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如何在现代礼仪教学中增添国学的魅力

    时间:2021-07-13 04:01:0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礼”,是体现儒家“仁”与“德”思想的社会规范,在中华民族史上曾是维系社会人群生活秩序的重要因素,是我国传统文化中色彩最浓厚、影响最深远的重要内容。现代礼仪教学在与西方文明接轨时往往注重形式的标准化、国际化,却忽略了礼学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涵养君子的德行。本文提出,我们应将博大精深的国学知识渗透到现代礼仪教学中,教会学生领略礼仪之美,从而产生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礼仪之邦”美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达到自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人生境界。
      关键词:礼 国学 现代礼仪教学 融合
      翻开任何一本现代礼仪方面的教科书,你都会发现里面的主要教学内容基本上是在参照西方实用礼仪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融合西方宗教和人文思想的西方礼仪,更注重外在形式的规范化和有序。这就导致很多礼仪老师以为只需要将学生的动作要领和步骤训练得规范标准即可。这其实是走入形式化教学的误区。要知道,中华民族自有的一套传统礼仪即使是到现在也仍具有现实意义和人文价值,其倡导的“修身进德,勉为君子”的宏大思想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根基。目前广为流行的微笑训练标准是“露出八颗牙齿”,这实际与中国传统要求的“笑不露齿”是相矛盾的。大家想想,没有来自内心的平和喜乐,只剩下考核标准的微笑还有什么意义呢?没有深厚国学文化的熏陶和涵养,“邯郸学步”式礼仪教学与涵养君子之风的目的完全背道而驰,礼学的真正目的反而被掩盖了。
      一、现代礼仪教学中增添国学的意义
      2013年10月教育部发布“1号文件”《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从方案中我们看到北京中考语文总分值由120分增加至150分,高考总分值由150分提高到180分。其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充分体现语文的基础性和作为母语学科的重要地位。这里反映出对传统国学的重视,足以引起每位教育工作者深思。国学知识博大精深,需要我们撷取精华,将传统礼学之“魂”与现代礼仪之“形”完美结合起来,塑造中华民族自有的道德风范。
      二、授课环节中增添国学魅力的操作步骤和方法
      1.吟诵
      教师在讲述新课之前可安排学生用3~5分钟时间吟诵一些耳熟能详、朗朗上口的国学经典词句,要求他们在吟诵时态度中正平和,精气内敛,荡涤乖戾之气,涵养君子之风。如在讲述“礼”的核心和特点时可选用如下语句。
      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荀子》)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曲礼》)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
      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
      礼者,理也。(《礼记》)
      在讲述沟通技巧这一章节时,可补充一些修身养性的句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周易》)
      夫礼者,自卑而尊人。(《礼记》)
      在讲述餐饮出行等礼仪时可选用如下语句。
      食不言,寝不语。(《论语》)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论语)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
      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礼记》)
      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礼记》)
      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礼记》)
      吟诵便于记忆,便于理解。在吟唱朗诵的过程中反复琢磨作者的原意,体会其丰富的思想内涵,终有一天,心胸必会豁然开朗,与作者越千百年而相通。这不仅是学习传统文化的有效手段,还能引发触动学生的追思情怀并深刻领略国学的魅力。
      2.研典
      被称作20世纪最知名的历史学家和伟大智者的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博士曾说过,古典教育是一种无价的恩惠。《周易》亦有云:“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展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就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我们在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可恰当地节选一些通俗易懂,紧扣主题的国学小故事、趣闻、掌故等,课后还可布置相应的选读内容来加以精进和巩固。
      在讲到礼仪修养的重要性时,可以将《子路见孔子》和孔子有关“文质彬彬”的描述结合起来:
      子路见孔子,孔子问曰:“何好?”曰:“好长剑。”子曰:“以子之能,加之学,岂可及乎?”子路曰:“学岂有益哉?”子曰:“狂马不释策,操弓不反檠,木受绳则正,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何学之为?”子曰:“括而羽之,镞而厉之,其入不益深乎?”子路拜曰:“敬受命。”(选自《孔子家语》)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选自《论语·雍也》)
      在这里可安排学生认真思考孔子究竟用了什么方法让子路从开始的拒绝教化到“敬受命”的,帮助学生理解接受礼仪教育也许并不能和普通的技能知识一样使自己马上获益,但其在潜移默化中却能使自己的慧识和智识同步上升,达至“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佳境。课后还可安排《张良拾履》《周公吐哺》等阅读作业,要求学生认真翻译后写好读后感,并且着重说明自己从中学到的礼仪知识是什么。
      此外在讲述仪态这章节的内容时,可引用《孟子休妻》一文:

    推荐访问:国学 增添 礼仪 魅力 如何在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