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区域经济报道的前瞻性:前瞻性报道

    时间:2020-08-11 07:59:4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区域经济决策是一种着眼全局和未来发展趋势的战略性思考,前瞻性是谋划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特性,也是提升区域经济报道价值的必然要求。本文以《江淮时报》“关注合肥经济圈”专栏为例,提出对区域经济前瞻性报道的思考。
      【关键词】区域经济 前瞻性 报道
      
      21世纪将是区域经济飞速发展的世纪,城市圈或城市群将成为新一轮中国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或“航空母舰”。区域经济决策是一种着眼全局和未来发展趋势的战略性思考,前瞻性是谋划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特性,也是提升区域经济报道价值的必然要求。
      新世纪以来,安徽提出并实施了促进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分工合作、合芜蚌自主创新产业示范区、合肥经济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北城市群等发展区域经济的一系列重大举措。《江淮时报》在展现区域经济一体化格局新气象的同时,剖析一体化进程中的问题,探讨未来发展方向,体现了对区域经济发展报道的前瞻性。下面以《江淮时报》“关注合肥经济圈”专栏为例,提出对区域经济前瞻性报道的思考。
      一、研究区域经济体现前瞻性
      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每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受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制约。水分、热量、光照、土地和灾害等自然条件都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条件下,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还受投入的资金、技术和劳动等因素的制约;技术经济政策对于特定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
      任何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的腾飞,都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个是有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形成,另一个是有重大产业增长点的形成。从国外的发展情况来看,发达国家一直都很重视本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比如,日本是对都市圈内部联系研究最多、最深入的国家,从都市圈构造理论最终转化为都市经济圈模式,其经济圈已经成为国家和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之一。纵观发达国家,每一国都有一个强力的都市圈,并且它还成为一国最为核心的产业支撑。比如美国的大纽约区,其核心产业就是以国际金融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五大湖区的核心产业则是现代制造业,而旧金山,其核心产业是高科技信息产业。
      安徽省第八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建设以合肥为中心的省会经济圈。根据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省发改委制订了“十一五”规划。合肥市政协和社科院2007出版了《中国省会经济圈蓝皮书:合肥-六安-巢湖发展报告》,2009年又出版了《中国省会经济圈蓝皮书:合肥-六安-巢湖-淮南及桐城发展报告》,在全国产生了极大的反响。2009年8月,安徽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合肥经济圈建设的若干意见》,将省会经济圈正式命名为合肥经济圈。目前《中国省会经济圈蓝皮书――合肥经济圈发展报告NO3 2010》正在调研和编制当中。在此过程中,《江淮时报》两次开辟“关注合肥经济圈”专栏,跟踪报道合肥经济圈的研究和实践成果。
      二、侧重前瞻性产生社会影响
      在系列报道过程中,《江淮时报》将报道重点放在具有创新性、前瞻性的研究成果上。
