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2018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会_解读《海峡两岸医药卫生合作协议》

    时间:2020-08-15 07:21:3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本着维护人的健康价值,保障海峡两岸人民健康权益,促进两岸医药卫生合作与发展,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就两岸医药卫生合作事宜,经平等协商,达成协议如下……”
      2010年12月21日,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领导人第六次会谈在台北登场,海协会会长陈云林与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当天签署了《海峡两岸医药卫生合作协议》(以下简称《协议》)。这个以两岸同胞的生命健康权益提供更有效保障为宗旨的协议,不仅为两岸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合作空间,也成为两岸两会重启协商以来所签署的最具广泛社会意义的协议之一。
      纵览《协议》全文6章30条,高度的可操作性、与民众利益息息相关的条款,为两岸交流乃至两岸关系发展提供了一份有力的“健康保证”。根据这份协议,两岸将在传染病防治、医药品安全管理及研发、中医药研究与交流及中药材安全管理、紧急救治等4大领域开展密切合作。合作防疫为两岸交流加固安全网
      《协议》:两岸将就传染病的检疫与防疫、资讯交换与通报、重大传染痛疫情处置、疫苗研发及其他事项,进行交流与合作。
      两岸医药卫生领域交流已有20多年的历史,随着两岸关系的发展,交流的规模和层次逐渐提升,形式也从一般性参访逐步向两岸合作转化。2003年初,两岸相继发生“非典”疫情,祖国大陆医疗界积极与台湾同仁开展疫病防治的交流与合作,通报疫情等相关信息。台湾疫情加重后,两岸有关医疗团体密集举办了5次不同形式的防治“非典”学术研讨会。卫生部通过中华医院管理学会、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等民间渠道,及时向台湾有关民间团体通报大陆“非典”疫情,提供诊断标准等防治“非典”技术性资料。从此,在传染病预防控制方面,两岸有了第一次密切合作。
      “非典”之后,先后在台湾、大陆及港澳多次召开“华人健康平台会”和“海峡两岸传染病研讨会”,每年均围绕当年流行的传染病进行研讨和交流。从2005年11月建立两岸传染病信息沟通机制至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台湾疾病管制局双向沟通传染病信息累计达百余次。特别是2008年两岸两会重启协商机制以来,两岸通过民间组织、医疗学术团体、专家学者,相互参访、共同举办学术会议,交流领域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中医药、卫生事业管理及医药科技发展信息等诸多方面。联系渠道的建立及两岸卫生领域的积极进展,无疑为两岸两会商签医药卫生合作协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协议签署后,两岸重大疫情和紧急医疗救治通报及应急处置制度化、规范化,将为保障两岸民众健康福祉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两岸生物医药业合作前景广阔
      
      《协议》:两岸将就医药品安全管理及研发建立合作机制,就非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LP)、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eP)及生产管理规范(GMP)的检查,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通报、处置与追踪,伪、劣、禁及违规医药品的稽查并交换资讯及追溯其来源等两岸医药品事项,建立合作机制。
      在台湾,生物技术医药产业被列为6大新兴产业之一,先进的医疗服务理念与技术,是大陆民众渴望惠及的;在大陆,新医改政策预计投入8500亿元人民币,建立基础医疗体系,其庞大的市场,是台湾业者渴望触及的。而早在本次两岸两会签署《协议》之前,已有诸多业者在新药以及新疗法的合作上,走在政策法规的前面。两岸医药产业业者希望通过业内合作的方式,同步打开两岸市场。但无奈于医药领域牵涉诸多政策层面,两岸业者只能看着市场“望药兴叹”。
      台湾生物技术界、医药界普遍认为,如果按照大陆对制药企业准入的相关规定,以目前台湾企业的能力,获得大陆药品批文并在大陆上市的企业,可以说寥寥无几。究其原因,台湾医药企业大多为中小型企业,无力提供庞大资金支持以及耗费长时间来获得大陆药品批准文号。不少台湾医药业者建议,大陆对台湾制药企业转入或可比拟大陆间接认证台湾医师执照的办法(即台湾医师可间接凭证换取大陆医师执照并在大陆执业的方法);在药品及医用耗材等及与健康卫生有关的产品上,台湾的药品、医用耗材企业都已经过GMP认证(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其产品质量也备受岛内民众信任。大陆有关部门可以先间接认证在台湾使用多年、质量安全皆有保障的台湾制药企业的药品批准文号。而诸如成药。中成药和健康食品、医用耗材、医疗器械,都可参照此方法进入大陆市场。这种做法,既满足台湾医药界希望进入大陆市场的期盼,又能保障大陆民众用药的安全。
      另一方面,随着两岸签署《海峡两岸医药卫生合作协议》,也将势必推动两岸在新药研发及临床试验的合作,未来朝向免除重复临床试验方向推进。岛内医药业者预估,如果两岸能免除重复的临床试验,将给新药上市时间缩短约1年半至2年的时间。
      
