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谈中庸之道_谈“止于至善”的“中庸之道”

    时间:2020-03-24 07:23:4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中庸之道”是儒家文化中的重要观点,孔子曾经慨叹:“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可见中庸之道,被儒家学者作为君子的道德标准提出,完全符合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世界观的。恪守中道,坚持原则,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是为中庸。中庸之道是追求个人理想与社会价值实现的完美统一。这样才能达到《礼记・大学》中提出的“止于至善”的儒家思想的最高境界。
      关键词:止于至善;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持中不易
      作者简介:白帆 (1987―)吉林省四平市人,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科语文专业。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4-0311-02
      《中庸》一书之中对中庸之道做了多种解释和阐述,可以说是最早的、最系统的阐述和表达。“中者,中正也,即不偏不倚。庸者,平常不易,即永恒之意。”中庸,即永守其中,常持其正,此道得之于太极之理,暗合于阴阳之变,故中庸之道必是因时而化的。其中有如“中立而不倚”和“君子而时中”等一类较为核心的词语,还常被后世断章摘取用作解释中庸之道的佐证。所谓中庸之道就是孔子提倡、子思阐发的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质达到太平和合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
      《论语》之中对中庸之道也有“过犹不及”、“攻乎异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等几种说法。《孟子》对中庸之道也做了大量的论述,其中犹如“执中无权,犹执一也”之述也是非常到位。孔子、孟子以及早期大儒的诸多主张,以辩证法的思维翻译过来,就是要人辩证的、综合地看待人和事,找出一个趋于正确的认识和见解。具体而言,在面对具体的问题的时候,要通过多方位的分析,找出一个合理而又顾全各方利益的解决方案;在处理人际关系和培养自身道德修养的时候,要学会理解他人的观点和认识,以公正的态度对待他人的观点和认识。
      所谓中庸之道是孔子提倡、子思阐发的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质达到太平和合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古人之中庸之道,今人称为平衡。
      一、“止于至善”的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中心思想就是天人合一。《孟子》中“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一句很好地反映了这个思想。至诚至善为一,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才是天人合一的真谛。《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通过天地之道去生成,通过人之道去实现,人道与天道相合一,实现理想与现实的高度统一,这就是中国传统道德的至境,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
      “止于至善”是中国文化中一种道德极点。止于至善,从人性的角度说就是最真善美的极致体现。北大教授楼宇烈在《中国的品格》一书中对“至善”有如下解释:“什么是至善呢?就是中庸。”从孔子开始,儒家就认为中庸这个品德是最高的。孔子讲过:“‘中庸之为德,至矣,民鲜久已’。”根据楼教授的讲述,“止于至善”就是要达到中庸这个品德,“它有两个根本的意义,一个就是中,即什么事情都要做到恰如其分,也就是要掌握一个度。中庸的庸是通常的意思,也是用的意思。所以中庸也可以反过来讲‘用中’,即我们要‘用’这个‘中’,‘中’可以说是一个常道。”只要能掌握这样一个原则,掌握这个分寸,那不管大小事情,都可以做到得心应手。
      清朝的曾国藩以中庸之道处世为官,为后人称赞是为官的典范。曾国藩在受朝廷重用红极一时,事业如日中天之时,主动请示朝廷裁撤自己所领导的湘军。同时为其他将领请功,低调做人,使自己与其他朝廷重臣李鸿章,左宗棠等一直保持良好关系。曾国藩对家人要求非常严格,不居功自傲,还做到衣自织,粮菜自种,生活十分节俭。他主张做人为官要做到“花未开时月未圆” 才是最高境界,因为他懂得花全开,则意味着花欲落;月最圆,则意味着月将缺。这正是中庸之道所包含的辩证法。周恩来总理被散文家梁衡称为“大有大无”,他的一生为官清正廉洁,外交智慧超群,公而忘私,严于律己,即使是他的对手或者敌人也对他敬佩不已。遵义会议上他力举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在权利和事业方面他把事业看得高于一切,在为官做人和美德方面他把美德看得更重要。大凡以中庸之道低调做人者,其处世的道德标准都很高;而那些张扬的高调做人者,其处世的道德水准却往往很低。 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而道德水准相对滞后的今天,人们回归传统文化,宣传传统文化,是非常必要和有意义的。“中庸”就是度的正确把握和关系的良好协调,就是在平衡中寻求发展。所谓“道”,既是理念,也是方法。现代社会面临的诸多问题,如物质享受与精神追求、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等等,归根到底都是关系的失衡,中庸之道作为一种有效的手段,一定能够协调各种关系,有益于社会的和谐稳定持续进步。
