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本文是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

    时间:2021-07-13 00:00:5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本研究使用自编“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影响调查问卷”、UCLA孤独量表、Scheier and Carver 修订的社交焦虑量表及肖水源设计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6所高校的542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负面影响的程度与大学生孤独量表的得分呈显著正相关;(2)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负面影响的程度与大学生社交焦虑量表的得分呈显著正相关;(3)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负面影响的程度与大学生社会支持量表的得分呈显著负相关;(4) 孤独感和社会支持对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负面影响程度有预测作用。进而提出了减轻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负面影响的干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交往 对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的负面影响 干预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 (2008)03-0150-03
      [第一作者简介]郭中然,沧州师专教育心理系副教授(河北沧州 061001)
      
      网络人际交往是人们借助于互联网进行的一种新型人际互动方式。大学生作为敏感人群,网络交往给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带来的改变是前所未有的。有学者总结了网络人际交流有四个方面的特征: 一是交往角色的虚拟性。用户只要随便填写一个E- mail 、BBS登记表等,就可以获得一个相应的身份,并以这个身份在网上进行人际交往。这种虚拟的角色使交往双方都没有任何心理负担,而有一种相对自由,甚至是为所欲为、肆无忌惮的心理。二是交往主体的平等性。无论你在现实生活中的身份是何等显赫,但到了网上,你只是一个网名,同其他任何人一样无任何特权。三是交往方式的简单化。网络交往是以文字与图形为主要手段的交往,文字与图形虽可以描绘形象、传达情意,但只是动用了眼睛,而闲置了其他的感觉器官,使现实交往中的“察颜观色”失去了作用。四是交往心理的隐密性。网上人际文字交流大多是经过刻意加工的信息,交往的心理也是经过包装的,这种隐蔽的特征可以人为地隐密和伪装,网友无论持续多长的时间,彼此之间也很难明白对方的“真情实意”[1]。
      网络交往的上述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弥补了现实交往条件的不足,对大学生有一定积极影响。但是网络交往的虚拟性、隐蔽性和平等性也容易使大学生的网络交往缺乏道德规范约束,不可避免地对大学生存在着消极的影响,使他们容易出现道德判断能力降低、价值观混乱和道德情感迷失等问题。关于网络交往对大学生的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的负面影响,许多学者作过对比研究。比如,网络交往可能使大学生丧失责任、可能限制大学生个体情感的发展、可能导致大学生双重人格障碍等[2]。但这些研究主要局限于描述性的浅层研究。
      而关于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负面影响程度的量化分析及相关分析方面的细化研究,目前并不多见。为此,我们采用了量化分析与质的研究相结合的研究策略,对6所高校的近542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分别做了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负面影响程度与其孤独性、社交焦虑等个体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负面影响程度与其社会支持度的相关研究,找到了大学生受网络交往负面影响的原因,进而提出了针对性强的干预对策。
      
      一、研究方法
      
      1.被试
      我们分别对沧州师范专科学校、河北工程高等专科学校、河北警官学院、天津师范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6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问卷560份,其中有效问卷542份。被试分布情况如下表:
      
      
      2.调查问卷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影响的调查问卷”,重点考察网络交往对大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的负面影响。为剔除无关变量的影响,不考察其道德认知与情感的内容,只考察网络交往对大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判断、原有的伦理道德标准、价值观及友情观、亲情观、爱情观的影响程度。研究者在参考以往文献资料和相关量表题目的基础上,通过个别访谈和开放式问卷,收集了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影响的不同表现,编制了27道题目的问卷初稿,经筛选,整理出20道题目,编成正式问卷。问卷采用三点记分的方式, “不受影响”记1分,“有些影响”记3分,“影响很大”记5分。
      自编问卷各项目的分半信度是0.84, 根据斯皮尔曼——布郎公式,计算出整个测验的信度为r=0.72(p<0.001),说明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可以作为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影响的测量工具。
      Russell(1980)报告,UCLA孤独量表的a系数为0.94,Cutrona(1982)在大学新生中进行间隔7个月的重测,相关系数为0.62。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且被广泛地引用。
      社交焦虑量表的a系数为0.79,四周重测相关系数为0.77,这一数据已在多项研究中被广泛引用。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由肖水源编制,共分10个条目,评价指标为总分。对其使用表明,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3]。在本研究中其内在一致性系数为0.90。
      
      3.实施过程及数据处理
      对被试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测量。研究数据用SPSS11.5进行录入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
      
      1.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负面影响的程度与大学生UCLA孤独量表得分、社交焦虑及社会支持得分的相关分析
      
      结果表明:孤独感、社交焦虑与网络交往对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影响程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P<0.001),而社会支持程度与网络交往对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影响程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P<0.001)。
      2.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负面影响程度的多元回归分析
      
      由表3可见,孤独感和社会支持对网络交往中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负面影响程度有预测作用。
      
      三、讨论与分析
      
      1.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负面影响程度与其孤独感特质存在显著正相关
      从表3可以明显地看出, 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负面影响程度与其孤独感特质的相关系数为0.440,存在显著正相关。这说明,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孤独感会促使他们“躲进网络成一统”,更愿意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与他人交流思想、抒发情感。而参与网络交往的时间越长、程度越深,网络交往对他们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负面影响程度就越大。
      Kraut等人发现,过度使用互联网会导致孤独和抑郁感的增加,并会导致社会卷入的减少和幸福感的降低[4]。二者交互作用,则会步入一个恶性循环。
      2.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负面影响程度与其社交焦虑感存在显著正相关
      表2的研究结果中,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负面情感影响程度与其社交焦虑感的相关系数为0.226,存在显著正相关。这说明,在现实生活中,社交焦虑感较重的同学更倾向于在网络交往中满足其交往需要,网络交往对他们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负面影响程度较大。而过度沉迷于网络交往,则会导致大学生对社会的适应不良,加重其现实生活中的社交焦虑感[5]。
      3.网络交往对大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负面影响程度与其社会支持度存在显著负相关

    推荐访问:河北省 社会科学 认知 交往 本文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