      中药研发是两岸合作重点
      
      《协议》:两岸将展开中医药研究及中药材安全管理合作,内容包括中药材品质安全标准及检验方法的交流合作,相互协助中药材检验证明文件查核及确认。
      中医药是海峡两岸的共同文化,也是维系两岸同胞感情的重要纽带。炎黄子孙理应携手同行,不断切磋中医理论和医技,使其发扬光大,造福两岸百姓。此次《协议》中对两岸中医药研究与交流合作的内容,也让不少两岸医药业者看到了未来两岸中医药领域合作的曙光。
      尽管两岸中医药领域的合作空间巨大,但多年来实质性合作却并不多。《协议》签署后,这样的情形也将得到明显改善。例如台湾在中药颗粒剂和粉剂方面的GMP认证起步较早,而大陆近年来则在中药饮片的GMP认证领域相对领先。协议签署后,两岸卫生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在这一平台上开展实质性交流,对中药的生产、保存、杀菌和泡制等环节,及中医问诊、处方、理疗等方面,达成共识、形成规范。又如,牛樟芝是台湾特有的物种,具有抗癌、保肝的功效,在台湾被誉为森林中的“红宝石”。在台湾,牛樟芝已被食用百年,但大陆却没有相关的医药史料记载,因而在大陆医药市场无法上市。《协议》的签署,将加强两岸中药材品质安全的评估力度,确保无论是出口台湾的大陆中药材,还是从台湾进口的中药材,都安全无虞,两岸患者也将由此享受标准化的中医药服务。
      再如,两岸中药的检测标准尚存在一定差异,大陆十分重视有效成分或指标成分的检测,中医理论的发展和现代分析技术的应用;台湾则更加重视安全性指标的控制,对重金属污染、农药残留量控制较为严格。《协议》签署后,两岸药品监管部门及行业协会也将共同探讨两岸互认标准和相关技术的合作,共同推动中药标准在国际上的认可,这对两岸中药进入国际市场无疑有着重大意义。
      
      紧急救治成为两岸患者福音
      
      《协议》:对在己方因重大意外事件 所致伤病的对方民众,提供紧急救治,协助安排收治医院,并采取其他适当医疗措施;重大意外事件发生方应尽速提供对方伤痛者名册。伤病情形、收治医院和联系方式,以及其他相关资讯;重大意外事件发生方于对方请求时,应积极协助办理伤病者转送事宜。
      两岸协同紧急救治危重病人早已有大量的成功合作范例,此次两岸两会协商将紧急救治写入《协议》之中,无疑对两岸患者都是一种福音。
      厦门五通码头距离金门最近、航程最短。“小三通”一直被誉为海峡两岸生命救助“绿色通道”,据厦门市红十字会资料,2002年6月7日,厦金航线为时年79岁的台胞饶永江开辟返台就医“绿色通道”,成为两岸首次协同紧急救治危重病人的先例。2008年8月31日,两岸海上直航开通后,厦门在此开设“生命救助绿色通道”,为通过厦金航线急需医疗救助的重危病人提供了便利,迄今“绿色通道”共救助了180多人,90%为台湾同胞。如今厦金航线已经成了台胞返台就医的“绿色通道”,但是,遇到台风、大浪停航,台胞返台救治仍有可能受阻。由此经两岸两会协商,从2006年开始实施两岸紧急医疗包机,为两岸危重病人送医争取了大量宝贵时间。
      近年,随两岸紧急医疗后送业务开放,不少医疗院所体系都希望争取加入这项服务,不过,受限于空中紧急救护的专业需要以及烦琐的申请手续,目前仍以国际SOS组织为主要服务机构。根据统计,2010年两岸医疗包机后送达20余次,安排病患搭乘一般民航班次,平均每个月也有20余人次,总计后送达人数超过200人。不过相关人士指出,医疗专机费用昂贵,除了投保岛外急难救助的相关保险,否则负担沉重。虽然两岸直航之后,民航班次、密度及航点都大幅增加,但由于后送时需要的座位数较多,两岸直航的班次,特别是热门航点几乎都是客满或仅剩零星座位,无法安排担架,因此病患常常需要留在当地,等待机位。未来两岸间的紧急救治也可通过此次协议的签署,进一步厘清合作思路,造福两岸民众。
      
