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欧美地缘经济理论发展脉络及其内涵特征探析

    时间:2021-07-03 16:02:1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20世纪90年代初欧美地缘经济学一经诞生,就备受关注、讨论及推崇,但在其性质及内涵的认识上则出现了诸多分歧,已影响到学科理论及实践的进一步发展。从地缘经济理论发生学角度,对欧美地缘经济学的实践背景、理论缘起、发展流派等进行回顾与梳理,以辨析其性质及内涵特征。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欧美地缘经济学具有深刻而丰富的理论渊源,世界范围内地缘经济合作实践二度兴起,成为理论内涵的重要来源及宏观背景。多个相关或相近学科的研究成果,为其提供了理论准备,地缘政治学则是其直接理论来源;(2)随着地缘经济学理论的地域扩散,形成了以美国、意大利和俄罗斯为中心的多个各具特色的理论学派。不同学科及其分支理论、观点与流派之间相互借鉴、交叉与融合,使其变得极为庞博复杂;(3)地缘经济学已形成有别于地缘政治学的理论内涵及特征,不过总体上处于学科理论的初创阶段,其研究边界尚不清晰、核心理论有待建立、学科体系有待完善。
      关键词:欧美地缘经济学;理论渊源;流派;内涵特征
      中图分类号:K901.4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在21世纪新旧格局交替之际,各国内外政策都面临着历史性大调整,以适应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以爱德华·卢特沃克、理查德·索罗门、卡尔罗·让等人为代表的欧美学者,于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了以经济利益和经济关系取代军事对抗和政治关系作为国际关系主轴的理论,即地缘经济理论。地缘经济学理论一经诞生,就备受关注、讨论及推崇,但由于该理论形成时间短、体系不完善等原因,学界在其性质、内涵及其价值的把握上产生了分歧[1-5]。在地缘经济理论的学科价值上就存在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地缘经济学已从地缘政治学中独立出来,二者并立;第二种观点认为地缘经济学已经取代了地缘政治学;第三种观点认为地缘经济理论是地缘政治研究领域的新拓展,从属于地缘政治学。此外,在理论指向上也出现了论争,且至今未有一致看法。由此造成人们对地缘经济认知的困惑甚至是混乱,并束缚了学科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本文拟对欧美地缘经济学的实践背景、理论缘起、发展流派等进行回顾、梳理与评述,旨在从地缘经济理论发生学角度一探其性质及内涵特征。考虑到欧美地缘经济学发展史只有二十余年,但是地缘经济学的两个至为重要的理论渊源,即地缘经济合作实践和相关或相近解释体系却是由来已久,并随着地缘经济合作于70年代前后和90年代左右的两度兴起,为欧美地缘经济理论的创立作了较为充裕的时间积淀。据此,将地缘经济学的理论生成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加以论述(表1)。
      2 理论孕育:借助于相关学科的理论解释
      二战后,随着世界经济恢复性发展与国家力量对比关系的消长,尤其是中苏关系的变化、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欧共体的形成等重大政治经济事件的冲击,使得维持了近20年、以国际政治对峙为特征的两极格局出现了松动,一个更为均衡稳定的多极格局开始显现。与此同时,各国将竞争目标及重点由传统政治军事安全调整到经济发展与安全领域,注重区域性协同发展。至20世纪70年代前后,集团化发展趋势日渐明朗化。继经互会(СЭВ,1941)、经合组织(OECD,1961)成立后,欧共体(European Community)于1967年在欧洲正式诞生,并适应形势要求在广度(新成员国加入)和深度(合作内容)上进一步发展。世界各地或是为经济合作组织的示范效应所吸引,或是为区域性竞争压力所迫,开始掀起了前所未有的、基于地体毗邻及邻近关系而实施的跨区域合作的第一轮高潮。集中表现于在欧、非和拉美地区,一些毗邻及邻近国家与地区竞相成立了经济合作组织,实施地缘合作计划。据不完全统计,此阶段先后成立了100多个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6]。在此背景下,区域经济合作现象引起广泛关注并成为研究热点,学者们从自身学科视角出发,试图对地缘经济合作的根源做出合理解释,而其研究成果则为地缘经济理论生成提供了必要养分。
      (1)国际贸易学的解释。从亚当·斯密的古典贸易理论到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贸易理论,都从不同层面地解释了这种现象。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说、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说、赫克歇尔与俄林的资源禀赋说等,主要以企业生产成本为分析工具,探讨区域经济合作对专业分工与提高劳动效率的贡献。美国经济学家Viner、Lipsey、Williams等人则从交易成本角度,论证了关税同盟具有贸易创造(Trade Creation)与贸易转移(Trade Diversion)等效应。在此基础上,Kindleberger研究了区域合作的投资效应,提出了投资创造(Investment Creation)和投资转移(Investment Diversion)理论。由于影响深远,关税同盟理论被视为建立自由贸易区并促成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奠基石。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贸易学派,运用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的垄断竞争模型对贸易进行了分析;小岛清、Helpman、Balassa等进一步考察了贸易在区域一体化中的动态效应,主要包括规模经济效应、竞争效应、资本聚集效应和资源配置效应等方面。
      (2)国际政治学的解释。不同流派诸如自由主义、现实主义和建构主义都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近邻国家合作的必要性,旨在得到关系认同与关系维护,“即使这样做可能是不经济的”[7]。恩斯特·哈斯是较早从政治学角度系统研究区域一体化的学者之一,其围绕三个概念——功能外溢、政治外溢和共同利益升级等分析了一体化的动态过程。不过,多数学者关注的是经济区域化背后的政治因素。约瑟夫·格里科用权力变量来解释当代的区域化机制,把地区安全结构的稳定或不稳定视为部分决定地区经济合作机制形成的先决条件;爱德华·曼斯菲尔德和尤尼·高瓦特别研究了政治-军事同盟和其他政治因素对双边贸易的影响;吉尔平、莱克等学者认为,国际经济稳定是一个公共产品,在霸权国家存在的情况下,需要采取签订区域贸易协定的方式以稳定区域集团内部的经济关系。高瓦还从安全的角度解释了区域合作的必要性,认为在军事同盟国家之间签订贸易协定,将使两国经济相互依存,有利于结成共生关系。

    推荐访问:地缘 探析 脉络 内涵 特征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