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碳、炭用字略考】炭与炭的区别

    时间:2019-02-05 03:26:3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文章编号:1005-6629(2008)01-0073-03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从“碳化”与“炭化”的混沌说起   
      高中化学历来有蔗糖与浓H2SO4反应的教学演示试验。教学中很难讲清楚两个问题:①反应是生成黑色的炭,还是生成黑色的碳?②反应过程是称“炭化”,还是“碳化”?
      读者不要以为这是一个不值一议的钻牛角尖的问题。事实上这是广大化学教师彼此都心照不宣而又各行其是的普遍问题。此因归结于已有的许多化学文献在这个问题上的长期的不统一(见下表)所致。
      
      不难发现,同一出版物,如权威化学词典⑥和⑤,旧版⑥用碳化,新版⑤用炭化;高校权威化学教材⑦和⑧,旧版⑦用炭化,新版⑧用碳化;同是高中⑩和11,旧版教材⑩用碳化,新版教材⑾回避了炭化,而用黑色的炭、海绵态的炭等;③与④则避而不谈炭化与碳化(根本不出现“炭化”和“碳化”词条)。《现代汉语词典》②居然“碳化”“炭化”不分,等同并用。仅有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①,仅用了炭化,而没有出现“碳化”的词条。
      据此,对于蔗糖与浓H2SO4的反应,在教学上出现的碳化、炭化不分的混沌现况,实在是有根有据的见惯不怪了。不过当下的学术界广泛的废弃“碳化”而用“炭化”已成主流。近20多年来的中学化学教材一直坚持使用“炭化”的做法,应当说是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2炭、碳鉴源
      
      汉文化有5000多年的历史。“碳”是一种史前元素,“炭”字的出现无法考证。据考,“碳”字是1930年首次被《王云五大字典》收录。在此之前,一律只有不带石字边的“炭”。比如辞源、辞海、康熙字典等大型典籍都只有“炭”字,而没有“碳”字。如古代字书,后汉许慎著的《说文解字》中有炭。《说文》上说:“炭,烧木余也。”炭,就是烧木后留下的余灰,即木炭。白居易的名篇《卖炭翁》的第一句:“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在100多字的这篇诗歌里,就出现了7个“炭”字。据专家考证,“炭”字的使用至少有2000多年的历史。
      有专家指出,“碳”字的出现不会早于上世纪20~30年代。应该说“碳”字的出现和正式使用也有一个早期的孕育过程。有文献指出[1], 上世纪20年代是“碳”字的重要孕育期。在此期间,仅以常见的五种气体元素H、O、N、F、Cl为例,有的沿袭徐寿先生所译,称为轻气、养气、淡气、弗气、绿气;有的用日文名称叫做水素、酸素、窒素、弗素、盐素;也有人提议将这五种元素分别称做、氰、氨、氟、 。“碳”字就在这个时期广为流传。所有这些都给人们学习带来极大的不便。化学命名的这种混乱局面,也客观上催生了化学物质命名的规范。近代化学家郑贞文(1891-1969)先生,可以说是催生和规范化学物质命名的助产者和总设计师。他先后组织和领导编辑的《无机化学命名草案》、《化学命名原则》、《自然科学辞典》先后在1930年~1934年相继出版。自从《化学命名原则》公布后,化学上用词用语就有了一个化学界共同遵循的标准,这五种元素统一称为氢、氧、氟、氯,且一直沿用至今。也正是这个时期的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11月26日,前国民(党)政府教育部,专门公布了有郑贞文等化学家为代表所起草和制定的《化学命名原则》,其中第七条把多年来业已通行的化学元素命名的制定原则加以总结,做了如下的归纳:“元素之名,各以一半表之:在平常状态下为气态者,从气;为液态者,从水;金属元素为固态者,从金;非金属元素为固态者,从石。”同时附元素命名表,第一次把第6号元素正式命名为“碳”,从而确定了“碳”字的法定地位。所以,1932年11月26日,应该是“碳”字的正式诞生日,今年当是75岁。在众多的汉字中,它显然是个小字辈。
      应当指出,“碳”字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一种进步,是适应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顺应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出现的发展形势应运而生的。就其创字的用意而言,它是专指化学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为6的非金属元素“碳(C)”。近年出现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2004年版),《辞海》(1978年版),都充分肯定了这一点,在“碳”字条目下特别说明,是指非金属元素,符号“C”,别无其他意义,更没有其他可以派生的意义。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订委员会事务中心曾经多次拟定和提出了规范使用“碳”与“炭”的意见[2]:
      (1)元素碳对应的汉字名称是碳。
      (2)涉及碳元素、碳原子的名词及其衍生词、派生词,均用碳。比如碳元素、碳原子、碳键、渗碳、碳14、碳60、纳米碳管等。
      (3)碳的化合物的名词,及其衍生词、派生词,均用碳。如碳化物、一氧化碳、碳酸盐等。
      (4)以碳为主含有其他物质的混合物则用“炭”。常用于各种工业制品。如炭电极、炭布、炭化等。
      