      未来――
      
      台医疗观光可乘东风远航
      台湾医疗观光早在第五次两岸两会协商中即列入《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内容。此前,大陆也开放台湾在广东、上海、江苏、福建、海南5地设立独资医院,成为台湾观光医疗借力推广新平台。此次《协议》的顺利签署,无疑有利于推动两岸医疗合作向纵深方向发展。对于两岸而言,不仅意味着医疗技术、医疗管理模式有了对接的新空间,也为两岸医疗观光产业提供了新的机遇。
      资料显示,2010年1月至10月大陆游客赴台商贸旅游人次已突破132万,预计全年可突破150万人次,较去年增长超过70%。在目前两岸直航班次持续增加、开放大陆游客自由行指日可期等预期带动下,预计2011年大陆游客可为台湾带来近千亿元新台币商机,这些商机不仅将撒落旅游产业,还将惠及台湾的医疗产业。不少台湾医疗界人士预估,《协议》的顺利签署将在医疗观光产业方面催生新一波大陆赴台观光医疗潮。
      据美国《新闻周刊》预估,2012年亚洲的医疗服务市场将增长至44亿美元(约新台币1450亿元)。而2012年台湾国际观光医疗的人数将上升至10万人,产值将达60亿元,潜力可观。台北市立万芳医院国际医疗执行长、医疗副院长简正义认为,台湾医院的颅颜重建手术、活体肝脏移植、心脏移植、人工生殖、关节置换术等在亚洲属于强项,可与大陆互补,对大陆游客应有一定吸引力。
      2009年底曾成功促成大陆“高雄美容医疗观光团”行程的台湾“养生休闲保健协会”理事长周琮棠认为,两岸医疗交流应加速“观光化”脚步,在造福两岸民众之余,也拓展台湾观光经济的新领域。两岸医疗观光的发展程度,在政策上和民众认知度上有明显的落差,尽管可以从两岸报纸、杂志中看到大幅报道,但目前依旧没有可遵循的政策辅助,而此次两岸两会签署《协议》无疑为台湾医疗观光带来一股强劲的东风。
      他表示,高雄市医学美疗观光推展协会此前推动“健康照护白金升值方案”,联合全台逾100个团体代表组织全台医学美容观光大联盟,其中医疗种类繁多,例如美容整形、外科手术、高级健检等。他也分析道,根据2009年台湾生技医疗产业策进中心统计数据,两岸三地约有5000亿元新台币的美容医疗商机。但台当局“卫生署”推动医疗服务数年,每年产值却不到3亿元新台币,这也反映出台当局对政策层的关注严重不足,没有顺应当前潮流。他建议,台当局应将现行医疗服务策略修正为观光化,运用台湾的医疗优势带动观光发展,促成台湾医疗观光新产业,使振兴台湾经济的效益达到最大。台湾观光医疗发展协会理事长王笃行也认为,和其他地区相比较,台湾的医疗观光业尚处在萌芽阶段,去年营业额不到2000万美元,反观医疗观光较发达的新加坡、泰国等地,营业额已突破数十亿美元。虽然本次协议的重点在于医药认证、紧急救治方面,还没有深入到日常医疗问题上,但是未来肯定会慢慢地深入,未来台湾医疗观光可谓潜力无限。
      台湾医院多项评比名列亚洲第一,台湾的医疗服务对于大陆人士更有吸引力。资料显示,从2009年两岸“三通”基本实现到如今,已有400余位大陆游客体验了台湾医疗观光。
      面对大陆经济崛起,加上两岸同文同种的优势,目前台湾医疗机构也积极向大陆游客宣传台湾医疗观光资源,希望未来有更多大陆人士赴台体验医疗和健检的优质服务。台湾医疗观光对大陆最大的吸引力是什么?王笃行认为,台湾医疗品质为亚洲“四小龙”之首,西医临床医学和设备举世顶尖,医生素质也相当整齐,整体水平并不亚于欧美。在两岸三地甚至是全球华人世界,台湾在这方面拥有着明显的竞争力优势与吸引力,不仅医疗机构服务亲切、技术优良、设施先进,更重要的是医疗服务价廉物美。台湾很多治疗和检查费用仅为欧美等地的1/5,整形手术约为1/3,植牙假牙约为1/2。譬如,在美国进行肝脏移植手术需花费30万美元,而在台湾仅需9.1万美元即可完成。低价位无疑成为台湾医疗观光市场的最大吸引力。
      
