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辨析之我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时间:2019-01-17 03:31:3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歌行体”的古体诗,前者为杜甫所作。后者是岑参的神来之笔,两诗形式自由,语言流利,格调奔放。为唐诗中的精品。在教学过程中,我针对两诗的异同做以简要的辨析,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四点相同之处。
      1、两诗都不拘泥于固定的格式,篇无定句,诗句多少依所要表达的内容而定。
      2、都以写气候景物开篇,前者写“秋风”、“秋雨”,后者咏“冬雪”。
      3、都将景物描写与叙事融为一体,前者将“秋风”、“秋雨”和个人的遭遇经历融为一体,后者将“冬雪”和为朋友的饯行合二为一,都达到了景为情生。情因景涌的艺术境界。
      4、“诗言志”,“歌咏怀”,两诗都抒发了诗人各自的情怀。前者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后者抒发了诗人因朋友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虽有相同之处,也仍然有各自的不同。
      1、前者以七字句为主,间以九字句和二字句,句式错杂。而后者从开篇第一句“北风卷地白草折”到结尾第十八句“雪上空留马行处”都为七字句,句式整齐划一。
      2、前者故事性强,抒情强烈而深沉。全诗可分三节。第一节写风破茅屋。“八月秋高风怒号”写出了秋风肆虐,声响宏大;“卷我屋上三重茅”突出风势之大,茅屋被秋风所破之情景。“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目长林梢,下着飘转沉塘坳。”写茅草被狂风刮起纷纷坠落的去向。这时,茅草散落似乎还有希望收回,可“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茅草的下落竟是如此!“归来倚仗自叹息”写出了诗人投诉无门的困窘之状。整个第一节的气氛是昏暗的,情绪是低沉的。第二节写秋风破屋的结果。先从风云变幻说起;“俄顷风定云墨色”是雨要来的征兆;“秋天漠漠向昏黑”渲染出了云将酿雨的情境;“雨脚如麻未断绝”突出了雨的绵密,可诗人赖以生存的茅屋却“床前屋漏无干处”,至此秋风破屋的惨剧达到了高潮,此情此景诗人怎能入眠?“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更是作者“安史之乱”以来各种辛酸经历的慨叹。写到此,诗意好像山穷水尽了,而第三节豁然推开,心夺造化。推己及人并直抒胸臆:“安得广厦千万间……风雨不动安如山。”是诗人用理想战胜现实后的呐喊,意志战胜叹息后的狂唤,体现了杜甫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而“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更是诗人博大胸襟的艺术写照,其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由此可见一斑。
      后者叙事简洁,点到即止,抒情含蓄典雅。全诗的叙事线索不像前者那么明晰,是若隐若现的。诗的前半部分咏雪,后半部分写送别。咏雪部分的雪景可以说是一幅想象奇特的写意画,“白草折”与“梨花开”让我们读者从视觉上领略到了边塞奇寒的气候特征。而送别之事也仅仅在“中军置酒饮归客”、“轮台东门送君去”和“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些诗句中有所体现。具体的饯行、送别场面读者只能靠想象。另外,全诗所体现的感情是多义项的,诗人没有一语道破,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让其产生无限的遐想:或许有对友人的不舍,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有对归期无望的惆怅……这种开放的抒情方式,体现了本首诗含蓄典雅的特点,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艺术结构严谨,层层推进埋下伏线,最后直抒胸臆,过渡自然。大致可以按照“风起――屋破――茅飞――童欺――自叹――雨至――屋漏――难眠――抒怀”这样的叙事线索讲解,更易于让学生接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艺术结构上四个“雪”字一线串珠,章法严谨而又富于变化。第一个“雪”字描绘了送别前的雪景。第二个“雪”字描绘了饯别时的雪景。第三个“雪”字描绘了临别时的雪景。第四个“雪”字写送别后的雪景,山回路转,诗人伫立风雪之中,而“雪上空留马行处”会让人产生“此情可待成追忆”的无限感慨。
      以上文字就是我在讲解这两首诗歌时的一点做法,希望我们老师都能从细微之处入手,教会学生一些领悟诗歌的方法,诗歌的精髓会更易于为学生掌握。
      
      责任编辑 薛小琴

    推荐访问:判官 茅屋 辨析 我见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