      3 是当称“无定形碳”,还是当称“无定形炭”?
      
      这是目前化学学术界最具争议的一个化学专用字和化学术语。如果以化学文献为据,那用“无定形碳”的占了绝大多数。但是我们知道,科学上的是非真伪历来都不是靠表决来判定的。
      对于木炭、焦炭、炭黑是该称无定形碳,还是无定形炭?对于蔗糖、棉纤维与浓H2SO4反应是该称碳化,还是炭化?下面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北京师范大学等校编写的《无机化学》的三次修订版本的情况。
      
      对于同一个称谓,真可以用朝令夕改,朝三暮四来形容。据此,笔者实在是觉得有必要既符合事实又符合逻辑地对碳和炭的使用进行规范。
      中学、大学的化学教材历来都有这样的叙述:“通常称为无定形碳的有木炭、焦炭、活性炭、炭黑等。”不赞成称“无定形碳”的人的观点认为:总称与分称相脱离,犯有逻辑上不合理的毛病。既然所有个别的炭素材料都是用“炭”字来加以叙述,而在总称上又是用“碳”,这是不符合逻辑的。如各种人的总称是人,各种人的分称――大人、小人、男人、女人、黄种人、白种人、黑人等的分称也都该落实到“人”字上。再如树的总称是树和树木,那各种具体的树也应该叫“××树”,如柏树、松树、樱桃树、李树、柳树、白桦树等。即总称与分称应该一致,不能分离,这是很明显的道理。笔者认为,称“无定形炭”比称“无定形碳”,更为科学,更准确。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认识也有了许多合理的变化,也需要我们去了解。对于无定形物质,原来是指那些原子和分子的排列没有周期性结构,即不具有点阵结构的非晶质固体物质。后来的研究发现,过去认为像炭黑、玻璃炭等典型的非晶质材料也是结构有序(短程有序)的微晶型材料,而且无定形这一名称还容易与粉状的“无定形”相混淆。故不希望用“无定形”这一术语。当然也就从根本上不赞成无定形碳和无定形炭的说法了。
      
      4“碳”“炭”用词的实用性判据
      
      只要稍加留心和注意你就会发现,在化学教学和化学用书中,对碳、炭使用混淆的情况极为普遍。为了尽快结束这种混乱局面,笔者以为对碳、炭的用词有必要把握以下两点实用性判据:
      第一,要有碳的元素意识。即凡是与碳元素、碳原子有关的词语,一律用“碳”。如元素碳、化学碳、α―碳、β―碳、伯碳、仲碳、碳的同位素、碳素钢、渗碳、碳化物等。
      第二,要有炭石墨和炭素材料的意识。即凡是与炭石墨、炭素材料有关的词语,一律用“炭”。如木炭、煤炭、活性炭、无定形炭、焦炭、炭化、炭素材料厂、炭素工艺、炭渣、骨炭、炭纤维、炭糊、炭黑、热解炭、炭棒、生物炭、炭条、玻璃炭等。
      最后还需要特别强调指出的是“碳素”与“炭素”的区别。
      “炭素”中的“素”,应该是指炭的各种材料或素材,但“碳素”中的素,则是指碳元素。前者是炭材料,后者是碳元素,两者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比如:作为一种炭材料,燃烧就化为乌有了,意味着这种材料就不存在了;但是作为一种碳元素,燃烧的结果只是改变了这种碳元素存在的形式,而并不是说这种元素真的不存在了。鉴于“碳素”称谓的歧义成分特别大,在没有强烈的元素意识背景条件下,建议以少用或不用“碳素”为好。
      
      参考文献:
      [1]谢振声.近代化学家郑贞文.化学通报[J].1987,11.50.
      [2]成会明译.碳术语辞典[日][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405~413.

    推荐访问:用字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