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浅析大学教育中的各种考试形式】 国家开放大学登录平台

    时间:2018-12-23 19:51:0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考试是大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选择合适的考试形式有利于正确评价学生的真实水平并对其以后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考试形式单一是目前高校教育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考试形式多样化应该是以后考试改革的一个方向。目前几种考试形式各有其特点。闭卷笔试适于大批量考生同时参加考试,但防作弊能力较弱;开卷笔试适于小批量考生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的考试,但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发挥空间,时间紧、题量大的特点使学生成为了做题机器;口试适于少量学生的应试,从根本上杜绝了作弊,但评定成绩方面有欠准确,甚至会有偏差;课程学习报告给了学生最大限度的发挥空间,但抄袭也最容易;机试作为一种新兴的考试,可能做到无考官参与的随到随考随时判分,只要题库量大,其防作弊能力也值得称道,但它在主观题的应用方面尚需改进,它的进一步发展方向之一是网上考试。值得强调的是,几种考试之间优点的相互借鉴甚至考试形式的互相融合应该是今后考试发展的方向;在考虑到考试成本的情况下,应当追求高效的考试融合模式。
      关键词:考试 考试形式 考试改革 大学教育
      
      考试是大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能否公正地反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否检验出学生的真实水平,从而达到准确评价学生,进而达到促进学生学习的目的,这正是考试的意义所在。然而,从目前各高校的情况来看,考试形式依然比较单一[1][2][3][4][5],一提起考试,第一反应一定是闭卷考试。显然,单一的闭卷考试难以充分发挥考试这一指挥棒的作用,不利于将学生心目中已根深蒂固的应试观念向素质教育观念转变,可以说,单一的考试形式已经对大学教育产生了负面的影响。考试形式的多样化应该是以后高校考试改革的一个方向,因此,有必要仔细分析和对比几种不同的考试形式的特点,适应考试改革的要求,同时,对于把握今后的考试发展方向,对大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1 常见的几种考试形式
      
      1.1闭卷笔试
      这是最传统的一种考试类型。其特点是经过相当长历史时期的检验和完善,其运作方式也非常成熟,当然针对这种考试作弊方式也有长时间的发展历史,特别是近年来,无线电通讯等高科技技术的应用,给作弊形式带来了新的变化:利用手机互发短消息,或利用呼机进行考题答案的群发等。但总的说来,比之其他种类的考试,它最大的优点是能对大批量的学生进行同时考试。这种形式,在大学基础课的考试中最为常用,如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课目的考试。
      1.2开卷笔试
      这是近几年比较流行的一种考试形式。它最大的优势就是在防作弊方面比较有效:其考题以主观题为主,这样无形中增加了作弊的难度,并且题量往往较大,正常情况下,学生能答完所有考题时,时间也差不多用完了,也从客观上减少了作弊的时间。但它的缺点是使考生成为了做题机器,考试时一味赶进度,考的是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但在知识的灵活应用和创新方面,由于时间紧和题量大的原因,给学生进行自主发挥的空间不大。另外,迢进[6]认为:学生在事先知道是开卷考试的情况下,反而不会去认真复习。
      1.3口试
      口试一般采取考官对考生进行“一对一”提问的形式,有时为了提高考试效率,也采取“一对二”甚至“一对三”的形式。在这种情形下,一般采取抽签作答,每个考生的考题基本不同,并且又是在考官的眼皮底下,采取即时回答或少量延时后再回答的方式,从根本上杜绝了作弊的行为。但它是以牺牲准确性为代价的,这里的准确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由于考试时一般只考一题,如此题正好为考生所熟悉或正好完全陌生,那么根据此题作答的分数显然不能代表考生的真实水平,换言之,在任何情况下,只考一题是难以测试考生的真实水平的;另一方面,考官在给出分数时,只能给出大致成绩,如“优、良、及格和不及格”,在对学生管理普遍要求量化的今天,这种四级制的成绩显然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务部门的要求。
      1.4报告
      通常在大学高年级课程或研究生课程结束时,要求学生交一份课程学习报告以作为成绩记载是一种常见的成绩评定形式。这种考评形式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自主发挥空间,学生能在较为充裕的时间内收集资料,提出自已的观点,并开展小型研究,可以说,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研究能力,这也是由传统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一种尝试。但这种形式也最易于作弊,这种报告图书馆可以抄,甚至Internet网上还可以下载,下载后只要加上自已的名字就可以直接打印,连动笔抄书的工夫都省了;要是学生啥都不会,请个“枪手”也是非常容易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批阅报告的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对于本课程涉及的专业的最新进展要有相当的了解,同时还要有丰富的从教经验,才能识别出“李逵”与“李鬼”。当然,这种成绩评定方式与口试相同,也无法给出精确的成绩。
      1.5机试
      这是一项新兴的考试形式,在大学计算机一级或二级考试中常采用此种形式,在社会上职称评定的计算机能力考试中也常常使用,还有英语方面的GRE考试(Graduate Record Examination,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近年来在中国境内也全部改用机试。它的基本形式是考生坐在计算机前,由计算机从题库中随机出题,每个考生的题目可能完全不同,由计算机当场给出成绩或将答案收存后再由评卷员给出成绩。它优点较多,其一,防作弊能力强,每个考生的题目可能完全不同,杜绝了互相抄袭;其二,组织容易,只要开机,无须主考,一切由计算机进行,关键是可以做到随到随考,无须像传统考试那样指定特定时间和占用大量考试资源,也是最容易实现“教、考分离”这一目标;其三,判分迅速,如考题全是客观题的话,可当场给分;其四,成本低,除去一次性购买微机的费用外,省去了印刷和纸张方面的费用,也算是一种环保型的考试。
      当然,作为一种新的考试形式,不采用传统的纸笔作答,而采用计算机作答,这种形式在短时内不为考生所了解和习惯,同时,在题型应用方面也应做一些拓展,目前机试用于客观题较多,在主观题方面还较少,当然,这需要两方面的努力,一方面要加强考生的计算机录入能力,能将自已的答案较熟练地输入到计算机中去,另一方面,也需要机试软件在技术上做一些加强,除支持文字输入外,还应支持公式的编辑等。
      机考的进一步发展是网上考试,当然,从目前来看,网上考试的主要目的是由学生自主地测试其学习情况,而不是为了让教务部门评定其成绩。
      