      二、中庸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中庸之道”是中国文人修养理想的一种道德升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礼记・大学》中提出的“止于至善”的中庸之道,是儒家修己治人的内圣外王之道。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中庸之道中要求的内圣外王呢?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慎独自修、忠恕宽容、至诚尽性,这是中庸之道的三条主要原则。具体地说就是:坚持自我监督,增强自身修养,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坚持反省自身的缺陷并加以改进;将心比心,相互包容理解,宽容待人接物,用爱自己的心去爱别人,用道德去感化他人;以诚待人,身体力行,发挥自身善的天性,坚持至情至善,才能达到施行中庸之道的目的。历史经验证明,实施中庸之道,避免过激和片面性,有助于人际关系的改善与和谐社会的形成。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中庸之道的天道、地道、人道合一于中庸之道的终极目标同样是教导人们如何创造“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万物并育而不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太平和合的幸福美好境界。
      中庸之道素来是中国古代儒家推崇的最高的道德标准。中庸之道何以受到人们的推崇?这是由于它反映了一种合情合理的精神,按中国儒家的看法,就是它能“致中和”,达到中正和平,而“使无事不达于和谐的境界”。“诚”是儒家的一个中心价值。在儒家看来,真实是自然的法则,而寻求真实,是做人的法则。圣人者,诸如我国古代之尧、舜、禹、文王,武王,孔子,管仲,乐毅等,近现代则有曾国藩和周恩来等人,甚至目前有些外国人也提出中庸之道,最近英国专家认为:梅德韦杰夫将以“中庸之道”治国,可见中庸之道与和谐社会之关系让世界瞩目中国,也让中国走向世界。
      三、中庸之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做好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的沟通,对构建中国未来的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其实,无论民众还是政府,只有把真实当做一切思想和行为的最高准则,社会价值观才能找到一个基本的立足。一个健康的社会,只有拥有一套稳定的核心价值观,社会才能实现长治久安,生活在其中的民众才能有幸福感。如今民间自发的对传统文化的回归,说明人们对信仰缺失的恐慌,人们正在尝试着接受中国传统的价值体系,来寻求心灵的安慰。这也正是《于丹说》和电影《孔子》能在社会上引起热议的原因之一。
      中庸是儒家道德的最高境界,其现实意义丝毫不减,它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实践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并且乃至整个人类世界都有影响。今天,我们汲取中庸之道中的积极因素,对于实现社会和谐的理想具有重要意义。 “中庸”其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中正以及中和的思想能使人身心和谐,并能使人处理好人际关系、国际关系及人和自然的关系,以至达到社会的整体和谐,弘扬中庸之道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用作用。承认不同而谋求“和”,这是世界多元文化实现和平相处必走的一条路。“和而不同”在促进世界各民族和平相处、共同发展方面具有启迪意义。
      综上所述,中庸之道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继承和发展下去,成为我们每个人处理人际关系行为的借鉴,甚至成为奉行的道德标准的组成部分;成为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必要的思想指导理念,使我们正确协调物质发展和道德建设的辩证关系。
      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集注[M],北京:中国书店,1994。
      [2]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2004。
      [3]廖颖丽,极高明而道中庸[J],南昌大学学报.2007。
      

    推荐访问:止于至善 中庸之道 谈“止于至善”的“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浅谈doc 中庸之道浅谈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