作为“三家村黑帮”家属被逐出区工办,到离郑州市区二十多公里外的郊区一家工厂当车间冲压工。她每天上下班要骑自行车来回跑五十公里,繁重的工作让她常常累得头昏脑涨。她先后抚养了女儿海音、海丹和儿子海靖,当时家里的条件根本就无钱雇保姆,她每天要上班不能带孩子,只好用布带将海音、海丹拴在床脚上保安全,将小儿子海靖放在附近的一个旧养马场内自由“放牧”。
      十年“文革”中,全国几乎所有的文学期刊都停刊了,许多著名的老作家都被当做“臭老九”关进了牛棚,叶文玲再度被迫停止了文学创作。但在“文革”后期,当一些人仍在忙于“闹革命”时,她又悄悄地继续在文学之路上跋涉了。那年月,人们的物质生活仍然贫乏,但叶文玲的精神生活却是富有的,文学成了支撑她精神世界的常青树。
      叶文玲一家五口人住在十九平方米的陋室里,家中只有一张桌子可供写东西。她的先生王克起每天下班后要在这张桌子上备课,孩子放学后要在这张桌子上做作业,既当工人又当作家的她也想用这张桌子创作,怎么办?叶文玲灵机一动,就将家中那台缝纫机的台板当成了创作的“案台”,坚持在狭小的缝纫机台上“伏案”创作。叶文玲创作要用大量的稿纸,她的工资每月只有几十块钱,必须用于生活开支,即使拿来买稿纸也买不了多少。她就叫先生向学生讨些废旧作业本和废卷纸来当草稿纸,在学生们用铅笔写过的旧作业本上,她再用圆珠笔或钢笔重写一遍;学生们考试过的废试卷,她就翻过来在背面写。王克起对妻子的创作也很支持,他备完课之后,会帮叶文玲将写在草稿纸上的作品,整整齐齐地抄写到正式的稿纸上去。
      随着“文革”的结束,中国的文艺百花园开始了全面的复苏,叶文玲终于迎来了艺术的春天:1977年3月、5月、11月,她的小说《丹梅》、《飘雪除夕》、《年饭》,先后在《人民文学》杂志头条发表,一时引起文坛关注。这一年的秋天,受人民文学杂志社的邀请,她赴北京远东饭店参加了由《人民文学》总编辑张光年先生主持的短篇小说座谈会,会上她有幸见到了光临会议的我国文学巨匠茅盾和多位大名鼎鼎的老前辈,聆听了他们的亲切教诲,她创作的劲头更足了。
      1978年,又是一个丰收年。这一年5月9日,她应邀参加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严文井先生主持的全国儿童文学创作会议,亲耳聆听了儿童文学创作大师冰心先生热情的演讲,并与冰心先生同榜获奖。
      1979年是叶文玲“作家梦”实现的一年,由于创作成绩突出,她从一个业余工人作者被破格吸收为“文革”之后的第一批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圆了心中半辈子的“作家梦”。这一年她还出席了全国四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并当选为第三次中国作家代表大会的主席团成员。之后,在河南省文坛苏金伞等老前辈的扶持下,她冲破了政治上和人事体制上的种种阻力,从工厂调进了河南省文联当专业作家。
      中原大地是叶文玲的第二故乡,也是她文学创作的广阔绿洲。可以说在黄河之滨的中原沃野上,叶文玲获得了文学创作的巨大丰收。
      