      闽台可作为先行先试的重要基地
      近年来,闽台中医药交流方兴未艾。
      早在1988年,福建中医学院即开放对台中医学历教育,如今已涵盖博士、硕士、本科等不同层次的学历教育。
      1990年福建省中医药研究促进会成立后,连续多年召开“海峡两岸中医药学术交流会”;福建中医学院也多次举办“海峡两岸中医药学术研讨会”。
      2002年6月7日,厦金航线为时年79岁的台胞饶永江开辟返台就医“绿色通道”,成为两岸首次协同紧急救治危重病人的先例。
      2005年5月,厦门长庚医院正式破土动工,成为大陆首例台资医院。
      2006年,福州举行首届“海峡两岸四地中医药论坛”,并确定今后每2年举 办一届,为两岸三地中医药高等院校、研发机构和生产企业构建了一个交流合作平台。
      2008年,酋个闽台中医药博物馆在厦门建立:5月,位于厦门市海沧区新阳工业区的全国最大的台资合作医院厦门长庚医院正式开业。7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权厦门成立海峡中医药合作发展中心,以加强两岸中医药界文化和投资商贸的交流与合作。
      2008年8月31日,两岸海上直航开通后,厦门在此开设“生命救助绿色通道”,为通过厦金航线急需医疗救助的重危病人提供了便利,“绿色通道”迄今共救助了180多人,90%都是台胞。
      2009年4月,厦门召开首届“保生慈济与闽台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探讨两岸中医药交流合作的前景,促进两岸中医药事业繁荣发展。
      凭借独特的对台优势,闽台与台湾在两岸医疗合作上已先行一步,而随着第六次两岸两会协商签署《协议》,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闽台等地,也将成为两岸医药卫生合作先行先试的重要基地。
      
      思考――
      
      重大疫情防治:待协议规范
      据台湾媒体报道,此次《协议》,将由台“卫生署”食品药物管理局和疾管局等单位负责,针对两岸疫情信息交换、医药产业交流等方面进行合作,并互相承认认证、检验信息。
      2009年12月,厦门市中医院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防治传染病重点研究室建设单位。过去一年来,厦门中医院依托这一平台,在中医药防治常见、新发和突发各类传染病方面展开深入研究,不断总结中医临床治疗经验,为有效防治各类传染病提供临床支撑。但与台湾方面的实际往来,还仅限于学术交流和讨论,并没有具体的操作案例。在2003年“非典”疫情蔓延时,两岸就针对传染病防治建立相关机制,及至后来发生手足口病、甲流等疫情时,都会相互通报。如今两岸两会签署的协议,更为实际的意义则在于将在重大疫情及时通报方面做出进一步规范,以保障两岸民众的健康与福祉。
      
      医药研发:共同研究试验获得审批
      生技产业是大陆“十二五”规划的重点产业,也是台湾6大新兴产业之一,两岸两会签署《协议》,也将两岸携手生物技术医药产业研发列为重点。
      实际上,厦门与台湾业者的合作此前就已经先行一步了。2009年,厦门市科技局组团赴台考察,团员以生物技术为主,先后参访台湾主要生物医药基地,为产业对接奠定基础。2010年5月,在厦门举行的两岸生物技术产业高峰论坛上,两岸业界签订了厦门基因工程开发运用平台等4个合作意向书,厦门与台湾在生物技术产业上跨出实质性合作的一步。目前厦门生物医药生产企业(含保健品、医疗器械企业)有160家以上,已形成生物技术医药产业集群,这也将成为两岸医药产业共同研究、实验、合作生产药品提供重要基础。台湾医药界普遍认为,《协议》的签署预示着,厦门和台湾生物医药产业合作机遇已经来临,外加厦门交通便利,对内陆辐射能力强,厦门可成为台湾业界进军大陆的据点。
      
