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安娥:让田汉苦恋一生的烽火红颜|田汉

    时间:2019-04-01 03:10:5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云儿飘在海空,鱼儿藏在水中,早晨太阳里晒鱼网,迎面吹过来大海风……”1934年,电影《渔光曲》在上海公映,创下了连映84天的纪录。影片中由任光谱曲、安娥作词的同名电影主题曲也随之传唱全国。
      几个月后,一名与安娥有过感情纠葛的男子,无意间听到了这首歌,优美的旋律令他顿时思绪万千。他随即用短短28个字,表达了自己对安娥的复杂情感:“君应爱极翻成恨,我亦柔中颇有刚。欲待相忘怎忘得,声声新曲唱渔光。”这名男子,就是后来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著名剧作家田汉。
      然而,田汉与安娥之间的爱情故事,不是这短短二十几个字能够说清楚的,就连他们的儿子田大畏(著名俄文翻译家)也说:“父母一生爱得艰难。”
      烽火岁月中成长起来的燕赵才女
      安娥(1905~1976),原名张式沅,地下工作化名张瑛。1905年10月11日,安娥出生在原获鹿县范谭村(今石家庄市长安区)一个书香之家。父亲张良弼,前清举人,曾公派日本留学,回国后创办直隶实业补习学堂(后改为直隶甲种工业学校,现为河北纺织工业学校),是河北近代史上的教育先驱,辛亥革命后任众议院议员、国会议员。应该说,是他给了安娥文学和思想上的启蒙。小时候,安娥特别喜欢听父亲讲《西游记》等神话故事,还喜欢念诵民间歌谣。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她对音乐产生了浓厚兴趣。1923年,安娥18岁考入北京国立美专西画系。1925年,安娥参加了由该校共产党员邓鹤皋(后成了安娥的第一任丈夫)领导的学生罢课运动,赶走校长郑锦。12月间加入共产党。其时,安娥20岁。
      安娥的行为,对于整个家族来说,无疑被视为悖逆。尤其是母亲,她不能眼看着安娥因为闹革命而坐牢或是被杀头。田大畏回忆说:“我的外祖母性格很刚强,这一点母亲和她很像。听说母亲加入地下党,她直接来到北京,硬是从学校里把母亲抓回家。”阴历十一月的一天,安娥被守在传达室的母亲“捉住”,过了几天就被带回保定,不许她离家。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安娥在报纸上看到25名学生被杀,再也按捺不住,索性逃走。“母亲的这一选择,让外祖父直到去世都不认这个女儿。外祖父不赞成母亲走上共产革命道路,他发表声明‘从此不再有这个女儿’。”
      1926年7月9日,安娥新婚不久,就随同丈夫邓鹤皋从天津乘船抵达大连。邓鹤皋是她在北京美术专门学校的同学,也是她的革命引路人。当时,邓鹤皋担任共青团北京地委委员兼组织部长、中共西城党支部书记,安娥是共青团北京团总支抄写员。当时,邓鹤皋受中共北方区委负责人李大钊的派遣,到大连就任地委书记,安娥则被组织上安排做妇女运动工作。
      邓鹤皋夫妇到了大连,正值大连“福纺大罢工”的艰难时刻。那一年的4月27日,为了反抗日本工厂主的残酷剥削和非人待遇,工人们自发地举行了“四·二七”大罢工。地下党和大连中华工学会因势利导,将罢工从经济斗争引导到反奴役、争人权的政治斗争轨道。但是,罢工遭到了日本殖民当局的严厉镇压,罢工领导人纷纷遭到逮捕,福纺纱厂(大连纺织厂前身)厂方采取金钱利诱、重新招工等手段,企图分化瓦解罢工队伍。“福纺大罢工”进退两难,前途未卜。邓鹤皋受命于危难之际,到任后,他积极贯彻北方区委罢工斗争“适可而止”的指示精神,深入一线开展调查研究,牢牢把握斗争的大方向。7月26日,在天津总工会、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中华全国总工会、香港金属业总工会等声援下,日方被迫做出让步,答应了工人们提出的基本要求,劳资双方达成了复工协议。8月4日,罢工正式结束。“福纺大罢工”影响巨大,被视为“惊天动地之一场大风潮”。