      “人生之梦”在西子湖畔圆满
      
      1986年夏天,在中原大地工作生活了长达二十四年的叶文玲,带着一腔无法忘怀的乡情,惜别黄河之滨的第二故乡回到西子湖畔,在浙江省作家协会当专业作家。
      故乡,是叶文玲创作的摇篮。她在不断完善自己人生的同时,又悄悄开始深挖创作中的另一个广阔的世界:人的心灵世界。
      早在1982年的3月,叶文玲从河南回乡探亲路过杭州听说巴金先生来到杭州,下榻在杭州饭店疗养,就急忙前去探望。在杭州饭店房间的阳台上,巴老与叶文玲对面而坐。望着故乡西湖的美丽风光,叶文玲向巴老谈起了1962年从浙江去河南的二十年的曲折经历。听着听着,巴老有些激动地流下两滴清泪,说:“文玲啊,这些年你写了不少东西,我看过你写的散文、小说,写得不错,但我觉得你应该写一写你和你哥哥去河南的这段往事。你们兄妹的遭遇就是我们中国这一代知识分子真实的命运写照。”巴老这位中国文学巨匠的泪水让叶文玲心灵震撼,巴老的话语如重槌击鼓,催生了她创作长篇小说《无梦谷》的念头。
      《无梦谷》是一个大题材,叶文玲用了半生的生活积累,回河南后就进行长达数年时间的构思和酝酿,直到回到浙江后的1987年初冬,她才动笔撰写这部长篇小说的第一稿。谈到这部长达五十万字小说的创作,叶文玲深有感触地在《过时的话语》一文中写道:“当我终于开启了心闸,五十万字的初稿犹如一个未足月的婴儿被强力早产,狗头猴面,血污斑斑。但我未草率地剪断他的脐带,让他就这样连着我的心、我的血,我以心血滋养着他,从冬天到春天,从春天到冬天,往复延续竟至八年。这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发疯’般地快速和修改时间的漫长与艰难,使我一次次意识到内心体验的痛苦和丰富,使我实实在在地验证了这个真:一旦启开了心扉,写作就不是写作,而是心河滚滚流出……”
      这部类似于自传体的长篇小说,紧紧围绕着楚汉、楚涧、鲁越三位年轻知识分子在20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由于受“反右”斗争和十年“文革”及家庭背景的影响,学业、工作、爱情、生活遭遇了许许多多的苦难和挫折,在改革开放前后又通过自己的顽强努力,最终改变了人生命运。文中的主要人物就是作者和哥哥、夫君的缩影,有些场景就是作者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有些细节可以说是作者的亲身经历,读后让人同情、气愤、流泪、震撼和高兴,可以说五味俱全。作品体现了作者在创作中的人文立场高度,并揭示了“人生不可无梦,也不可长梦不醒”这一作品主题。
      这部长篇小说初稿是叶文玲1988年冬天在故乡玉环楚门写成的,1993年在北戴河、青岛、杭州三地修改和完稿,从准备到定稿前后历时八年时间。1994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后,在国内外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
      2001年,叶文玲开始创作她酝酿已久的另一部长篇小说《无桅船》(也称《三生爱》),这部揭示了“女人是永远不沉的船,男人是船上的桅杆,爱是永不降落的风帆”的作品在2003年完稿后,又花了近三年时间修改,直到2006年底才正式出版。许多评论家和读者称赞它是一部关于女性生存境遇、命运纠葛和展示人性善恶美丑的好书,该书既是为女人写的,也是给男人看的,很像冯梦龙的《警世恒言》。随后,她又花了几年时间创作了另一部长篇小说《无忧树》。在2008年将《无梦谷》、《无桅船》、《无忧树》这三部长篇小说合成“无尽人生”三部曲,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2010年年初,在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等领导的支持下,继1994年出版了《叶文玲文集》1~8卷后,今年9~16卷由作家出版社全部出齐。这部文集呈现了她一条不同寻常的人生和文学之路。哥哥叶鹏闻讯后特意为她作诗一首祝贺:“最忆蹒跚长塘镇,丫髻双�杜鹃春。一曲心香惊艺坛,七彩梦瓣织美文。秋风秋雨鉴湖侠,黄尘黄沙敦煌神。无尽人生三部曲,展巷笑迎书中人。”这首诗正是叶文玲艺术人生的写照。■
      
      (责任编辑/金 翎)

    推荐访问:无尽 人生 十驾斋 “十驾斋”主叶文玲的“无尽人生” 叶文玲文学馆在台州开馆 语文教学之友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