      中医药交流:建中药材检测中心
      两岸中医药研究合作也是《协议》的重点之一,包括两岸中医药材的管理,如农药、重金属等应有共同检测和认定的标准,同时相互承认各自核发的安全标章等。
      资料显示,台湾中药材90%来自大陆,每年由大陆出口到台湾的中药产品大概有数百种,金额超过百亿元新台币。《协议》签署后,占有地缘优势闽台等地的优势大太显现。目前,困扰台湾中医药企业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大陆药材进入台湾之后,因不符合台湾方面的质量标准而造成企业损失,其关键点在于两岸中药材认证标准不统一。而本次协议中已经明确提出建立两岸中医药统一认证标准。未来闽台等地可借助区位优势,将检验窗口前移,先期建设两岸中医药认证中心,作为两岸中医药输入输出的先行平台。
      
      紧急救治:盼直升机参与救助台胞
      近年来,两岸人员交流逐步深入,紧急医疗救助也随之增加,第六次“陈江会”签署《协议》最主要的目的,正是希望借由建立两岸紧急救治机制来解决此类问题。而事实上,与金门近在咫尺的厦门,凭借厦金直航的优势,一条被誉为“生命通道”的紧急救助通道已运行8年多。
      厦金航线开启紧急救助通道是边检、码头、红十字会、医院等多部门协力的结果,金门红十字组织每次也都参与其中。双方在联手送台胞病患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运作机制。不过,基于人道主义精神,厦门、金门的红十字人士,此前就屡次呼吁“直飞提速厦金生命线”――将直升机运用到紧急救助通道中来。目前厦金两地已具备开通空中紧急救护专机的条件,厦门中山医院顶楼就建有直升机停机坪,厦门高崎机场也停有交通部东海救助队的第二直升机队,而此次《协议》的签署,也使得未来直升机参与两岸紧急救助成为可能。
      
      延伸――
      
      两岸医药合作空间更广
      尽管中国大陆经济在连续多年高速发展后,在经济总量已上跃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2009年人均GDP排名,中国台湾以16391.56美元列39位,而中国大陆则以3677.86美元列99位。
      大陆新医改的逐步推进,给医药产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黄金十年正在大陆医药企业发展战略中共同酝酿。而台湾全盛时期曾有800多家医院,现今已萎缩到500余家,且岛内医院成本提高、竞争者退出市场,都已明显标志台湾医卫产业正逐渐步入衰退期。随着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正式生效及海峡两岸医药卫生协议的签署,台湾医药产业也将再次启航的目光瞄准大陆市场。假设大陆人口1%赴台寻求急重症治疗,以台湾人均每年平均医疗费用2万元新台币计算,预计将给台湾医药产业带来逾2000亿元新台币的巨大商机。而台湾医疗产业依照两岸两会协商签订的ECFA服务业早期收获清单中,大陆承诺允许台湾地区医疗服务提供者在大陆设立合作、合资医院,并可在上海、江苏、福建、广东、海南设立独资医院,也将给步入衰退期的台湾医疗产业带来新的生机和机遇。
      如今,限制两岸产业和投资互动的政策禁锢正在逐步打破,具有战略意义的两岸医药卫生合作已经启动。2009年12月12日,由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主办的“2009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与合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掀开了两岸医药卫生领域合作新的一页。该会除邀请海峡两岸,以及香港、澳门医药卫生界的领导和专家就两岸共同关心的话题作主旨报告外,还设立了医院管理、肿瘤放疗、心血管和医药产业专题论坛,就两岸相关学术研究和临床应用的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进行探讨和交流,以进一步加强合作,促进两岸医药事业共同发展。由于这是第一次两岸医药卫生领域的正式交流,学术上的研讨性话题居多。
      在此后的交流中,两岸的医药卫生人士开始进入更加务实的产业层面。到 2010年5月,在台湾主办的“2010”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与合作会议”,主题就已经定为“两岸生物医药产业合作与交流”。通过会议研讨的主要议题“两岸生物医药法规与发展趋势”、“两岸生物医药产业合作机会与挑战”、“两岸新药临床试验的策略与法规协合化”、“两岸民族医药和中草药法律规范”、“两岸医疗器械法规标准”等,海峡两岸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管理部门领导和专家做专题演讲和交流,同时大陆产业代表到台湾生物技术中心、生物技术科技园、科研院等单位考察访问,并开展多项联谊和洽谈合作活动,旨在建立两岸生物医药技术交流渠道,加强两岸产业界交流,寻求两岸在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中医药产业、法规与标准等领域的合作模式,共创两岸生物医药和中医药产业发展商机。台湾财团法人生物技术开发中心等单位还在会上推出为大陆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企业服务的具体搭桥项目。
      
