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大学生知行分离问题及对策探讨

    时间:2021-06-16 08:02:4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知识群体,他们的道德发展水平备受社会关注。现阶段,大学生知与行分离的现状令人担忧,表现为知而不行、知行不一等问题。因此,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水平从而实现知行合一是加强大学生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大学生;知行分离 ;对策
      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在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提高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很多大学生在履行思想道德规范时出现了知行不一的问题,在他们的意识当中有社会主义的伦理道德观念,客观上也具有正确判断思想道德是非标准的认知能力,并且具有高尚道德情操与低级趣味行为的正确认知倾向,但其思想道德行为却偏离了他们的认知,表现出道德实践行为与认识上的偏差,出现了认识和行动不一致的现象。
      一、大学生知行分离的表现
      大学生道德实践是道德规范内化为道德品质的过程,它要求表里如一,知行一致,动机和效果相统一。但现阶段大学生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存在着知行分离的问题。
      1、知行不一。大学生知行不一是指大部分学生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但在生活中,有的学生公共意识缺失,不重视维护公共秩序,不遵守社会规则,没有公共道德行为;有的学生不重视环境卫生,没有环保意识、生态观念,他们在生活中不顾及社会的公共利益。即使他们通过家庭、社会、学校等环境对道德有一定的认知,并形成了良好的内在品德素质,但在实际道德问题中,他们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严重偏离,他们的具体行为表现与内在道德修养不一致。他们的道德实践存在表面化、形式化问题,在进行道德评价时,不能很好的将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行为动机与行为效果有机结合起来,道德评价有失客观公正。大学生在自我道德评价感觉良好,认为自己是一个有道德的人,而社会道德评价则很差,总是去评价社会的一些不道德现象,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之间有较大差距。
      2、知而不行。大学生知而不行最大的表现就是道德冷漠。根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建设项目“2016年度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的调查分析,“在遇到跌倒老人时,44.8%的大学生表示‘一定会’主动伸出援手,52.2%的大学生表示‘可能会’向跌倒老人伸出援手。”[1]这种现象表明,虽然大学生很早就对“敬老爱幼”有一定的认知,但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他们大多数在进行行为选择之时,出于对于自身利益的保护而犹豫不决或者选择趋利避害的不作为。这种心理的不断重复会使其信念增强,在面对行为选择之时会强化自私自爱的理念,弱化道德标准的规约作用选择消极的“不做”。
      二、大学生知行分离的原因分析
      针对大学生知行分离的表现,对其形成原因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进行分析。客观因素有学校德育重理论轻实践,社会负面舆论的导向,社会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等;也有来自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如大学生责任感不强,道德意识差等问题。
      1、客观因素。
      第一,学校德育重理论轻实践。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情况的调查数据中,关于教学方法的改进,“50.5%的大学生建议要‘增强教学的趣味性’,47.9%的大学生建议要‘重视开展实践教学’,而‘加强师生互动交流’(29.8%)、‘强化案例教学’(23.6%)、‘重视网络、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的运用’(17.5%)的关注度相对较低。”[2]这表明了学生对于重视实践的呼声较高。就目前我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方式而言,过分倚重课堂教学,忽视道德实践这一重要环节,这是影响大学生道德素质提高的重要因素。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两个环节。道德教育仅仅停留在道德认知这一阶段上是不够的,只有通过道德实践,人们的道德认知才能通过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内化为道德品质。因此,道德教育必须围绕这两个环节展开。长期以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道德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更注重道德认知这一环节,而忽视道德实践在个体道德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甚至对大学生道德实践设置人为的樊篱。”[3]这种教育弊端在于:一方面,离开道德实践难以产生真实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更无从谈起。学生对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认识,由于缺乏道德情感的支撑,必然流于形式,难以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思想道德教育依靠教师“一张嘴”的单一的教学方式无法满足当代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显然滞后于现实。
      第二,社会复杂思潮的影响。社会各种思潮的袭扰人是环境的产物,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与社会的联系中而存在,人不仅在思维中,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因此,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并非像在一片净土中纤尘不染,而是需要不断在各种复杂混沌的现象中找寻方向。大学生涉世未深,更易受到社会中各种混浊现象的影响。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思潮纷呈,对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产生了严重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对人们的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特别是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等思想更是危害极大,贻害人心。社会大众对纯粹物质功利的追随和功利原则凸显,道义精神日趋式微,在这种消极价值观的不断渗透下,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遇到严重挑战,意志薄弱者渐漸发生价值观的偏斜,呈现出不良的发展倾向。
      2、主观因素。
      第一,自我意识膨胀。个人本位意识的膨胀造成大学生道德评价标准的多重分化在道德关系中,个人与群体的关系是其基本的关系,社会主义道德所倡导的利他主义、集体主义是社会的主流,但在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道德评价标准不再那么统一,开始出现分化,如对同性恋婚姻是否合法化的问题,大学生基于个人本位意识,普遍认为这是个人的权利,在道德评价标准问题上呈现个体主观的特点。当然,现代社会应重视保障个人权利,不过个人自我意识的过度膨胀却会适得其反,因为毕竟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要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所以,过度地泛化权利会危害社会的存在与发展。现代社会是转型社会,新旧交替、兼收并蓄是其一大特色,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很难形成单一的道德评价标准。

    推荐访问:对策 分离 探讨 大学生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