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小学生习作中病句的研究】

    时间:2019-05-11 03:11:5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它的实践性很强。小学生从小就学会了说话,对语言的感性认识是很丰富的。感性认识是不完全可靠的,因此作文中也会出现一些病句。我们都曾学过逻辑、语法、修辞,通常情况下不合逻辑,不合语法,就易产生病句。本篇论文试图通过调查来列举小学生习作中几种常见病句,并具体分析病句形成的原因,寻找相应的对策。
      一、习作中常见病句及病因
      1、成份残缺
      成份残缺指因句中缺少具体某一个必要的成分而导致的语病。造成成份残缺的原因大多数是学生疏忽大意,是笔误,也有的是学生滥用动词“使”和介词造成的。
      2、用词不当
      用词不当是语句中用词不够准确,而形成的一种语病。选择词语不仅仅要辩析意思的差别,还要考虑语体色彩是否协调,感情色彩是否鲜明。造成用词不当的原因在于学生生活经验不足,辨析能力差,对词语的理解不够准确,甚至误解,此外,在习作中又缺乏斟酌。
      3、搭配不当
      搭配不当指相关成份在意义上或者的语言习惯上不能配合,或者不合事理。造成搭配不当的原因有的是学生对词语意思不理解,更多的是对语言习惯不了解,胡乱搭配,闹成笑话。
      4、重复啰嗦
      重复啰嗦是句子中某些成份意义上相同,形成重复多余。由于对词义理解不准,而不必要地迭用其它词、犯了成分多余的毛病,重复除了是对词语理解不透彻,也有社会影响的原因。
      5、分类不当
      逻辑中的并列关系是指同一个属概念之下各个种概念之间的关系,通过划分,可能把一个“属”分为几个“种”。划分要求只能按一个标准进行,而且各个子项不可相容。学生在举例时,把不同标准划分出来的子项强行并列在一起而导致分类不当。
      6、自相矛盾
      在语言中有不少反义词或含义相悖的词,它们大多数都是表达对矛盾概念或对立概念,在习作中,如果同连续使用一对反义词或含义相悖的词,就会造成违反矛盾律,而导致自相矛盾的语病。
      二、相应的对策
      (一)规范用语,尊重约定俗成的语言习惯
      1、地方方言的影响。
      普通话中有一些词汇是来自方言。这些词汇在报纸、电视等公众场合大量应用,已被我们认可。它们的意思也能理解。然而有些话就不应出现在习作中了。如“丢点了”,这是老南京话。如果写在习作中,许多人不知道是下雨的意思。
      2、不规范用语的影响。
      生活中存在的一些不规范的用语对于模仿性强、辨析能力差的小学生的影响很大。“帅呆了”“好好喜欢你呀”这类语言常常挂在一些人的耳边,甚至出现在一些电视节目中。比较“前卫”的学生在习作中也这样写。
      3、特殊语言现象的影响。
      一些语句看似不规范,但在特定的地方是可以用的。如“非常周末”是大家熟悉的电视节目,在习作中我们就不能写“非常的周末”。
      (二)强化语言训练,渗透语法、逻辑知识。
      准确地运用语言来写作,表达思想,往往涉及到语法、逻辑思维。把它们融入语言训练是很有意义的,有助于学生在习作中减少或避免一些逻辑、语法上的病句。
      语文课程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
      著名文学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语法、修辞都不作孤立的教学,要从实际的听、说、阅读之中多提出实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种种法则。”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地穿插相关的训练。此外,在苏教版教材中的“练习”,也常常安排针对性的训练点,词语归类、初步认识句子、认识与运用句式、修改病句、关联词语填空等,教师以此举一反三,让学生在实际的练习中感受语法、逻辑的存在,促进学生形成用词、写句、写话的相关技能。
      (三)狠抓习作修改,提高对病句的辨析能力。
      修改能力是习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就要逐步培养,因此《新课程标准》中对习作修改也提出了几个具体的阶段性要求。在第2学段(3—4年级)习作目标中规定:“学习修改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在第三学段(5—6年级)习作目标中规定:“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不写草稿或急于誊写,应付作业,使习作中多了不少的病句。“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文章不厌百回改”,这些熟悉的话语足以证明修改的必要。
      修改习作中的病句时,可以采用“一读、二找、三改、四查”的方法。具体来说,首先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再找找不通顺或觉得有别扭的地方,仔细琢磨,多想想如何用词比较准确,如何搭配比较恰当。然后进行修改,最后再读一读,检查表达是否清楚、流畅了。
      作为教师要激发学生修改的兴趣,在方式上除了教师改、自改、还可以采用学生互改。学生修改不但帮别人找到了语病,自己也是一种学习,是双赢的好事。此外,在评讲时,从学生习作中摘录一些有“疑义”的词句,引导学生共同分析推敲,这也是一种好的尝试。
      (四)重视课外阅读,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阅读有利于学生积累语言,培养语感,与习作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吕叔湘先生在《关于中学语文教学问题》中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老师课堂上讲的是多少,得之于自己课外阅读的是多少。我回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课外阅读对学生写作能力乃至整个语文能力的重要性。
      习作中的词语要准确、恰当,就必须进行精心的选择、比较。学生头脑中相关词汇积累少,选择的余地就小,造成病句的可能性就大。词汇必须通过大量的阅读来积累。此外,词语搭配习惯,灵活多样的句式等都可以从阅读中去借鉴,正所谓“厚积才能簿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还向学生推荐了一些优秀的作品,相信语言大师们的经典之作一定会让学生受益匪浅。学生从作品中感受语言的精妙,耳濡目染,培养语感,学会“咬文嚼字”。久而久之,学生的遣词造句的能力会提高,习作中的病句也自然会减少。
      【作者单位:南京市江宁区禄口小学 江苏】

    推荐访问:病句 习作 小学生 研究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