      大陆企业赴台融资破冰
      
      《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正式生效后,台湾企业界和学者均认为,台资企业拥有最好的进军大陆的机会,台资企业应该改变自己,以把握机遇,加强与大陆产业对接,互补有无。从最近公布的台湾地区上市公司2010年上半年的大陆投资整体收益来看,盈利达708亿元新台币(约合150亿元人民币),与去年同期的436亿元相比,增长超过60%,再创新高。
      根据《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大陆将允许台湾服务提供者在上海市、江苏省、广东省、福建省、海南省以独资形式设立医院,从2011年1月1日开始实施。按照大陆新医改,加强社会力量兴办医疗卫生事业、允许港澳台医疗服务提供者设立独资医疗机构,可以视为是一种试点,大陆相关部门也正在研究制定有关政策。尽管产业投资已经越来越火爆,但两岸资本市场之间的合作仍处在破冰前夜,期盼最后的突破。
      2010年9月8日,业务主要在大陆的扬子江船业的台湾存托凭证在台湾证交所挂牌,上市首日即直接升至涨停价20.1元新台币,成为签署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后首家赴台上市的陆资企业,成为两岸资本市场合作的新标识。不过,根据目前两岸的金融法规,在两岸本地注册的公司还无法到对方的证券交易所进行IPO(首次公开募股)或者发行TDR(台湾存托凭证)。扬子江船业虽然工厂和业务都在大陆,但公司注册地却在新加坡,由此避开了目前的两岸金融法规的限制。
      正如国家发改委有关工作人员所说,尽管两岸金融合作是互利双赢的,但是,大陆向台湾金融机构提供的市场机会,要远远大于台湾向大陆金融机构提供的市场机会。至2008年7月底,大陆沪、深两市有国祥制冷、汉钟精机、晋亿实业、深圳信隆等8家台资企业成功上市。近两年,台企在大陆上市步伐继续加快。2010年5月20日,位于东莞的台企劲胜股份在创业板挂牌交易;8月31日,昆山的台资企业金利科技成功发行A股并在深交所上市。据悉,金利科技也成为8月昆山市第二家、苏州第三家在祖国大陆上市的台资企业。
      而这种一边倒的情况或将有所改变。对于融资形式,业内观点认为,在现有的IPO和TDR两种融资手段中,由于台湾对大陆企业IPO的限制,可能会使TDR成为大陆企业今后赴台融资的主要途径。扬子江船业TDR的成功,很可能对大陆企业赴台融资起到示范作用,掀起下半年一波大陆企业赴台发行TDR的热潮。
      2010年9月1日,大陆高科技医疗事业集团金卫医疗集团有限公司宣布,拟于台湾发行存托凭证(TDR)并已委任台湾宝来证券作为财务顾问。如相关申请获得监管机构批准,将使集团成为台湾资本市场上第一家医疗行业及医疗服务概念股。金卫医疗核心业务集中于医疗设备及医疗服务领域,而台湾地区具有完善的全民健保体系,医疗机构的效率和水平达到了世界水准,也使得金卫医疗看好台湾医疗产业的成熟经验和优势,以及两岸医疗产业合作可为集团提供的潜在发展机会。随着《海峡两岸医药卫生合作协议》的签署,未来两岸共同关注的生物医药领域或将陆续有企业出现在台湾资本市场之中。
      
