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激发学生内驱力_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内驱力

    时间:2019-04-24 03:20:1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数学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 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本文围绕从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注重内部动因对数学学习的推动作用;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等三方面展开论述. 首先老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树立正确学生观;其次要创建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激活学生的创造欲望;再次引导学生读一读、画一画、想一想、做一做等进行创造性地学,注重发现和培养学习的创造性.
      关键词:转变观念;兴趣;内驱力;创造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经历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建构主义理论同样认为,数学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 但长期以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采取简单化的办法,“满堂灌”、“一言堂”,使学生处于被动的次要地位,这样学科能力培养就无从谈起,无法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笔者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冲破“以讲为主”的束缚,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探究学习,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让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从转变教学观念做起
      我国是一个古老而多民族的国家,受“应试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那种“师为上,生为下;师为主,生为从;师为尊,生为卑”的观念根深蒂固,但却不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 因此,要发展素质教育首先要从转变观念做起.
      1. 树立正确的教师观
      数学课堂教学中,旧的教师观将教师视为知识的传递者,能力的培养者,思想认识的教育者. 在这种观念下,教师往往在教学方法上以知识的讲述为主,在教学活动中以一问一答的交往活动为主,在教学手段上以“单一化”为主,基本停留在“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巴”的操作上. 要推进素质教育,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观,让教师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 这要求教师明确“教”是为了学生的“学”,研究教法,也要重视学生的学法;重视教学效果,更要重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教的过程也就是学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应相互促进.
      2. 要树立正确学生观
      在传统的学生观中,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素质教育下的学生观,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全面参与者. 正如建构主义理论所阐述的“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 因此,教师要致力于全体学生主动的学习与发展,致力于创造宽舒愉悦的“教与学”的氛围,致力于发展每一个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潜能,不能放过任何一个思维的火花.
      注重内部动因对数学学习的推动作用
      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除知识和智力因素直接参与认识过程并且影响学生学习质量以外,非智力因素如动机、兴趣、态度、意志等,对数学学习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积极的个性品质能够促进知识的接收和掌握,促进新知识与学生原认知结构的相互作用. 因此,非智力因素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发挥着能动性作用.
      学习动机是驱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并能保持学习始终指向一个明确的目标. 如学生学习了方程的应用之后,可以看到利用数学这一工具解决许多实际问题,于是,在思想中就有可能产生一种愿望——我自己能用数学解决问题就好了. 为此,学生在后来的数学学习中有了一个较明确的探究方向,也就形成了数学学习的动机. 为了有效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内驱力,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爱好的一种情感状态,是个性的心理特征. 兴趣是学习动机中非常活跃的成分. 兴趣可以使学生产生稳定而持久的注意,启发思维和想象.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诱导设疑,使学生的兴趣得到充分激发,促进学生勤思多想,使学生活跃起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 例如,在学习“寻找全等三角形对应元素的方法”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手中的两块全等三角形纸板,摆放出以下图形(如图1),观察对应元素的位置关系,总结寻找对应元素的方法. 教师在此过程中渗透全等变换的思想:将两个全等三角形中的一个三角形平移、翻折、旋转可得到另一个三角形.
      在此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与教师一起参与到知识的发生中去,了解起其发展过程. 通过各种图形的变换,唤起学生动脑的兴趣,使其更有兴趣地去学习.
      2. 创建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激活学生的创造欲望
      在数学教学中,如果学生对一个新的知识内容具有学习的愿望,就能引起一系列的积极的思维活动. 如何诱发学生这种愿望在相当程度上与教师怎么提出问题有关,也就是说要创设一种研讨问题的情境,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思维的境地. 如果不注意创设这种情境,而直截了当地提出“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问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难以调动的. 一般来说,提出学生似懂非懂的问题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思考. 因为在这种问题中,有些对于学生是已知的,但同时又面临新的内容,这样认知冲突就产生了.
      例如,对于正负数的概念的教学,我们可以从两种不同角度向学生提出与正负数有关的问题:一是温度计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二是从正数减法运算产生的矛盾(被减数小于减数的情形).这两个问题的共同点都是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和将要学习的知识密切相关. 但一时用固有知识解释又无能为力,这就促成学生迫切想知道最终结论.
      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数学自学能力
      自学也是学生成为教学主体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不断充实和完善认知结构.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到数学知识,还要教学生如何学习数学知识. 也就使学生从学会数学知识到会学数学知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取知识. 由于现代知识不断更新,如果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还可以掌握课堂教学以外的一些重要知识. 在数学自学能力培养中,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是重要内容之一.   1. 让学生读一读、画一画,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判断能力
      读一读就是看数学书,了解新知识是在怎样的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有哪些内容?重点是什么?要注意什么?怎样用?苏教版教材本身就是一种导学型教材,它以“生活、数学”“活动、思考”为主线,注重体现生活和数学的联系,为学生提供看得到,听得见,感受得到的基本素材,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和探索,主动获取数学知识. 教材非常适合学生预习了解新知识的产生的过程,以及新知识的作用.
      例如:预习《2.6有理数的乘方》,教材安排了两个生活实例(拉扣拉面,折报纸),学生较易了解新知识的产生(多个相同因数相乘的形式),也理解乘方就是多个相同因数相乘的运算,也基本会进行乘方运算了. 学生对于第二天的新课有了较充分的准备了,同时也有了一定的信心(新知识我懂了)和积极性.
      2. 鼓励学生想一想,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进取心
      学生看了一遍教材,只能有个大概的了解, 或多或少有些问题,这些问题必然会促进学生去想一想. 想通了,学生自然信心倍增;没想通,做上记号,带着问题去上课,目的很明确,课上的注意力很集中,学习效果自然好. 另外,教师应该有目的地提出一个关于新课内容的根本性问题促进学生思考.
      例如,在《9.2单项式乘多项式》中,学生根据已学过的乘法分配律很容易看懂内容,这时,教师可提出“如何理解本章主题:从面积到乘法公式”,从思想高度引领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思考,也为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作了很好的不断的渗透.
      3. 让学生做一做,提升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和自学能力
      数学是“做”出来的,在“做”中体会和感受数学,体验成功,增强信心. 初中学生潜意识里对学习的认识是做完、做好作业,所以学生愿意做新课后面的练一练,他们知道这部分习题总是要做的.多数学生通过自学基本能够做完“练一练”,对即将进行的新课充满信心;少数学生不能完成的,允许他们只做部分,鼓励他们去问同学,加强合作和交流,培养主动的学习习惯,这样的学习一定高效.
      例如《10.3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课前导学,告诉学生做“练一练”1(1),(2),其余选做. 这样的布置有利于不同学生的自由选择,减少因作业过多而产生抄袭现象.
      “凡事预则立”,正确的课前导学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掌握主动,事先对知识内容有所了解,在某种程度上加强了对新课的兴趣,也会大大提高其注意力,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内驱力. 曾经有位教育家把传统的教学称之为当代学习的“老房子”. 而要筑起学生主动参与和实现学生主体活动的“新房子”则是素质教育的艰巨任务,这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在今后的实践中去不断努力,继续探索.

    推荐访问:激发学生 还给 课堂 学生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