      蓝皮书第一次提出了“合肥速度”,《江淮时报》以《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合肥速度”》为题予以报道。合肥这几年经济增速,在全国省会城市中保持前列,经济首位度逐年提高,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力明显增强。合肥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要建成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目前汽车产业、家电产业都已形成了相当的规模,并初步显现产生集聚经济和规模效应。从合肥当前的发展实际出发,合肥经济圈应将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作为核心产业,以合肥为中心,六安、巢湖、淮南和桐城等市在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介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产业关联性,从而形成一个具有群体凝聚力的城市区域有机统一体。同时要按照“突出特色、配套互补、错位发展”的原则,推进经济圈内的互利合作,加快产业对接与融合,努力实现协调、共同发展。
      在产业分工上,合肥既有各种生产要素低成本的优势,又有强大的科技、人才优势,再加上省会具有一定的金融优势,交通枢纽的形成又大大降低了物流成本,这些就形成了综合商务成本的优势。在业内人士看来,合肥制造业的发展,带动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可以吸纳大量的劳动力就业,而周边的六安、巢湖、淮南等地正好是劳动力资源大市,同时合肥也可以把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向周边扩散,这样周边地区就可以成为劳动力输出基地和加工制造业配套基地。
      正是有了这样良好的基础,省委省政府又作出了建设合肥经济圈的决定,进一步突出了合肥的核心地位,打响经济圈的品牌。
      第一本蓝皮书中,专家首次提出的建立综合生态补偿机制,得到了王三运省长的重视,指出:“建立综合补偿机制很有必要,在进行综合性深度研究的同时,可以先从清晰、具体和相对容易的问题做起。”在实践过程中这一理念又得到不断丰富,进一步发挥了省会经济圈的生态优势。
      三、运用对比手法强化新闻效果
      运用对比手法是区域经济研究,预测区域经济发展趋势,探讨未来发展方向的一个基本方法。《省会经济圈蓝皮书》也运用了大量的比较研究。新闻报道同样以对比方法来报道这些研究成果,使报道效果得到了强化。
      《安徽要突破“包围圈”》报道了编委会副主任、蓝皮书执行主编王开玉研究员的观点。目前安徽省东有南京都市圈,西有武汉都市圈,南有杭州都市圈,西北有中原城市圈。在这样的格局下,如果我们省的发展还停留在自然状态,就会陷入被兼并的僵局。例如:南京都市圈已经把我省的马鞍山、滁州、芜湖的全部以及巢湖的部分地区纳入了规划范围。因此,要适应区域竞争的格局,进一步整合力量、抱团出击、争取主动赢得优势。中原城市群以打破传统行政区划束缚,努力促进郑州、开封两市发展融合,对跨区域的交通、能源、生态、环境等重大基础设施,进行统一规划和结构布局;太原经济圈按照“中心集聚、轴线拓展、外围协作、分区组织”的思路,拟构建成“叶脉型”城镇布局框架,形成以太原为中心,以大运城镇发展轴带为主干,晋北、晋中、晋南、晋东南四个经济圈为主体的发展格局;江西的南昌城市圈在“昌九工业走廊”基础上提出了“环鄱阳湖城市圈”的发展战略。安徽的省会经济圈提出以合肥为核心的合肥经济圈,发挥合肥的辐射带动作用是适应区域竞争格局的需要。
      安徽与“两湖”的差距主要是缺乏以省会为中心的经济圈或省会圈。武汉城市经济圈提出要规划建设以武汉为中心,100公里为半径,周边城市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市场共通,利益共存的城市圈;长株潭经济圈被称为“中国第一个自觉进行区域经济一体化试验的案例”。作为中国区域经济自觉进行的第一次尝试――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实践,改变了为谋整合而整合的局部一体化模式,而是抢抓中部崛起的机遇,从全盘出发,着力建设在中部地区具有鲜明特色和竞争潜力的产业基地。
      合肥经济圈是泛长江三角新突起的经济圈之一,是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最大板块,也是最具潜力的经济圈。它既是长三角的组成部分,又是区域内合肥、巢湖、六安、淮南及桐城等城市功能的综合与整体统筹。合肥经济圈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圈与圈的融合,“合肥不仅是合肥经济圈的核心,还是合芜蚌科技创新综合实验区的龙头,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城市和重要节点。经济圈的建设,有利于促进资源有效整合,构筑区域整体优势,带动其他板块发展,形成全省区域联动发展的大格局。从周边看,建设合肥经济圈,是提升整体竞争能力,加速实现安徽崛起的重要支点。”■
      
      参考文献
      ①《合肥经济圈蓝皮书》编委会第一次会议上,编委会副主任、蓝皮书执行主编王开玉研究员的发言。
      (作者单位:江淮时报社)
      责编:周蕾

    推荐访问:前瞻性 区域经济 报道 区域经济报道的前瞻性 前瞻性报道 前瞻性报道格式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