      历史――
      
      1911年至1949年:隔不断的两岸医缘、药缘
      1911年至1949年,海峡两岸中医药的发展颇为艰辛与困难。但不论在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或在日本占领台湾地区期间,或在国民党政权统治期间,都未能阻挡两岸同胞对祖国传统医药的传承、发展与交流,他们以各种方式和手段进行奋力的抗争。虽然中医药发展面临空前的困难,但是,海峡两岸中医界同仁仍然以各种形式传承和发展中医药,两岸中医药交流不断,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的凝聚力和亲和力,也体现了海峡两岸同胞的医缘与药缘。
      1912年,北洋政府教育总长汪大燮竭力主张废弃中医药。1914年,袁世凯提出“废止中医,不用中药”,汪精卫则主张“不但国医一律不许执业,全国中药店应限令歇业”。1927年至1949年国民党政权统治时期,对中医药也是采取废止政策。由于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妄图消灭中医的政策,使得大陆中医发展遭到严重摧残。
      1895年的甲午战争后,台湾占据日本。为了永久霸占台湾,消除台湾同胞的中华文化观念,日本侵略者强制推行各种“改革”。其中对中医采取自然淘汰制管理,即举办一次考试后不再许可的方式,使中医因死亡老残而自然逐年减少。因此,在日本侵台初期,曾对台中医师进行过一次考试,然后颁发许可证,并规定了许多限制;继而对中医采取扼杀、取缔政策,对具备行医资格的中医师,不发给执照,不准行医。据1897年的统计,全台包括汉医1046人、洋医24人;而至1945年日本投降,台湾回归祖国时,台湾持有从事中医执业许可证者仪97人,台湾地区中医药事业受到日本殖民当局的极大摧残。
      尽管在当时海峡两岸中医药发展都受到极大的摧残与限制,但是这些未能阻挡中华民族对中医药学的传承与弘扬,海峡两岸中医药的交流仍然不断。
      上世纪30年代,大陆中医药界一些团体与个人不顾当局的阻挠,相继兴办中医学校,力争中医学校加入教育系统,如上海有上海国医学校、中国医学院等;福州有私立福州中医专门学校、福州中医学社等;厦门有厦门国医专门学校等。这些中医学校的创办,吸引了大批有志于中医药发展的仁人,也吸引了许多台胞来大陆学习中医药。
      在台湾,面对日本殖民统治当局的“皇民化”政策和思想奴化教育,广大台胞一刻也没有停止反抗日本文化殖民统治的斗争。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同日本殖民主义者展开了长期的斗争,以维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台湾本土文化。许多台胞甚至不畏艰辛,回到祖国大陆学习汉语、学习中医。当时广州、厦门、南京、上海、北京等地大学生中均有不少台籍学生。其中到上海国医学院学习中医的台胞有苏丰任、蔡荣华、钟金枝等人;在吴瑞甫主办的厦门国医专门学校里学习中医药的有叶振成等人。这些台胞通过学习中医药,增进了海峡两岸同胞对祖国传统医药的认同与传承,也体现了祖国医药文化的凝聚力和亲和力。
      此时海峡两岸中医药界人士交往虽然规模不大,但从没有中断。日据下的台湾,中医药的环境日益恶化,部分台湾中医师不畏艰辛,回到大陆行医。1926年前后,一批台籍医生赴福建龙溪、龙海开业行医,如石码的谢忠信、黄德川、林良朋、林亦惠,海澄的许丕峰,浮宫的许丕丞,海沧的史介青,以及分散于各农村集镇的台籍医生,他们都为龙溪、龙海人民进行过救死扶伤的工作。上世纪30年代初,台籍医生吕耀唐客居福州行医时,应用枯痔药条秘方治疗内痔收到良好疗效,仿效者不乏人在,对福建中医药治疗痔疮的学术发展起到极大推进作用。而此时期大陆中医赴台行医者,亦不乏其人。如早期的林培因清光绪丙申年(1896年),进取福鼎县学第九名,后矢志攻读岐黄医术,尽得其奥秘,就诊者络绎不绝。1917年,时年40岁时的他受邀赴台,在台北市悬壶数载,门庭若市,震动全台。
      福州自古即是福建省最大的土特产出口及对台口岸,是闽东、闽北以及闽南部分地区的商品集散中心,并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物品。抗战期间,由于福州、厦门两大港口遭受封锁,对外贸易的进行便转移至三都澳、漳州石码、泉州、涵江、海口、沙埕等港口。厦门沦陷后,闽南各县进出口货物分散于漳州泉州两地。出口货物多位纸类、竹品、药材、杂物等。从历史记载可以发现,当年海峡两岸的贸易主要物品即是中药材,尽管规模不大,但也可见两岸医药交流从未中断。

    推荐访问:医药卫生 海峡两岸 合作协议 解读《海峡两岸医药卫生合作协议》 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2018海峡两岸协议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