      为了安全起见,安娥和邓鹤皋等人抵达大连之后,便隐姓埋名,借住在黑石礁的王大娘家里。白天,安娥深入工厂,与工友们打成一片,教他们识字、唱歌,给他们讲解革命道理。大家亲切地称呼她“张小姐”。当时,罢工队伍里传唱着一首《工人团结歌》,曲调激昂雄壮,但歌词生硬费解,于是,她就采取工友熟悉的语言,对歌词进行了修改:“……我们工人创造人类食住衣/不做工的资产阶级反把我们欺/起来起来,齐心协力巩固我团体/努力奋斗,最后胜利定是我们的!”很快,这首歌就成为鼓舞大家士气的号角。这首新修改的歌词,也是安娥歌词创作的处女作。这件事,已被写入了《大连市志》。
      后来,邓鹤皋被日本人抓进监狱,安娥与其失去联系,误以为牺牲。1936年,误传已经牺牲的邓鹤皋曾找过安娥,此时,安娥正同任光生活在一起。在安娥的记忆深处,她最感谢的人是邓鹤皋,是他给了她最初的爱情和婚姻,是他引领她走上革命道路。而且,邓鹤皋对她的工作要求很是严格,使她在这段极其艰辛的岁月中,获得了有益的熬炼。
      红色经历和不俗才情征服恃才傲物“田老大”
      1927年1月,安娥又被周恩来派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在那里,她同中山大学职员、地下党员郑家康联系上,与之结合。郑家康介绍她去苏联国家保卫总局,由此安娥开始她的特工生涯。她做特工时有许多化名,“安娥”就是其中之一,后来成了她的正式名字。田大畏回忆说,“在中山大学时,母亲因为历史比较简单,俄文也不错,被选入苏联国家政治保卫局,后来叫克格勃,当时叫格别乌,做东方部主任的助手,帮助他们办案。”
      1929年,学成归国的安娥接受中共地下党派遣,在国民党调查科驻上海“中央特派员”杨登瀛身边担任秘书。她利用这个有利的位置,收集相关信息,直接呈交给中共特科陈赓,再由陈赓报周恩来。这些重要的情报使许多地下党员化险为夷。安娥参与营救的就有任弼时、关向应等人。这位从莫斯科回来的“红色女郎”,一天可以变换好几个身份,一会儿是衣着华贵的秘书小姐,一会儿是女工,一会儿又成了大学校园里意气风发的学生。
      同年秋、冬,经南国社学生左明介绍,安娥来到南国社,同田汉相识。田大畏说:“当时父亲已经是一位左翼作家,各方面来往的人很多。母亲懂文艺,自己也会写东西,组织就派她去接近田汉。”那时,田汉已成立南国社,在上海文艺界很有名气,中共文委正积极争取田汉,当年安娥只有24岁,作为党对田汉的联系人之一,她主动热情地参与到各项艺术活动中去。第一次会面,两人便留下了很好的印象。“看了田先生写的戏,就很想当面一见,田先生果然是戏如其人。”美术专业出身、文学功底同样深厚的安娥落落大方地与田汉握了手。田汉本以为所见的是一位积极要求入社的女学生,却见安娥清秀的眉目间颇有几分英豪气,不卑不亢,举止大气得体,故而很是欢喜。在田汉看来,安娥不单具有政治魅力,还有诗人的才情,浪漫、热烈且具叛逆精神。这以后,安娥便经常带着她写的一些作品来找田汉。当她将小说《莫斯科》交给“田老大”田汉时,这位“靠思想飞翔的艺术家”震惊了,为她“坚韧的记忆力、明晰的意识和生动的笔致”所叹服。安娥丰富的红色阅历以及不俗的才情让田汉越发兴奋和感动。很快,这部描写留俄女学生生活的长篇小说发表在《南周》月刊上,田汉在“编辑后记”里做了热情而肯定的推荐,称赞“这样的作品现在是很unique(无与伦比;独特)的”。

    推荐访问:烽火 红颜 田汉 苦恋一生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