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系统整合理论及对发展中国家企业赶超的启示

    时间:2021-07-10 08:00:1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系统整合从最初军事领域内的技术性工作逐渐演变为现今一种新兴的产业组织模式和战略性商业活动,愈来愈成为现代企业的一种核心能力。系统整合理论主要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系统整合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组织模式的具体内涵和特征;二是在这种新的产业组织模式下系统整合对企业战略能力的意义;三是系统整合在全球价值链背景下所形成的系统整合关系的特征与影响。探讨系统整合理论对发展中国家企业赶超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系统整合;产业组织模式;企业战略能力;全球价值链;系统整合关系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1)01-0043-06
      
      随着产品、系统复杂性的增加和技术变化节奏的加速,以及在全球范围内生产和传送产品所需知识广度的拓展,一种新兴的跨越企业边界的产业组织模式应运而生——系统整合①(systems integration)。[1]系统整合不仅深刻地改变了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生产的管理模式,同时也改变了生产体系本身的结构,日益成为现代企业的战略能力,从而影响着发展中国家企业参与全球化分工与竞争的模式和结果。因此,研究系统整合理论的内涵,探讨它对发展中国家企业发展的影响与启示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系统整合的历史演进
      系统整合这个概念最早源于冷战期间美国的军事计划、生产和采购活动(Sapolsky,2003;Gholz,2003)。最初出现的系统整合概念基本上是技术上的(Hobday等,2005),它属于工程师所创立的用于设计和改进系统的、作为技术学科的系统工程(system engineering)②的一部分,仅仅指零部件的整合以及这些零部件和系统的检验与核实[2]。20世纪四五十年代,系统整合在军事领域得到飞速发展,然后逐渐扩散到其他资本品和高容量产业。现在,系统整合已经从最初的工程实践——广义系统工程学科的一部分——逐渐演变成了如今的战略性商业活动。[3]它已不再限于传统的技术和业务工作,而成为一项战略性工作,不仅在商业管理的工程层面,更是在高级管理决策中蔓延,演变成为一种新兴的产业组织模式,成为现代企业的核心能力与竞争优势(Prencipe,2003)。系统整合的历史演变受到了多重因素的驱动,它们包括产品复杂程度的增加,技术变化节奏的加快,生产和输送消费品和资本品所需知识广度的拓展,以及外包、模块化趋势的深化[4]。
      从系统整合的演进历程中,我们发现系统整合已超越最初的技术型概念,具有更为广泛而深刻的内涵,对于产业组织、管理等领域意义重大。
      二、系统整合理论
      (一)系统整合:一种新兴的产业组织模式
      美国著名企业史学家钱德勒(1987)通过考察美国企业发展史发现,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使得生产规模迅速扩大,而其中的技术与协调工作又空前复杂,这种技术变革推动着企业组织形式的创新。[5]彭罗斯(1995)认为,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规模不断增大,为了保证其效率不会降低,企业将通过管理创新,逐步分解管理职能,分散操作,将协调任务置于一个完全不同的框架内实行。企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带来组织形式与管理模式的持续革新,由此导致企业内部及企业之间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深化与发展,而这必然又会对产业组织模式的变迁和演进产生极为重要而深刻的影响。自工场手工业时期开始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产业组织模式大体经历了以单个企业为主体和以纵向一体化大型层级制企业为主导的两种产业组织模式的历史演进,而到了20世纪末则出现了纵向分解与系统整合这种新兴的产业组织模式。
      20世纪末,一方面,随着工程技术的进步和生产技术的创新,随着产品的多样化和复杂程度的大幅提高,现在设计一套完整的产品系统所需的知识、资源、专业技术的种类与范围已经不再是从前可以比拟的了,一种产品的研究、设计、制造、销售已经超越一家企业的能力所及,通常需要与多家公司合作,同时企业面临的市场扰动③增加,生产向大规模定制转变(派恩,2000),这对传统的纵向一体化的层级制组织模式提出了挑战;另一方面,在现代科技的迅猛推动下,产品的标准化、模块化程度不断提高,生产可分性也越来越强,产出的可编码化日益扩展(Pavitt,2002),再加上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进程加速,资源配置范围扩大,企业间交易费用降低,这就使得传统纵向一体化向纵向分解转变。传统巨型企业放弃了将上下游的业务活动集成于企业内部的做法,转而实施“归核化”战略,在专注于核心业务的同时将非核心业务剥离出去,产业组织因而出现了纵向分解的趋势。然而,产业组织的纵向分解并非简单地意味着从一体化科层向市场的回归,而是形成了企业间的网络④(Powell,1990),其根本特征就是系统整合。在一定程度上,纵向分解(或外包)可以视为系统整合的另一面,企业只有在自己获得将零部件、知识以及它们的专业供应商和分包商生产的软件集成起来的能力时才能成功地实施外包。[6]表面上看,这种模块化时代的企业网络形式似乎回到了前钱德勒时代,具有生产方式自由的和松散耦合的共同特点,模块化连同生产知识的可编码化使得大型企业所具有的“看得见的手”的功能消失了(Langlois,2001)。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整个企业网络或价值链中存在着系统整合者⑤(systems integrator),它们扮演着建立、领导和协调网络的角色,尽管它们脱离了古典钱德勒式企业的纵向一体化模式,但是它们却不可能沦落为仅仅扮演将不同部件需求与供给结合起来的“经纪人”或“中间商”角色的“空心企业”(hollow corporation)。[7]它们根据自己的战略意图通过系统整合来协调、评估和计划其价值链上其他公司的活动,这与钱德勒的多部门公司由总部协调、评估和计划各下属部门的工作单位非常类似,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看得见的手”不但没有消失,反而得到了加强和范围的扩大,它已经远远超越了大公司自身的界限,深入到产业价值链的各个角落。在最新的信息技术的推动下,系统整合者在价值链中不断加大的采购力度和不断加强的计划功能,已经使得公司的界限变得非常模糊,在产业价值链中处于核心地位的系统整合者要顾及多业务领域,已经开始跳出法律上资产所有权的边界来计划、协调和管理大量的商业活动。系统整合者与价值链上其他企业的关系早已超越了购买价格这一范畴,若我们不按法律上的所有权来定义企业,而是从有意识地对资源配置进行协调的能力来定义的话,大公司不但没有“空心化”,反而扩大了自己的规模。当企业纵向分解时,它们对其周围价值链的作用却加强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许多的供应商已在系统整合者周围形成了一大批受其协调的“外延公司”(external firm)。[8]因此系统整合这种产业组织模式产生了“核心—外延”企业网络的格局。
      (二)系统整合:现代企业的核心能力
      产业组织模式的变化引起产业内企业之间、企业与市场之间关系的变化,而这些关系的变化与发展将影响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对企业战略能力的要求也相应地发生了改变。根据企业的资源基础观,企业被看作是不同性质的资源的集合体(Peose,1959),这些资源的协调为独特的组织能力的开发铺平了道路,而这些组织能力则反过来构成了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Grant,1996)。在系统整合这种新兴的产业组织模式下,企业成为内部与外部资源的整合者,零部件、知识等外部资源对于企业竞争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协调和管理外部关系对于开发和保持竞争优势至关重要,这正是系统整合能力的要旨,因此系统整合能力在新的产业模式下成为现代企业(尤其是大型高科技企业)的一种核心能力(Hobday,2005)。

    推荐访问:赶超 发展中国家 启示 整合 理论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