      2 考试形式的对比、相互借鉴和融合
      
      表1中对比列出了几种考试形式的主要特点,当然也有其它的一些因素,如考试形式对学生自主发挥空间的影响、考官的评卷工作量和教务部门的工作量(即所谓考试成本)等。
      
      应当说,每一种考试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并不存在一种考试形式能完全替代其它形式的情形。充分认识不同考试形式的特点,尽量发挥每种考试形式的优点,而避开其弱点,同时借鉴其它形式的优点,才是选择考试形式的正确途径。
      另外,要强调的是,每种考试形式之间不但可以互相借鉴的,而且是可以相互融合的。比如“课程学习报告+口试”这一形式,让学生先提交报告,然后再根据报告内容的疑点或研究重点对学生进行询问,考察其真实性和研究能力,这种形式既发挥了课程学习报告给学生最大限度的发挥空间的特点,又发挥口试防作弊能力强的优点。再如“一对多”的口试形式,一个考官同时面对三个或更多的学生,让学生现场作答,也可认为是传统意义上的口试与闭卷笔试的结合。再比如,机试实际上可以认为是闭卷笔试的数字化改造。
      赵中时[7]也提出了考试五种结合形式:考试与考查相结合,闭卷与开卷结合,独立完成与分组讨论相结合,考场内与考场外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结合等。当然,在理论上,考试形式结合得越多,考试的效果则愈好,但在实际工作中,还要考虑到考试的成本问题,因此,高效的考试结合形式才是最可行的模式。
      结论与建议
      每种考试都有其不同的适宜性。闭卷笔试适于大批量考生同时参加考试,但防作弊能力较弱;开卷笔试适于小批量考生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的考试,但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发挥空间,时间紧、题量大的特点使学生成为了做题机器;口试适于少量学生的应试,从根本上杜绝了作弊,但评定成绩方面有欠准确;课程学习报告给了学生最大限度的发挥空间,但抄袭也最容易;机试作为一种新兴的考试,可能做到无考官参与的随到随考随时判分,只要题库量大,其防作弊能力也值得称道,但它在主观题的应用方面尚需改进,它的进一步发展方向之一是网上考试。
      几种考试之间优点的相互借鉴甚至考试形式的互相融合应该是今后考试发展的方向。在考虑到考试成本的情况下,高效的考试融合模式才是最可行的。
      
      参考文献:
      [1]田恩舜.创新教育与高校考试制度改革.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2,(1):P20-22.
      [2]刘继红.对高校考试改革的几点思考.中国高教研究,2000,(5):P28-29.
      [3]甘文田,蔡克勤.考试方式与改革刍议.高等理科教育,2000,(2):P34-37.
      [4]卢晓东,郭翠华.北京大学本科模式考试改革的研究.高等理科教育,1999,(4):P17-22.
      [5]朱中华.关于高校考试改革的思考.黑龙江高教研究,1999,(5):P89-91.
      [6]迢进,吕浩雪,陈云棠.大学考试的功能、形式与改革刍议.江苏高教,2001,(6).:P59-61.
      [7]赵中时.适应素质教育需要,改革教学与考试方法.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9年增刊,P5-8.

    推荐访问:浅析 形式 考试 大学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